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燕行录"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燕行录全集》或将来整理新编之本,皆当以"狭义"燕行录为定,即"燕行录"为朝鲜使臣与随员或负有秘密使命的官员"出使中国的使行录",而不是一般意义上"往来中国的纪行录"。一部书是否属"燕行录",必须具备两个充分必要条件:就作者而言,必须是国王派遣的使臣或使团中的某个成员,个别是负有国王某种特殊使命的官员;就其所到之地而言,必须是到过中国,或者到过两国边境的中国境内。反过来说,不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而只具备其中的某一个条件,都不能算做是"燕行录"。而《漂海录》、《皇华集》、《东槎录》、《傧接录》之类的诗文,以及其他与中国相关之著述,皆不当混入"燕行录"之中,至多也只能作为《燕行录》的《附录》,缀于卷末。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中国人撰写的有关北欧地区的旅行记,主要有斌椿的《乘槎笔记》,德明的《航海述奇》,志刚的《初使泰西记》,洪勳的《游历瑞典那威闻见录》,徐宗培的《瑞典国记略》,以及戴鸿慈的《出使九国日记》。这些行记涉及的范围,有今丹麦、瑞典、挪威和芬兰地区。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作者都是朝廷委派出国考察或执行外交使命的官员,而且其撰写行记的动机,都是要通过记述出行的见闻和感受,为清廷开展外交或国家政治变革提供参考。尤其是洪勳《游历瑞典那威闻见录》、徐宗培《瑞典国记略》达到了历史的高峰,透过这两部书,中国民众得以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北欧地区尤其是瑞典和挪威的情况。这些行记预示着国人知识结构转变的新时代的即将来临。  相似文献   

3.
杨雨蕾 《文献》2018,(6):88-99
《乘槎录》是朝鲜文人崔斗灿1817年漂流到浙江后的中国记录,为现今所发现朝鲜漂海录中年代最迟的一部,其中有大量篇幅记述作者在被送往北京、再经由陆路返回朝鲜半岛过程中,与各地文士诗文唱和、书画相赠、共作笔谈的情景。《乘槎录》现存有刻本和抄本多部,抄本当出现在刻本之前,为作者原作。依据抄本内容可以看到,崔斗灿漂流到浙江,沿途在定海和杭州与清朝文人交往最为频繁。凭借着对江南景物的熟悉和优秀的汉诗文水平,崔斗灿为当地文士所接纳,一时成为文人雅会的中心人物,这不仅基于共同的汉文化背景,而且还有赖于当地从官员到普通文人对朝鲜礼仪之邦的认同和对朝鲜文人的友善。虽然两地交通不易,但是汉字、汉诗和江南的风物成为两地文人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媒介,双方的文字情缘诚挚而富有情怀。  相似文献   

4.
《文献》2018,(6)
《乘槎录》是朝鲜文人崔斗灿1817年漂流到浙江后的中国记录,为现今所发现朝鲜漂海录中年代最迟的一部,其中有大量篇幅记述作者在被送往北京、再经由陆路返回朝鲜半岛过程中,与各地文士诗文唱和、书画相赠、共作笔谈的情景。《乘槎录》现存有刻本和抄本多部,抄本当出现在刻本之前,为作者原作。依据抄本内容可以看到,崔斗灿漂流到浙江,沿途在定海和杭州与清朝文人交往最为频繁。凭借着对江南景物的熟悉和优秀的汉诗文水平,崔斗灿为当地文士所接纳,一时成为文人雅会的中心人物,这不仅基于共同的汉文化背景,而且还有赖于当地从官员到普通文人对朝鲜礼仪之邦的认同和对朝鲜文人的友善。虽然两地交通不易,但是汉字、汉诗和江南的风物成为两地文人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媒介,双方的文字情缘诚挚而富有情怀。  相似文献   

5.
李致忠 《文献》2005,(1):4-24
16.公元1214年(南宋宁宗嘉定七年),高似孙纂修之《剡录》成书.翌年(1215)刊板行世. "《剡录》十卷,宋高似孙撰.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日录》与《神宗实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录》是王安石在熙宁年间执政时私下记录的君臣奏对之语 ;在绍圣年间由蔡卞纳入史局用以重修《神宗实录》 ,从而得以流布于世 ,也成为新党“绍述”的重要凭据 ,对北宋后期政治影响甚大。宋徽宗即位不久 ,陈、杨时等对《日录》进行批判。他们的批判 ,对揭露蔡京一伙假绍述以行其私不无积极意义 ,同时也暴露了党争的面目。史家的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大量征引《日录》进行补缺、考异 ,同时又完全赞同陈说法而大量征引。这就把《日录》推向了被审判的位子。南宋再次重修《神宗实录》 ,是站在元祐史官的立场上。元修《宋史》沿用重修的《日录》。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对后唐李延范纂《敦煌新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辑考,共辑得群书征引该书佚文7则,其中有4则群书既引作《敦煌实录》,又引作《敦煌新录》,另有2则内容,群书征引仅作《敦煌新录》,前辈学者或辑作刘昞《敦煌实录》,或辑作刘昞《敦煌新录》.经过考辨我们发现,该书并非刘昞《敦煌实录》,更不是刘昞《敦煌新录》,而是后唐李延范所纂《敦煌新录》.  相似文献   

8.
钱茂伟 《文献》1999,(4):100-105
晚明史家刘振所作《识大录》是明人所修几部综合体明史之一.是书末刊,国内只北京图书馆有一部抄本.我早在80年代即想研读一下,惜一直未果.去年,《四库存目丛书》收录、影行了此书.这使我有机会纵情一览.遗憾的是,影印本《识大录》乱帙现象十分严重,令人无法卒读,更无法使用.为使学人们对长期遭冷落的刘振及其《识大录》有一全面了解,现据我长期积累的有关资料,草成此文.  相似文献   

9.
《文献》2014,(6)
<正>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又因其斋名自称幸翁,安徽桐城人。其一生著述宏富,除游记散文《康輶纪行》十六卷、《东槎纪略》五卷外,还有作品集《东溟文集》、《后湘诗集》等。迄今为止,姚莹著作收录最全的当属同治丁卯(1867)八月安福县署刻《中复堂全集》。但姚莹一生游学任官范围甚广,仍有集外作品散落待补。笔者今翻检黄爵滋《仙屏书屋初集年记》,发现其中录有姚莹书札四通并五言诗一首,是为佚文。今初加点校考释,移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现存《行朝录》各个抄本或刊本,都由若干单篇汇辑而成。其内容记载了南明小朝庭隆武帝、永历帝、监国鲁王的兴亡史,而以鲁事记载最详。它是了解和研究明末清初历史的一部重要史书。《行朝录》是否都是黄宗羲所撰?它应包括几卷几篇?各篇写作年代是否一致?这些问题,前人著录不一,各本收录情况颇有出入,今人分歧也很大。有的外国学者甚至认为,“《行朝录》里只有《四明山寨记》,我肯相信是黄宗羲下笔的”,其他都值得怀疑(此说引自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司徒琳副教授今年二月致笔者函)。因此,很有必要对《行朝录》作出全面而详细的考辨。  相似文献   

11.
《焚椒录》一书是研究辽史的重要材料之一.本文考察了它的版本流传情况,把其内容与《辽史》、《契丹国志》进行对比分析,以期确认它的史料价值.《焚椒录》一书确为辽道宗朝进士王鼎所作,不是后人伪撰.《契丹国志》和《辽史》、《焚椒录》对宣懿皇后的两种记载虽大相径庭,但不宜简单地断定孰真孰假,而应看作不同的史料来源、不同的侧重面,...  相似文献   

12.
史学前辈金毓黻先生曾听魏声龢说:“清代留意东北地理有三人。一为吴汉槎兆骞。一为胡省三传。一为曹彝卿廷杰。吴最初来,胡次之,曹居后。皆居吉林甚久。”吴、曹二氏的生平事迹,笔者已有一批著述论及,唯胡传不曾染指。旧岁写台湾地方志词条,偶读方豪教授《胡铁花先生与台东采访修志册》(《台湾风土》第140期刊载),才引起我对胡传历史研究的兴趣。后又拜读唐力行同志《胡适之父铁花先生评传》,受益匪浅。笔者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曾发现寿征之父于光绪九年手录胡传《东三省海防劄记》,保存许多胡氏生前的珍贵资料百余年来不为人知。综合当今所公布的海内  相似文献   

13.
嘉庆二十三年(朝鲜李朝纯祖十八年,公元1818年),朝鲜人崔斗灿在行经中国大运河全程后,编成《乘槎录》一书,备记遇风惊险之状和与中国士人的交往情形,在同时期中国域外文献中具有重要地位,是19世纪初叶乃至清代近三百年间朝鲜人有关中国运河全程的惟一文献,富有文献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白金三品”试析王裕巽武帝铸行白金三品之史事,见录于《史记》、《汉书》。公元4世纪,萧果时期的《顾钱谱》对白金三品的形制、纹饰作了较详的描述。《顾钱谱》虽早已失传,但可从唐代司马贞所作《史记索隐》和张守节撰《史记正义》的转录中,知其记述。《索隐》录顾...  相似文献   

15.
《入沈记》作为域外汉籍"燕行录"之一,详细记录了朝鲜使节在盛京地区的沿途见闻,成为我们了解清代前期盛京地区各个方面的重要史料。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并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对清代前期盛京地区的语言状况进行挖掘,从而丰富我们对清代盛京地区语言的认识。同时对《燕行录》在语言研究方面的价值,希望能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研究"燕行录"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明中叶黄成所著《髹饰录》是我国古代唯一传世的漆器工艺著作。本文在对《髹饰录》校勘的基础上、继对《髹饰录》寿笺并《<髹饰录>解说》引文进行校勘辨正。  相似文献   

17.
关于《山东考古录》和《日知录》的关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续山东考古录》刘椿序皆认为二者了无相关之处。但通过对《山东考古录》和《日知录》材料的综合分析 ,可以认定《日知录》吸收了《山东考古录》中的许多材料 ,《山东考古录》中的若干内容可视为《日知录》初稿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韩悦 《文献》2022,(5):157-178
《永乐大典》广泛引录宋元古籍,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但《永乐大典》引录古籍并非全部引自原书,以《周礼》为例,今存《永乐大典》残卷引录《周礼》301条,其来源有二:一是以南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八行本《周礼疏》为底本进行抄录;二是部分条目转引自《太平御览》《文献通考》《玉海》《韵府群玉》等明代以前政书、类书中主题相同或相近的条目。同时,《永乐大典》也对引录的文献进行简单地连缀、改写等编辑工作,在编辑过程中又增添了新的讹误。因此,在使用《永乐大典》时,需要首先对其引录文献之来源与方法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9.
姚鼐所纂四库提要稿主要通过刻本《惜抱轩书录》和抄本《惜抱轩四库馆校录书题》流传于世.但二者著录提要的数量稍有不同,而且存在大量异文.兹以《惜抱轩书录》为底本,以《惜抱轩四库馆校录书题》进行对校,同时参以金陵孙氏抄本,共出校勘记356条,并对其中的123条校勘记进行了辨证.通过版本对校和校勘记辨证可以确切知晓,这两个系统...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将敦煌遗书P.5002号定名为“类书”,王三庆在《敦煌类书》一书中将其定名为《北堂书钞体丙》,对这一写卷进行了录校和研究,但由于各种原因,错误较多;本篇文章通过对写卷重新录文和系统研究,纠正了以往录文错误,并认为该写卷与类书在体例上有较大差距,定名为类书有欠妥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