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修文阳明洞     
正修文县城东有龙冈山,又名栖霞山,山腰有一洞名为"东洞",因明代大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在这里悟道讲学而得名"阳明洞"。今人习惯上将龙冈山叫作"阳明洞",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明洞进深约20米,高约3米,可容百余人,三通见光。洞门额上有明代贵州宣慰使安国亨(彝族)题刻"阳明先生遗爱处"7个大字;右侧有明罗汝芳题刻"阳明别洞";左侧有清知县庞霖题刻"奇境"两个大字。洞外是长12米、宽9米青石院坝,  相似文献   

2.
阳明洞     
《文史天地》2010,(9):F0004-F0004
阳明洞 明正德元年(1506),兵部主事王阳明因得罪当权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驿丞。正德三年,忍辱莅任。先居城北一山洞,后迁城东一山洞(后世称阳明洞),并在此修养悟道、开坛讲学,西南学风兴盛,“知行合一”思想在此大成,“阳明洞”因此享誉中外。  相似文献   

3.
《贵阳文史》2010,(4):F0004-F0004
<正>公元1509年夏天,王阳明从玩易窝搬迁至龙岗山东洞。这里洞厅宽敞明亮,深得王阳明欢心,将这个洞命名为"阳明小洞天",后人皆称此洞为"阳明洞"。在阳明洞山顶,王阳明在当地百姓协助下,盖起一座草屋办起书院,这就是明代著名的书院之一——  相似文献   

4.
黄浩 《贵阳文史》2007,(3):64-65
阳明洞位于修文县城东北1.5公里的龙岗山(又名栖霞山)上。明洪武年问彝族土司奢香开“九驿”,其中“龙场驿”即今修文县城。明正德三年(1508)南京兵部主事王守仁因触怒宦官刘瑾,被贬为龙场驿丞,先居县城南吴家湾小山下的溶洞内,在阴暗潮湿的洞中研究《易经》,遂为此洞取名“玩易窝”。后乡人在龙岗山上觅得一较大溶洞(原为东洞),迁王守仁于此,自称“阳明小洞天”,后人简称“阳明洞”至今。  相似文献   

5.
最近,贵州民族出版社推出的《王学圣地》(以下简称《圣地》)一书,是修文县史志著作中的重要文献。该书的首发式吸引省内史志专家云集修文阳明洞,赞扬之声一时不绝于耳。这不仅为王(阳明)学研究热锦上添花,而且将为修文县新一轮  相似文献   

6.
我们这次阳明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研讨会是很成功的.首先,这次研讨会既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开拓,应该说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从宏观把握而言,陈来先生昨天关于拔本塞源思想的探讨是一种宏观的论述,谈了圣人之心是什么,圣人之学是什么,圣人之教是什么.圣人之心就是万物一体之仁的仁心;圣人之学就是一种成德守业之学;圣人之教就是“五教”.  相似文献   

7.
1992年秋,我应邀赴黔出席黎庶昌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在贵州史馆馆长冯楠先生陪同下畅游了贵州名胜黄果树、龙宫、阳明洞和红枫湖等地,深有不虚此行之感,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则为阳明洞,因为名胜只是景色,而阳明洞则是见物思人之地,悠悠情思,令人神往,所以曾笔之千册,其曰: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对阳明学的研究取得一些新成就,这里仅就四个问题作一简单介绍。一、战后日本关于阳明学研究的一般状况;二、关于《阳明学大系》的出版;三、所谓“近代性”的争论;四、目前阳明学研究的成就及其动向。  相似文献   

9.
正明正德三年(1508)早春,连旬累日的狂风暴雨中,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住进了长沙城北的寿星观。王守仁因筑室读书于故乡的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以贬谪之身来到长沙两年前,王阳明还是大明朝廷的一位大官,担任户部右侍郎(相当于今天的部级干部)。当时擅权的宦官  相似文献   

10.
岁月有痕     
正顾久年度文化事件对贵州未来发展有基础性意义的,可能对贵州文化产生较深远影响的事件,而非商业性质的炒作。"三足鼎筑"——以传统文化为基点的、阳明祠、阳明洞、孔学堂的打造,恢复贵阳人对中华传统的回忆和留恋。卢惠龙选择这些事件的标准是:有利于历史文化建设:贵州省博物馆新馆、《民国贵州文献大系》出版皆是;有利于民众精神、物质  相似文献   

11.
刘瑾上奏朝廷将王阳明贬为龙场驿丞后,是否还曾追杀过王阳明。分析钱德洪的《阳明先生年谱》和黄绾的《阳明先生行状》,可以得出结论,刘瑾并没有派人追杀王阳明。而刘瑾对王阳明父亲的态度,也可以作为这一观.点的旁证。  相似文献   

12.
黄道炫 《史学月刊》2002,27(12):37-42
朱熹、王阳明是儒学思想流派中的两个重要代表,蒋介石对王阳明备加推崇,对朱熹则褒贬互见,但他对儒学的尊崇态度使其与二间实际都保持着强烈的传承关系。随着其对儒学体认的加深,蒋越到晚年越表现出融合二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The Ming dynasty Confucian philosopher Wang Yangming (1472–1529)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a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at least the 18th century. But the rich history of writing about him in the West has been largely obscured by an English-language scholarship published in the 1960s and 1970s. This earlier literature nevertheless provides one window into the broader history of intellectual encounter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shedding light on it from the angle of the discovery of one of late imperial China’s most influential scholar-officials. This article’s goal is to provide a history of writing about Wang Yangming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from the 17th century to 1950, demonstrating both how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shaped his re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nd that these earlier accounts shared valuable insights yet worthy of our attention today.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在社会控制实践中颇有建树的实干家,他在“知行合一”理念的指引下,践行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如果说他在贵阳龙场悟道期间是在做理论积淀,那么他在南赣期间的一系列措施则是他社会控制思想的物化结果。王阳明的社会控制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乡村社会的组织建设与对乡民的行为控制。  相似文献   

15.
明中叶以后,江右王门学者广建书院、频繁地举办讲会活动,不但推动了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发展,也使学术思想得到传承,并广泛流传于乡村社会。在学术思想草根化过程中,王门学者又将之与地方宗族紧密结合,在加快了宗族内部整合的同时,也使宗族更主动地承担起乡里的责任,如主持地方公共事务、教化乡里,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甚至为乡村利益而与政府谈判。江右王门的代表人物邹守益及其家族以书院为依托,以讲会为形式,以乡村事务为己任,不仅将学术思想转化为"化乡"理念,付诸于乡村社会实践之中;而且整合并凝聚了王门学者团体,成为重要的地方"清议"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东林学派站在纠正阳明后学流弊的立场上,反对性无善无恶说.东林学派的重要学者高攀龙与孙慎行都主张性善说,而援引道教中的善恶果报与忠孝成仙思想为他们性善说作补充.两人思想中的道教因素,与吴会地域的道教文化影响,以及当时的政局和残酷的政治纷争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与传世的明文徵明《拙政园图咏》的三个相关问题:文徵明与拙政园主人王献臣的密切关系;文徵明没有直接参与拙政园的设计;现存《拙政园图咏》虽有存疑处但依然无确凿证据说明其伪。  相似文献   

18.
有心还是无意:李济汾河流域调查与夏文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庆伟 《南方文物》2013,(3):108-116
1925年李济在汾河流域的调查以及1926年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者第一次自行组织的考古工作。以往研究大多指出探索夏文化是李济这次考古活动的主要目的,本文通过分析李济当年所写的调查和发掘报告,证明李济此行的真实目的是要寻找一处适合发掘的史前遗址,并企图通过自己的工作以回应安特生的中国文化西来说。而终李济一生,他认为在考古学上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何种文化为夏文化。  相似文献   

19.
董其昌是晚明的书画大家,他借禅论书画,其书画的理论和鉴定意见,至今仍有很大影响。通过对他的一些书画题跋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题跋作为艺术创作的心得体会,有很多是言前人所未言的创见;但作为书画鉴定的方法和判断,则有不少是错误的。进一步剖析和考订,可以看出,董其昌的鉴定方法往往是命题式的。而支配这种方法的思想,除去禅的外表,仍是晚明占主导地位的阳明心学。  相似文献   

20.
儒家提倡“君子之风”,也就是“君子人格”,它具有多种特质,而“内圣外王”的完美人格是最高理想.“致良知”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基本功夫.古今中外,对人格类型作了不同分类.王阳明倡导良知之学,认为人人心中具有良知本体.无论地位高低、职业殊异,只要立志、努力,都可以成为一个有德性人格的人.这正是“致良知”的巨大魅力所在,也是“君子人格”的巨大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