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原工业化地区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卫良 《史学月刊》2004,1(4):32-39
"地区"观是考察原工业化的一个重要视角,英国原工业化的形成与"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琼·瑟斯克在分析了英国的一些乡村工业地区以后,认为英国的乡村工业与畜牧业地区有着天然的联系。然而,英国原工业化地区的形成决非如此简单,它是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农业特点、社会结构以及继承习惯等众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欧洲城乡关系是对立关系,这是一种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从经济生活层面看,中世纪西欧城乡是共生和互动的:农村向城市供应资源,城市为农村提供工商服务。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共存与互动的静态表象下,城市实际上导引着城乡关系向近代方向的转变。城市最初以极具渗透力的商品货币关系,侵蚀着乡村的农本经济,解构了乡村的封建关系。而当城市因其一定的封建属性而束缚了自身发展时,城市要素又向农村转移,促使乡村工业兴旺,客观上强化了城市和城市资本对农村的支配力,并使乡村逐渐变成城市的依附者和从属物。在乡村工业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城市,成为这些乡村工业区的控制中心,近代的乡村城市化模式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晚期西欧乡村工业及乡村纺织业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卫良 《史学月刊》2001,1(5):90-95
中世纪晚期西欧乡村工业的发展蔚为壮观,其时乡村工业主要有家庭副业、家庭作坊和分散的手工工场等形式。西欧乡村工业的重心是在不断变迁的,其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以市场为中心、以利润为目标使乡村工业逐渐从农业中脱离出来,这样与所谓的“原工业”相连接了。西欧乡村工业中最为突出的是纺织业,自然资源、技术与分工、农业商品化、乡村劳动力、市场需求等因素都是乡村纺织工业勃兴的原因。中世纪晚期西欧乡村工业的发展是西欧社会工业化或现代化的前奏。  相似文献   

4.
英格兰西部诸郡是14至16世纪英国毛纺业的主要生产中心,是英国出口的宽幅优质呢绒的主要产地。西部毛纺业主要是乡村毛纺业。在西部毛纺业中,还较早出现了包买商制度和集中手工工场这些新的生产组织。然而,这个英国“原工业化”的先锋在迈向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却失败了。由于羊毛供应不足和羊毛质量变差,以及东部地区新呢绒工业的竞争,西部毛纺业从17世纪后期开始走向衰落。它没有引导西部继续向工业化挺进,也未能根据形势变化而转变发展方向、找到新的经济生长点。这个中世纪晚期英格兰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从18世纪起却成为英格兰最不富裕的地区之一。英国西部毛纺业的跌宕命运,值得我们对“原工业化”论题作多向度反思。  相似文献   

5.
近30年来,国际经济史学界围绕"斯密型增长"模式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观点与论争,而近代中国乡村工业则为我们分析和反思这些理论提供了极好的参照。以蚕丝和织布为代表的近代乡村工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市场或"斯密型动力"的驱动,也体现了"勤勉革命"的基本特征;人口压力虽然存在,但影响并不明确。乡村工业的"斯密型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其技术变迁也具有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特征,但仅凭借"斯密型增长"并不足以将近代中国导入工业化和高速经济增长,中国工业化的实现和向"库兹涅茨型增长"转变的成功,最终有赖于新中国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效配合。  相似文献   

6.
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肖辉英德国城市的兴起与工业化几乎同步进行。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始之后,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人口向工业、商业和服务性行业流动。大批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又加速了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同欧洲其他发达工业...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的城市化历史,指出了城市化的特点和问题,并分析了它们的原因。20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历史为我国今后的城市化提供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一、把握城市化的速度与城市生活质量的关系。城市化水平虽然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不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推进城市化要以城市能够为它的居民提供更为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主要目标。二、在很大程度上,健康的城市化需要与乡村共同发展。农村和农业的不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过度城市化的根源。三、要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追求新型的工业化具有战略意义,但现实的社会状况仍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以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占地面积日益加大,也侵占了许多乡村地区,向周边地区不断迁移.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地带出现了性质不同于典型城市又不同于典型乡村的过渡区域,这就是我们所称的城乡接合部.城乡接合部包含了城市与乡村的共同性质,但也是难以进行根本性改变的区域地带.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利用效率的快速...  相似文献   

9.
半工业化:近代乡村手工业发展进程的一种描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彭南生 《史学月刊》2003,9(7):97-108
以半工业化来描述近代中国若干乡村、若干行业的手工业的发展进程,在学术界还是第一次。半工业化的兴起不仅是近代中国农村自然条件恶劣、人均耕地严重不足的产物,而且主要是机器工业所带来的技术进步的产物,地方能人在半工业化兴起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区域外市场是半工业化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多元共存的生产形式使半工业化在市场波动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技术进步、区域外市场与多元共存的生产形式构成半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半工业化的衰退主要是外力作用,尤其是1929~1933年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所发动的侵华战争的结果,尽管如此,半工业化的兴起与发展还是对近代乡村社会经济变迁产生了积极影响。半工业化是一种在落后国家和地区所存在的既不同于农村传统手工业、也不同于原始工业化的一种现象,适合于对近代乡村手工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集体化时期广东省农村工业的发展历程说明: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不仅要注意到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上,而且要考察集体化时期的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这其中包括:合作化与农村副业的兴起、社队企业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全面梳理集体化和乡村工业之间的关系,能够为我们今天思索乡村的现代化之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李文硕 《史学月刊》2022,(2):104-1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城市在去工业化影响下陷入萧条的困境。在去工业化过程中,美国中心城市从制造业中心向信息、服务和管理中心过渡,工业时代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已无法满足新经济结构的需求。作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城市,纽约市遭遇去工业化的冲击尤为严重,制造业迁往郊区,大量人口失业,富裕人群和中产阶级离开城市。为此,美国各界纷纷寻求解决之道,最终促成城市更新的启动。纽约城市更新集中在中产阶级住房、大型文化设施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方面,为后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纽约经济的转型复苏不无关系。城市更新尽管造成了贫困人口流离失所等社会问题,但从长时段看并非单一的城市商业地产开发,而是呈现出多重路径,从空间改造的角度为80年代以来的城市复兴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2.
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一方面是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即工业化、城市化—近代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资本主义关系逐渐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 对英国乡村中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研究,过去往往偏重于圈地运动和租地农场的兴起,而对乡村工商业与英国早期近代化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则重视不够。本文拟以15至17世纪英国乡村工商业的发展为主线,探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及其早期近代化道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民俗学一直将乡村民俗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对于城市民俗则较少关注与研究.很长一段时期人们认为,民俗是乡村生活的产物,文明则是城市生活的产物,而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将是传统民俗的消失.承认工业化、现代化的城市亦在生产着自己的民俗并将都市民俗学作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本文拟以乡村民俗为比照,探讨城市民俗的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阿成 《风景名胜》2017,(10):54-58
沈阳,大都的风范 翻开中国经济地图,工业都会灿若群星,沈阳便是其中耀眼的一颗.在经历了改革的阵痛和磨砺之后,沈阳犹如凤凰涅槃开始由前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变.以前,人们常说“烟囱林立,马达轰鸣”是工业发达的标志,沈阳就曾经是这种前工业化氛围浓重的城市.冶炼是沈阳冶炼厂的简称,因其烟囱曾是沈阳最高的单体建筑物而远近闻名.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化时代,亦是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城市发生巨变的一个时期。上海不但在自身经济结构上实现着新的转变,而且其作为新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也得以固化,并逐渐成长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工业中心、商贸中心,甚至是该地区乃至全中国的金融中心。工业化成为这一重大变化的动力源。工业化不仅凸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聚散功能,还导引了上海周边中等经济城市的相继崛起,这些城市与上海建立起密切的经济联系,展现出各种不同的发展特色。这样,以上海为龙头,以无锡、南通、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等为次级城市,以各城市周边市镇为三级市场,层层递进,网络成片,联系成群的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渐趋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6.
王正毅 《人文地理》1994,9(2):54-5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主要是一个工业化过程。在各国制定的工业化战略中。工业资源结构和工业的地区配置是两个极为关键的问题。本文以东盟国家为例,探讨了东盟国家所选择的不同工业化模式所依据的地理条件和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对工业的地区配置的影响,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地区经济和民族经济的不平衡。最后从地理角度分析了东盟国家90年代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6-17世纪通常被认为是法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变革剧烈,法国贵族在这一时期的命运如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传统史学研究认为,贵族在价格革命的冲击下衰落了.但本文通过对奥弗涅地区乡村贵族的考察,发现他们通过强化领主地租、扩大自领地、发展乡村借贷等经营方式,较为顺利地度过了价格革命和通货膨胀带来的危机.因此,传统的“贵族衰落论”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三线建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工业建设的重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东西部工业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出于备战考虑,东部沿海城市不仅工厂大量内迁,国家投资减少,而且城市人口的发展也受到严格控制。三线建设为内地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并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为内地城市现代化打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在全国层面,六七十年代中国城市化发展逐渐与工业化脱钩,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三线建设是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几年前,一个常驻法国的中国记者和法国朋友在一起玩SIMcitY。她从中国的发展模式出发,驾轻就熟地盖大楼,修马路,忙得不亦乐乎。轮到法国朋友了,对方一上来就大建核电站和火力发电厂,然后把高压电网通向临近的城市,“先发电,再卖电赚钱!”——原来,靠核电引领经济的发展模式,早就潜藏在法国人的大脑里。这当然和法国发达的核电工业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建立前后,刘少奇深入总结华北接管城市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及时把天津调研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同时吸纳党内高层关于城乡关系的各种理论观点,对如何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如何变近代以来的城乡对立为城乡互助、变消费的城市为生产的城市,如何促进新民主主义城乡协调发展,如何利用城市引领乡村生产力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工业化及农业集体化的实现创造物质条件等诸多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大胆的战略构想和实践探索,对中共新民主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