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世纪晚期,英国的圣徒崇拜盛行,成为民众宗教信仰的中心。与中世纪早期相比,晚期的圣徒崇拜已发生了一些变化,民众已经开始关注到自己,具有了自我取向与现实取向。这表明在中世纪晚期,英国民众的宗教信仰中出现了“个人主义”倾向,在物质力量增长的同时,英国民众的精神力量也在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林海 《世界历史》2012,(5):93-102,160
"中世纪"是现代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在17世纪后期正式确立,是古代、中世纪、现代历史三分法的重要环节。在现代语境中,"中世纪"的含义不断变化,由最初的欧洲的局部历史现象变成欧洲的一般历史时代,进而等同于封建社会,最后成为人类社会的必经阶段。但是,"中世纪"等概念在历史学的实践中也存在很大弊端。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史学界对这些概念进行了广泛的质疑、批判乃至解构,并尝试新的历史分期法。中国史学界也逐渐校正了机械化的苏联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大改变。但这些变化也带来一些问题,对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学科形成了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理查德·威廉·萨瑟恩是20世纪最伟大的英国中世纪史学家之一,他对于中世纪盛期思想的阐释开启了20世纪中期以来英语学界中世纪文化研究的新路径。他率先将神学哲学思想与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又提出并深化了"中世纪人文主义"和"经院人文主义"的概念,勾勒了独具洞见的中古盛期思想世界景观。他对坎特伯雷的安瑟伦和格罗斯泰斯特的研究也赋予了英格兰在中古盛期更为独特的地位。近来的学术发展除对萨瑟恩学术遗产的继承外,也有了许多反思和订正,这些都对描绘中世纪盛期思想图景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欧洲的双性人观念诞生于古典时代,在古代晚期至中世纪中期已发生了明显的流变。古代晚期的基督教神学家们将双性人视为肉欲与淫荡的恶果,奠定了后世有关双性人的正统观念。中世纪早期的神学家们对双性人进行了基督教化重构,大都主张在造物秩序中认识双性人。至中世纪中期,伴随着古典文化的复兴,双性人观念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些经院哲学家与法学家主张依据基督教的两性性别秩序来确定双性人的性别,表现出一种变通与宽容的态度;另一些经院哲学家则将双性人隐喻为世俗社会中不符合正常秩序的人或事,并予以鞭挞;还有一些经院哲学家和医学家则尝试复兴源自古典的有关双性人之成因的"科学"探究传统,由此推动了人们对双性人的理性认知。"双性人"观念之流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晚期至中世纪中期西方社会文化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民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时代。对民主与科学的崇尚,成为民国文化的时代之魂。这一时期,各个文化领域的发展中,无不渗透着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精神追求。期刊作为民国公共领域中重要的一环,既是学人之间思想交锋、学问切磋的阵地,也是知识分子监督政府、启蒙民众的场所。民国时期出版期刊2万多种,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和划时代意义的期刊,堪称期刊之"最",本文对此略作概述。  相似文献   

6.
如意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如意发展演变的历史就是文化变迁的历史。清代以后,如意渐渐淡出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如意文化渐渐式微,成为一个久远的民俗文化记忆。近代城市化的发展,引起民众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带来各种文化形态的大融合,使得民众面对更多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释放和宣泄,追求更加祥瑞美好的生活。如意文化应民众的心理需要,在这一进程中再度兴盛起来。如意文化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既适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又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黄艳红 《历史研究》2016,(4):110-131,191,192
"自然疆界"是近代法国的一个重要政治文化概念,它产生于中世纪后期主权国家兴起之时。作为自然疆界的莱茵河形象,诞生于文艺复兴时代,它以关于古代高卢的历史意象为依据,并逐步取代源自中世纪的"四河之境",为法国的理想空间形态的塑造提供了重要元素。17世纪,莱茵河自然疆界观念成为某种国民意识和公共舆论,为法国向莱茵河方向的扩张提供了观念上的支持。在启蒙时代,它更具和平主义色彩,与国家领土空间巩固的目标颇为契合。大革命初期,它再次进入扩张主义的话语,但其理论基础在于非历史的政治理念:自由和人民自决。这一话语三个世纪的历程见证了法国政治文化中关于国家东北边疆的记忆和认知的变迁,也反映了构建民族认同和国家地域实体的过程中不同理论和话语的转换与混杂;而革命时代产生的基于自由自决的民族构建论与德意志"语言论"民族认同的交锋,在今天尤其值得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8.
作为传统的学术研究领域,"中世纪研究"(Medieval studies)在西方有其特定的内涵。但近年来,随着"古代晚期"及"近代早期"等概念的日益成熟,原有的"中世纪"概念不断遭到解构。目前,在该研究领域,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而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和演化路径,其中,在性别、异端、民族、物质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上,变化尤为显著。"全球中世纪"(Global Middle Ages)这种研究思路也存在着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但这一思路对现有的"中世纪研究"理念将构成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12月5日,是泰国国王普密蓬79岁生日。首都曼谷数十万人参加了各类庆祝活动,民众一如既往地爱戴他们的国王;大约5个月前的7月7日,尼泊尔国王贾南德拉度过他的60岁生日,景象却大相径庭,他的生日不再是国庆日,民众不再放假数日,甚至连宫廷里也没有张灯结彩,街头随处可见"国王,滚蛋!"的标语……  相似文献   

10.
周施廷 《史学集刊》2020,(2):93-104
自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首次提出彼特拉克是"第一个现代人"后,引发学术界关于彼特拉克是"现代人"抑或中世纪人的激烈争论。身处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新旧交替以及"现代人"与旧有传统矛盾的历史时期,作为文艺复兴之父的彼特拉克首当其冲地经历了这场巨变。在经历青年、中年和老年的三场觉醒后,彼特拉克意识到自己需要摆脱过去与未来之纠缠,在新旧的断裂带中寻找突破时间限制的夹缝,让自己的作品在时间的洪流中保持永恒的鲜活。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西欧骑士的典雅爱情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典雅爱情是反映中世纪骑士文化的一个重要主题 ,也是研究骑士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约翰·赫伊津哈写道 :“这个阶级 (骑士阶级 )的智识观念和道德观念都保存在Arsamandi(爱情艺术 )中。没有哪个时代的文明理想和爱情理想融合到这种程度。”① 国内对西欧骑士制度的研究 ,大都从军事制度的角度入手 ,本文作为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一个侧面 ,拟通过剖析典雅爱情的含义、起因及其影响 ,集中阐述中世纪的这一文化现象。一、典雅爱情的内涵从表面上看 ,典雅爱情应该是非常容易界定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 1 1世纪末以后 ,在西欧中世纪兴起…  相似文献   

12.
以权力弥散、政治参与多元为特征的国家治理形态,是法兰克加洛林时代留给中世纪欧洲的一大政治遗产。查理曼的敕令《广训》和兰斯大主教辛克马尔的政论《宫廷治理》对"训诫"话语的运用,反映了当时对现世政教生活原则以"职分"为核心的特别理解,体现了加洛林君主与治下政教精英之间的合作性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构成了加洛林"合作政治"实践背后的意识形态基础。加洛林时代国家治理活动的基督教化,标志着欧洲中古"神权政治"的正式奠基。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今,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呈现出四个大趋势:一是越来越从全人类的角度来保护人类共有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并使这些基础资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得以维持;二是遗产保护的综合性和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遗产保护不再只是专业机构的领域而日益成为一项吸引众多行业、众多人才的社会公益事业:三是越来越强调对得到保护的遗产的应用,以及与遗产相关的非物质基因的传承、发展,遗产保护的目的越来越接近直接为社区发展与繁荣、为民众的现实生活服务;四是由于“物质遗产”消亡的必然性.人们更多地借助数字化等多种手段去发掘、整理、记录、表现那些“非物质遗产”。文化遗产的概念更多地加入了传承与发展的内容。《威尼斯宪章》作为一个兼容、开放、发展的系统,既是这四大趋势的最初产物,也是这四大趋势遍布全球的基本推动力。当代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上述趋势也已经初步显现。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世纪和平的研究陷入了各种误区之中,致使其与中世纪的社会现实相脱钩。事实上,在欧洲中世纪早期,"和平"是一个语义丰富的词汇,它与协定、条约、协议、博爱、友爱密切相关。和平的理念深刻影响着世俗王侯的政治行为,协定成为解决政治和法律争端的最普遍的机制,欧洲也共享着同一种协定语言;教会以"上帝的和平"与"上帝的休战"的方式推进基督教博爱社会的议程;民间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和平行会及城市公社和平运动,其目标是建立平等性与互惠性的联盟。总体而言,中世纪的和平具有高度的一体性,然而,这种一体性也强调排他性和敌对性。这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作为联通中世纪教俗两界的主要媒介,世俗教士历来是西方史学界关注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随着新史料的出现与史学理论的发展,20世纪以来的英国中世纪世俗教士研究经历了一系列转变。受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的影响,20世纪上半叶主流的中世纪世俗教士研究往往关注于道德评判,传统学派对世俗教士的负面认识也未出现大的改观。不过,在主流研究之外也有一部分学者对传统范式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试图以更加客观的视角审视中世纪世俗教士群体。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新史学的兴起,中世纪世俗教士研究出现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史研究范式的兴起推动了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大批新史料的编订和出版也为中世纪世俗教士研究的转型提供了契机。伴随上述转型,英国中世纪世俗教士研究逐渐发展为一个相对独立和完善的研究领域,世俗教士本身也开始成为研究的"主角",为学者们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论文基于对云南腾冲和顺侨乡与广东梅州南口、松口侨乡的田野调查与比较研究,考察了两地不同的人文地理、社会环境与历史生态对侨乡产生的影响;探讨了侨乡民众对于"侨"的理解与认知,及其如何应对民族国家建设、海外关系变化、侨乡文化资本化以及区域发展与全球流动;分析了时代变迁中"侨"之为侨的文化动力,并以侨乡为方法,构建理解区域网络、跨国流动与地方世界的文化图景。论文认为,国家力量对"侨"的界定与分类以及不同时期跨国网络的运作,影响着海外华人以及侨乡民众对于"侨"和"海外关系"的认知,并在日常生活、乡村建设以及新的流动中呈现出来。经由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侨乡人文景观,则使侨乡卷入新的"资本化"过程,侨乡乡民亦在文化建构中重新认识、理解与之相关的"侨"的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7.
正问:您的《骑士制度与暴力》一书在牛津出版后,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我也曾在教学中向学生们介绍过这本书的内容。通过您一系列有关骑士制度的著作和文章,(1)我们不仅注意到您所持的观点与欧洲学界主流观点有明显不同,他们更多是赞颂和溢美骑士制度,而您则阐述骑士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原本应该是什么样子",侧重研究骑士与社会暴力的关系也是您这种观点的体现。与此同时,我们还注意到,您在研究中大量使用了中世纪文学资料。中国学术界有"文史不分家"之说,但更多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理论民俗学在高丙中、吕微、户晓辉、刘晓春等学者的努力下,民俗学作为现代学科的现代性特征日益明晰,并向人的自由发展的维度推进.与"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民俗学研究相比,当时还主要侧重在民间文学及文化民主性层面,而二十一世纪的民俗学则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文化相结合,极大地拓展了学科发展空间,也丰富了我们对民俗学的学科想象. 中国民俗学自产生之初就与民主理念息息相关.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民众很难清晰地表达自己,他们总是被别人表达.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双重语境下产生的中国民俗学,其潜在的现代学科理念就是强调民主理念在文化场域的实践,或者说民俗学致力于文化场域中对精英文化霸权的反抗,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群体的自我启蒙以及与民众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理论民俗学在高丙中、吕微、户晓辉、刘晓春等学者的努力下,民俗学作为现代学科的现代性特征日益明晰,并向人的自由发展的维度推进.与"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民俗学研究相比,当时还主要侧重在民间文学及文化民主性层面,而二十一世纪的民俗学则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文化相结合,极大地拓展了学科发展空间,也丰富了我们对民俗学的学科想象. 中国民俗学自产生之初就与民主理念息息相关.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民众很难清晰地表达自己,他们总是被别人表达.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双重语境下产生的中国民俗学,其潜在的现代学科理念就是强调民主理念在文化场域的实践,或者说民俗学致力于文化场域中对精英文化霸权的反抗,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群体的自我启蒙以及与民众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20.
"我们正在斗争……今后任何问题都可能会导致自民党垮掉和政府更迭。日本需要一名强势领导者,以应对内政外交复杂局势。"这是在竞选期间,福田康夫最有激情、叫得响的一句口号,也是最受日本民众拥戴的一面旗帜,尽管这与他持重、温和的风格有些不一致。但日本民众最有感触,5年半的"小泉时代",让日本的内政外交几乎走进了死胡同。一年的"后小泉时代(安倍政权)",小泉政治的阴影仍然笼罩在日本人头上。那么,福田能够带领日本民众走出小泉的阴影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