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1948年8月9日,国民党政府开始发行金圆券,以法币300万元折合金圆券1元,并强制收兑民间的金银外币,金圆券并无现金准备,发行又无限制,结果使币值猛跌,物价暴涨。在这种情况下,云南省政府于1949年4月1日实行币值改革,恢复地方货币流通,为解决银币的供应问题,5月13日成立云南铸币所,从7月3日至1950年1月15日止,铸造孙像、袁像1元银币,半开银币及金条等,  相似文献   

2.
清代初期吴三桂地方政权铸造货币这一历史事件影响深远,本文着眼于此,并运用X荧光、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和观察了"利用"、"昭武"、"洪化"三期的钱币样本,揭示其工艺特征。该类铸币皆为黄铜合金,呈现出不同于明清时期中原地区铸币的"铜多锌少"的材质特征,并且伴随铅含量的增加,铸币质量在后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近代先进造币技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清帝国仍沿用传统的铸币方法制造小铜钱。直到19世纪接触西方世界后,才逐渐接受了关于改变铸币方法,提高铸币效率的观念。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由于各省纷纷改变货币制度和铸币方法,造成了币制的混乱,这促使清帝国认识到引进新技术、改变传统的铸币方法已经势在必行,加速了接受新观念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西藏地方金属铸币的下限──论白银五两章嘎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地方金属铸币的一大特点是在钱币上大多铸有年份或年号,这样就使藏币的铸造时间线索十分明朗。根据这一特点,中外学者在考察了西藏地方历史货币后,都会得出藏币铸造发行上、下限的结论。关于藏币铸行的下限问题,有的学者认为:“今天我们知道,西藏银币于1951年停铸。相反,直到1953年还发行铜钱”①。就是说西藏金属铸币的下限为1953年所铸铜钱。对此未见学术界有人提出异议。如果西藏金属铸币都铸有年份,这个结论完全正确。但藏币却有为数不多的几种既没有铸年号,也不记年的,如:1909年造“格桑章嘎”银币;在西藏地方行使的所…  相似文献   

5.
进行中国早期货币铸造区域空间演变的研究对探索这一时期中国货币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这里我所说的货币实指各种金属铸币,故本文所研究的货币铸造区域应是对各种金属铸币的铸造区域而言的。中国早期的金属铸币产生的确切时间应在春秋中期以后,而其普遍的流通当在战国中期  相似文献   

6.
南宋齐安监及其铸钱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安监是宋代铸造钱币的钱监之一。对其设置和罢废时问以及铸钱情况,历史文献记载甚少。铸币实物,各种泉谱亦少见著录。直到近年,始渐见其“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虽然有悠久的铸造使用货币的历史,但近代以前只有货币制度而无货币本位制度。近代中国在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下,开始考虑建立银本位制度。但在以"两"还是以"元"为货币单位问题上争论不休。直到清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度支部奏定《币制则例》才确定国币单位名称为"元",以银为本位,一元为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另以五角(半开)、二角五分、一角三种银币,五分镍币及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种铜币为辅币。从此,我国货币进入以"元"为主币的时代。但近  相似文献   

8.
正收藏邮票的人都知道,在邮票中有一枚没有发行的珍贵邮票,名字就叫"放光芒"。但我这篇文章中所说的"放光芒",不是邮票"天安门放光芒",而是钱币中的"放光芒"。这究竟是一枚什么钱?为什么会叫"放光芒"呢?且听我从头道来。2011年2月11日,我在乡镇集市上花45元买到一枚云南省铸造的新龙半开(光绪元宝3.6钱)银币。这枚半开买的时候非常犹豫,从颜色来看,它不像其它半开银光闪闪,颜色比较柔和,  相似文献   

9.
尖足布币是流通于战国早中期的赵国铸币,学界对部分尖足布币铸造地的地望考订尚有分歧。结合史书记载与出土战国文字资料,我们认为战国中期秦惠文王侵夺魏国上郡地之后,始与赵国在今陕北地区正面交锋;魏国上郡的北界止于今无定河一带,肤施等地原为魏地,后被秦、赵所据;结合张家山汉简《秩律》等资料可以判断,"平州"尖足布币的铸造地在今陕西米脂县,"平州、中阳、襄城"尖足布币、"言阳"直刀币、"干关"方足小布等都是赵国占据陕北地区之后的铸币,时间上不早于武灵王"西略胡地,至榆中"的公元前306年;实行大、小二等制的尖足布币"虑虒"的铸造地仍以定在今山西五台县境为妥。  相似文献   

10.
正众所周知,"半两"钱是我国战国中期至西汉早期的青铜铸币,最初为战国时期秦国的货币。始铸于秦惠文王二年(前336),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中国后成为全国通行的法定货币。汉承秦制,仍用"半两"钱,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改铸"五铢"前止。先后历经战国、秦、汉三个历史时期,计二百一十八年,是我国最早在全国通行的统一的青铜铸币。关于"半两"钱的最初铸行时间,钱币界多有分歧。或为战国时铸,或为秦统一天下  相似文献   

11.
宝川局正式设立于清雍正十年(1732),为清代西南地区的铸币大局.光绪年间,宝川局较早地开始铸造制钱,因为使用黔省土铅的缘故,长期铸造枚重一钱二分的制钱,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始遵铸八分制钱.未几,川省又引进近代造币机器,设立银元局,生产近代银币和制钱.今日我们还能看到大量的光绪时期的铸币,并且有较为充足的文献,这...  相似文献   

12.
云南历史货币在中国货币文化中,有其自身的地方特点。该书辑1900幅全彩色图版,内有云南铸造的精美(?)银、牌坊银锭1004种。书中所列不乏珍品、精品。这是云南钱币研究者和史学工作者首次推出的一部大型图册。该书为16开精装本,铜版纸精印。定价120元。由云南人民出  相似文献   

13.
麦克·考维尔等论中国古代黄铜铸钱史周卫荣编译一,1989年发表在《历史冶金学》(HistoricalMetallurgy)上题为“中国铸币二千年:分析概览”(TwothousandyearsofcoinageinChina:Ananalyticalsurvey)*一文中的有关章节关于黄铜钱铸造,有关的同时代的史料主要见于《天工开物》,该书大约写于1637年①,书中记载了铸币合金、铸造方法及铸币加工等的细节。据记载,铸币大致是按铜、锌六、四或七、三之比熔炼[即四六黄铜、三七黄铜─—译者],不过,锌在熔炼过程中大约要损失25%②。当时,锌是一种非常廉价的金属,称作“倭铅”,用它,可以在合金中有效地替代铅,并可减少一定量的铜料。据说,当时的私铸恶钱含锌达50%以上。显然,这一时期东方已大量使用单质锌,而其在17世纪初就出口欧洲则是众所周知的事。事实上,根据现在的分析结果,中国铸行黄铜钱肯定要比这一时间早100余年。那么,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当时是使用单质锌,而不是采用矿炼黄铜呢?我们的分析结果可以举出有力的证据证明中国在16世纪早期就使用单质锌。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黄铜钱的主要合金成分用下图来表示,图中展示了锌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就陕北榆林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简介一下这一地区的古代铸币活动(图一)。一、府谷县出土的西汉铸币遗物一九八四年以来,府谷县先后发现两批西汉时期的铸币遗物。一是田家寨乡出土的铸造半两钱遗物,共四件,都是铸造钱币时留下的残铜块,其形为分叉状,当是钱范里浇道与分浇道内遗存的铜汁凝固物。长度分别是10.7、6.5、7.4、9厘米。其中9厘米的一件上还连结着十枚半两钱(一枚残),作叠压状。这十枚半两钱钱径均在2.2—2.3厘米之间,无内外郭,背平素,文字周正含  相似文献   

15.
钱样、雕母、母钱与样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金属货币长期采用铸造生产,直至清末引进西方机器制币工艺后,铸造法才告终结。铸造法是将液体金属浇注到具有与铸件形状相适应的铸型空腔中,待其冷却凝固后获得铸件的方法。货币采用铸造生产有许多优点:原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铸币形状与原设计接近;生产适应性强等。我国古代铸币工艺前期是特种铸造,即采用泥范、石范和铜范浇铸货币。据史籍记载,至迟在宋代,货币铸造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改用了母钱翻铸工艺,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也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16.
《福建史志》2014,(1):58-58
福建何时有铸币?据史籍记载和出土实物考证,当始于唐代中期。《福建通志·钱法志》载:“唐会昌五年(845年),令天下铸钱所,(铸币)各加本郡号。”当时全国各地地方铸币共有二十六种,其中有加“福”字的铜钱,货币学家普遍认为系福州铸造,通称。会昌开元福字钱”,这是福建铸造的最早的铜钱币。  相似文献   

17.
正东周时期金属铸币,如燕国、齐国的刀币,东周、郑国、卫国和晋国的空首布,赵、魏、韩三国的平首布,楚国的铜贝等,其币面常铸有文字,这些文字中有很多是地名。据黄锡全先生统计,先秦时期金属铸币上的地名不少于400个~([1])。这些地名过去常被认为是货币铸造地。现在很多学者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反思,认为这些货币上的地名并非全是铸造地~([2]),但并未对这些地名的性质提出新的意见。本文以齐大刀和方足小布上的地名与铸造地的关  相似文献   

18.
吉林“厂平银币”,是我国第一套机器铸造的银币,虽属试铸,但它代表了先进铸币工艺的出现。在我国银币铸造从土法局部自铸时期向机制银元时期的进步过程中,“吉省铸币,实在各省之先也”。中国银元的诞生,经历了土法铸造到机制银元的两个阶段。吉林机器官局铸造吉林“厂平银币”之前,我国以浇铸和人工打制的土法铸造银币,已有较长一段历史。乾隆五十七年  相似文献   

19.
我国从明中期开始使用黄铜钱币,一直到清末。过去,对古代铸币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合金成分分析和铸造工艺两方面,对锈蚀产物和锈蚀机理的研究主要针对青铜铸币。黄铜的合金元素中较青铜多锌元素,其腐蚀产物与腐蚀行为较青铜有一定的差别,也较青铜更为复杂,然而现有的文献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匮乏,特别是对于大气保存环境下黄铜钱币的锈蚀产物及锈蚀成因的研究基本空白。本研究通过多种分析手段包括X射线荧光分析仪(XRF)、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Raman)对国家博物馆馆藏一批传世明清各时期的黄铜钱币合金组成,不同颜色的锈蚀产物等开展科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嘉靖、隆庆和万历年的黄铜铸币,为Cu+Sn+Pb+Zn四元合金,平均含量Cu 66.4%,Sn 6.8%,Pb 10.4%,Zn 15.6%,并含有微量Fe,不含As。泰昌、天启和崇祯年间及清代各时期的黄铜铸币,主要为Cu+Pb+Zn三元合金,并含有微量Fe、As和Sn。这批黄铜锈蚀产物与常见的青铜锈蚀产物不同,最典型的是钱币表面蓝绿色和白色锈蚀物,经Raman和SEM-EDS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初步确认蓝绿色锈蚀物为一种含铜、钠...  相似文献   

20.
新疆古代铸币及其遗物之新疆古代铸币及其遗物之发现朱悦梅自19世纪后半期外国探宝者于新疆进行发掘以来,大量古今中外的铸币得以在丝路沿线地区相继出土,为我们了解古代丝绸之路提供了一种实物依据。尤其西域各民族,也根据需要摹仿中原、或摹仿希腊货币之形制来铸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