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永利 《世界历史》2002,1(3):10-19
关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实施的“先德后日”战略,中外史学界都有较多评述,但是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首脑根据战况所作的暂时和局部的战略调整,中国战场在这一期间的战略地位问题,详细论及不多,本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2.
根据阐释学的理论,翻译不可避免地处于译者的"先结构"之中。所以,译者对原作的翻译就一定会受到他本人的"先结构"的影响。借林语堂对清代张潮的作品《幽梦影》的翻译,译者的"先结构"对他翻译对象的选择以及他所进行的翻译本身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3.
奥巴马政府为分享亚洲经济增长红利,维持亚太地区势力均衡,服务于维护美国亚太和全球领导地位的总体目标,实施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奥巴马政府对"再平衡"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调整:从侧重军事转向侧重经济;从接受"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表述到随后反应消极;在区域内进行从亚太到"印太"的再平衡;在全球战略中从关注亚太到回望中东。美国实施"再平衡"战略的主要措施包括:强化亚太核心同盟关系,深化亚太军事布局;深化同亚太新兴国家的双边关系;增加对地区多边机构的外交投入;主导并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等。本文利用数据统计和文本分析审视了中国和亚太在奥巴马政府全球战略中的地位,认为"亚太再平衡"言过其实,实际进展远未达到其倡导者的预期。奥巴马时期美国全球战略的主要关注点和外交重点仍停留在中东和欧洲,亚太排在其后。美国的"再平衡"战略对中国造成了一定的战略压力,也给亚太总体形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也应看到"再平衡"的两面性、局限性及其面临的障碍,不应夸大其作用和对中国的挑战。目前来看,尽管美国新总统特朗普的战略思想和内外政策存在不确定性,中东和欧洲等地区的问题也会继续牵扯美国大量精力,但随着亚太地区本身重要性的上升,特别是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持续增长,特朗普政府有可能继续将其战略重点向亚太地区转移。虽然"再平衡"战略的口号及其中的某些内容已被特朗普政府放弃,但可能会以其他形式继续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4.
金元时期在北方出现的"先茔碑"的迅速普及,与蒙元征服和它所引起的社会、文化变动有很密切的关系。在金代,建立先茔碑的主体,都是平民或者中下级官员家族,建立先茔碑不一定被承认为"与礼符合"的修谱方式。不过,经过了金元之际的社会变动,在蒙古统治下兴起的新兴官员家族广泛认为,先茔碑是一种正式墓葬、修谱方式。而一段时间之后,蒙古皇家也开始把先茔碑赐给功臣家族。新的碑刻形式的普及,揭示了社会变动引起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融合。同时,先茔碑的普及表明,在12到14世纪的中国社会中,文献族谱不是唯一的修谱和纪念家族历史的方式。这有助于重新思考中国家族组织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地方差异。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世纪50~70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对日邦交正常化战略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政府在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原则的基础上,首倡"以民促官"及"官民并举"的基本方针,提出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并放弃战争赔偿,并采取"先美后日、以美促日"的外交战略于1972年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取得了继中美发表《上海公报》后的又一外交胜利。虽然中国对日邦交正常化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历经曲折,但它兼具现实性和灵活性,体现了以"和谐"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在中国外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抉择是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实践,是以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为鉴,从中国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制度保障、精神支柱、生存土壤和可持续动力方面为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绘制了战略蓝图。  相似文献   

7.
五代中期,辽朝一度入主中原。穆宗耶律璟即位后,契丹转攻为守。对于辽朝与中原政权关系史上这一关键的转折点,以往研究归因于穆宗所代表的草原本位政策,主要证据是史籍所谓耶律璟"睡王"一称及其"汉地还汉"之言论。本文对穆宗朝政治制度、对外关系及耶律璟个人生活作了系统考辨,指出穆宗朝契丹政权之汉化及部族之农业化均有深入发展,其对外转向稳健,是中原重趋统一之结果,并非出自所谓草原本位政策。历代士人及现代史家对宋太祖"先南后北"战略的批判,很大程度建立在对辽穆宗的错误认识之上。关于辽穆宗史实之澄清,不仅可推进辽朝历史发展整体脉络之理解,且对五代宋初政治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在古印度、中国和日本的神话中,有许多观念相同或情节相似的地方。都有"先在"的地理存在、有"先在"的神存在。究其实质,这是一种创世神话思维的表达方式,其内涵就是,掩盖在神话思维下的"先在"的逻辑思维,用先在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本来就有神的存在,和对神的敬畏之心,封住终极追问。  相似文献   

9.
1964年到1980年的16年间,在中国西部13个省、自治区实施的"三线"建设,投资2052.68亿元人民币,建成星罗棋布的大中型项目1100多个。"三线"建设,使新中国有了安全的战略后方,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国防实力、改善了工业布局。"三线"建设堪称新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建设规模,它凝聚了以毛  相似文献   

10.
《攀登》2015,(4)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一届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我国老一辈领导人治国理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全面"聚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从制度体制机制层面给出解决问题的诸多办法。在"四个全面"当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近期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又是未来若干年党执政兴国的主抓方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现实又立志高远,具有显明的历史承继性、现实针对性和目标导向性。  相似文献   

11.
许嘉璐 《神州》2011,(30):6-11
最近,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强国"战略和国家整体战略是相互依存的。"文化强  相似文献   

12.
本土安全是近代中国海疆安全战略的终极目标。由于战略目标的局限,中国虽然拥有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海军,但却无法在海军军备建设、军力部署,以及战略战备等方面摆脱海岸防御战略的影响。受本土安全思想的影响,中国的战略决策者在甲午战争中屡失战机,而近代中国海疆安全战略体系也因此崩溃。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夏曾佑不仅是清末"新史学"思潮的主要参与者,还是"古史辨运动"的"导其源"者。简要言之,在"古史辨运动"的学术历程中,无论是"东周以上无史论"与"层累说"的提出,还是《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宋王偃的绍述先德》《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的撰写,均在一定程度上导源于夏曾佑的"新史学"之作——《中国历史教科书》。这一历史事实可以为当下的中国近代史学史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战争初期,以第一次史迪威危机为标志,中美之间军事战略上的分歧开始表面化.中国希望美国实行"先日后德"的战略和尽可能的增加对华援助,可是美国确定了"先德后日"战略以及尽量利用中国自身资源的援华政策.虽然导致第一次史迪威危机的焦点问题是美国援华的租借物资的管理权,而主要原因是史迪威的身份问题和第一次缅甸战役失利的责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中美之间军事战略的分歧.危及爆发时恰逢美国总统特使居里第二次访华,居里与蒋介石讨论了中美之间的分歧,努力调解蒋介石与史迪威的关系.虽然蒋介石暂时缓和了与史迪威的关系,但美国并没有修改自己的军事战略,导致史迪威危机的根本原因并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15.
作为"缓和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手段,尼克松政府对东西方贸易政策做出了战略调整。在"贸易自由化"政策的指导下,尼克松政府不仅全面推进和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以及同中国的贸易,而且从一般商品物资的"自由化"进一步扩展到战略性的技术贸易领域,放宽和取消了对巴统战略性敏感技术所实施的严格出口管制的政策。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自由化"政策是尼克松时期美中和解的具体表现。在美国取消对中国贸易管制、取消巴统对中国的战略禁运以及取消"中国差别"的背景下,中国开始从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大量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这些先进设备的引进、建设和投产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影响,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政策、技术和物资的基础,打开了中国重新融入国际体系的大门。  相似文献   

16.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文化作为不可或缺的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作用。虽然年鉴只是地方志文化中的一个品种,但以其一年一卷的出版时效和出版数量而言,完全能够承担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的记述和宣传使命。中国庞大的年鉴群与我国文化传播的想象力、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和中国未来在国际话语舞台中的地位有一定的关联,所以,我们要从更高的视角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地方志和年鉴,让文化成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助推器"和"加速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润滑剂";让精品年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曲鹏飞 《攀登》2011,(4):105-109
战略文化是关于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决策者对于国家安全问题的独特的战略思维,它缘起于国家的地理环境与历史经验,深受该国精英哲学、文化和认知特性影响。战略文化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一国对其所处的国际环境的认识与感知。“天下主义”作为古代中国人观察世界的根本视角,赋予了古代中国战略文化以鲜明的特色,进而对古代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外交行为发挥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的战略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俊元 《人文地理》2014,29(4):98-103
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正在发生深刻改变,将对世界和中国产生深远的战略影响。北极航道的开通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的海洋交通格局,在给中国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可能造成战略上的被动性。北极资源开发可行性的增大给中国增添了新的资源采购地选择和地缘经济参与机遇,同时也将带来新的挑战。北极地区地缘政治地位的上升将改变现有的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产生新的地缘战略关系,给中国带来复杂的战略影响,中国需加强筹划应对。  相似文献   

19.
"先学后讲"这种教学模式应该作为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必须遵循的一种基本理念,应通过实施这种教学理念,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目的。本文探讨和实践"先学后讲"生物习题评讲模式,以期为高中生物教师提供习题课评讲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挺 《文史月刊》2008,(1):48-50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百”者,多也,“善”者,好也。意思是在有很多好事要做的情况下,孝敬父母应该放在首位。“百善孝为先”,是中华孝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观点。深入地理解这一思想观点的内涵,对于我们今天的人生,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