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物》2016,(5)
正《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其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中国古代戏曲名著。明清两代配有插图的刻本流传很多,但在套色彩印中,构图和雕刻都到达一定高度的,当为明闵齐伋所刻套色水印《西厢记》,其艺术价值独领风骚。文物出版社用传统木刻水印传统技艺,重现了明闵齐伋刻套色《西厢记》图册的神  相似文献   

2.
徐规 《文献》1999,(3):200-212
南宋洪迈(1123-1202年)著的《容斋随笔》一书,分《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74卷,1220则.熙十四年(1187),洪迈在翰林学士任内,宋孝宗曾称赞《容斋笔》(婺州刻本16卷)"煞有好议论"(《续笔·序》).清初洪谓该书"与沈存中(括)《梦溪笔谈》、王伯厚(应麟)《困学闻》等,后先并重于世"(见首卷《重刻容斋随笔纪事》).可见书在当代以至后世影响之大.近时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清光绪元重校同治年问洪氏刊本为底本,经由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点整理,编入《宋元笔记丛书》,于1978年出版.1995年又第次印行,次年再刊布精装本,校点较为精审.  相似文献   

3.
清代《三国志》以乾隆武英殿刻本为最重要、流传最广、最具影响的版本.殿本《三国志》为清内府刻《二十四史》之一,以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本为底本进行校刻.刊行后被一再翻刻、传写、石印、影印、排印,形成了清代《三国志》版本系统,包括《四库全书》系列在内.其余绪一直延续到民国以后.所以,研究清代乃至整个《三国志》的版本体系,殿本《三国志》不可逾越.  相似文献   

4.
《建康实录》开篇云:“建康者,本楚金陵邑,秦改为秣陵,(东)吴改为建业,晋愍帝(司马业)讳业,改为建康。(东晋)元帝即位,称建康宫,五代仍之不改。”《晋书》卷一五《地理志下》“建邺”条:“本秣陵,孙氏改为建业,武帝平吴,以为秣陵,太康三年,分秣陵北为建邺,改‘业’为‘邺’……愍帝立,避帝讳改建邺为建康。”《晋书》卷五《孝愍帝纪》:“秋八月癸亥,刘属等达于扬州。改建邺为建康,改邺为临漳。”但诸正史中都有很多对建业、建邺及建康的混用,限于篇幅,兹举数例如下:1.“徐道覆闻毅将至建邺,报卢循曰:“刘毅兵重,成败系此一战,宜并力距之。”…  相似文献   

5.
韩胜 《古籍研究》2001,(3):107-110
《唐诗画谱》为明代集雅斋主人黄风池编辑并刊行于万历年问。诗选唐人五、六、七言绝句,请名笔书写,并按诗意配画,是集诗、书、画为一体的版画图谱。于《四库全书存目》中入子部艺术类。对于《唐诗画谱》之名实,今人说法略有不同。1981年物出版社影印青岛博物馆所藏明刻本《唐诗画谱》,共八册。其出版说明中称“《唐诗画谱》(又称《集雅斋画谱》、《八种画谱》)。除包括五、六、七言唐诗画谱三种以外,还有集雅斋刻《梅竹兰菊四谱》、《草本花诗谱》、《木本花鸟谱》以及清绘斋刻《唐解元仿古今画谱》、《张白云选名公扇谱》。”即《中国善本书目》中所收《黄氏画谱八种八卷》。  相似文献   

6.
《文献》2014,(2)
<正>一、闵齐伋的编撰活动闵齐伋的编撰活动可细分为撰、编撰、编辑、辑评、裁注、批校六类。"撰"特指研究撰写,不包括辑录、汇编。从现存资料来看,真正属闵齐伋"撰"的著作只有《西厢记五剧笺疑》一卷。是书最早见于闵齐伋崇祯十三年(1640)刊《会真六幻》之赓幻《关汉卿续西厢记》后,民国八年(1919)贵池刘世珩所刊《暖红室汇刻传剧》收入~①。其主要内容是对《西厢记》的校勘,自跋日: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清代学者书札、日记等材料,钩稽了学术名著《论语正义》的刊行过程,肯定该书刊于光绪初年而非同治五年之说,且认为其延期梓行的主因并非"但求精校",而是寻求刻书资金。《论语正义》的刊行反映了清代下层士人的生活情形,也体现了汉学家的学术理念和精神追求,而其丰富蕴涵还有待于进一步认识、阐释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朱燕英 《东方收藏》2024,(2):127-129
1964年龙彼得教授发现了《荔枝记》,随后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教授复印《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戏文,将其从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带回中国。随之《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及《明万历荔枝记校读》等著作的整理出版,利于学界对《荔枝记》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文章通过二重证据法、历史分析法和图表分析法,具体研究戏曲坊刻本《荔枝记》形式与内容统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逝世以后五十年,就是乾隆三十年(1765),赵起呆才把他的遗著《聊斋志异》在杭州刻板。明年五月,赵起杲暴病死了,鲍廷博继续校刻,到十一月完成,世称青柯亭刻本,也称知不足斋刻本。青柯亭是赵起杲的室名,知不足斋是鲍廷博的室名。同时,王金范在山东蒲台县选钞了一部十八卷本的《聊斋志异》,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四月  相似文献   

10.
张世宏 《文献》1999,(1):271-276
王世贞是以《曲藻》作为入场券进入《西厢记》的学术领域并在这一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 作为戏曲批评史上最早的曲话作品之一,《曲藻》是王世贞的文艺批评名著《艺苑卮言》中杂论戏曲部分的单行另题,关涉戏曲史、曲律、曲家评述和曲作鉴赏等多方面的内容,共计四十一条,其中最引入瞩目、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关于《西厢记》的评鉴与考述.  相似文献   

11.
现存韩国刊行《文选》版本考〔韩国〕郑玉顺早在高丽时期,韩国的雕板印刷术就相当发达,10世纪末开始刊行书籍。当时刊行的典籍很有价值。清孙从添在《藏书纪要》第二则《鉴别》中说:“外国所刻之书,高丽本最好。《五经》、《四书》、医、药等书皆从古本。凡中夏所刻...  相似文献   

12.
日本江户时代知识人受容中国儒家生命礼的一个重要方式,即在大量刊行《家礼》与《文公家礼仪节》的和刻本之外,通过考订、辑校、补注乃至批判朱熹礼学经典,自创一大批符合日本社会风俗的私家丧祭礼写本,如德川光圀《丧祭仪略》、荻生徂徕《葬礼考》、浅见?斋《通祭丧葬小记》等。这类写本散见于内阁文库、服部文库、木村兼葭堂等馆藏机构,是研究日本朱子学与东亚礼教文明的重要文献载体。作者多为日本朱子学各派系(如京都、海西、海南、大坂等学派)或反对派(如阳明、古义等学派)之著名学者,其中阐释的"理礼一体"丧祭思想具有《家礼》的普遍性要素与差异化表达。对这类写本整理、归类并解题,可以揭示《家礼》与朱子礼学在江户时代"去脉络化"与"再脉络化"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3.
讨论《西厢记》瓷绘艺术的文章可谓多矣,本文试从舞台演出的角度,释读历代瓷器上所绘《西厢记》画面与同时期舞台演出的关系,探讨活跃于舞台之上的戏曲艺术与瓷绘《西厢记》装饰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代著名藏书家毛晋编选的大型戏曲作品集《六十种曲》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戏曲选集之一。该集选收元杂剧1种,南戏5种、明传奇54种(其中汤显祖《还魂记》除原作外又兼收了硕园的改订本)。其文字规模之大约为臧晋叔选编的《元曲选》的四倍多。其所选剧本,或以前未见刊本,或取前刊优善之本,故对保存戏曲作品颇有贡献,历来为戏曲研究工作者和戏曲爱好者所重视,认为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六十种曲》编刻于明末清初。原刻本10种集为一套,计分六套。各套标有汲古阁"绣刻演剧十种",前后分六次陆续刊行…  相似文献   

15.
近期潜心研读《魏书》、《北史》本纪部分,发现诸多时间记载差误,本文利用二书进行互校,或利用一书前后对校,或援引它书校勘,以备未来重刊《魏书》、《北史》时借鉴.不足之处,祈请教正(《魏书》、《北史》、《资治通鉴》等均用中华书局标点本).1.《魏书·太祖纪》P42:“(天赐三年)夏四月庚申,复幸(?)山宫.……甲午,车驾还宫.”《北史·魏本纪》第一,P23:“(天赐三年)夏四月庚申,复幸豺山宫.……甲戌,车驾还宫.”按:天赐三年四月丙午朔,本月无甲午日,甲戌为二十九日,可见《魏书》误,应从《北史》.  相似文献   

16.
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华书局重印的标点本《资治通鉴》,采用章钰《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中的重要校文作注,校正了胡刻《通鉴》的大量错误。章氏除以宋刊本九种自校外,还采用了张敦仁、张瑛、熊罗宿诸人校记。其中张敦仁于明刊《通鉴》外,兼用《通鉴纪事本末》大字本参校,为《通鉴》校勘别启蹊径。范祖禹《唐鉴》叙事皆用《通鉴》原文,但很少有人注意及此。我近来拿它(国学基本丛书本)和标点本《通鉴·唐纪》相校,见其中胜  相似文献   

17.
张玉春 《文献》2002,(2):112-122
黄善夫于南宋光宗末年首创《史记》三家注合刻体例,其后九十年,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安福彭寅翁再次刊行三家注合刻本.  相似文献   

18.
毛本《礼记注疏》是《礼记》"十行本"系统嬗变流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版本,学界对其具体的校刻情况存在一些疑点.本文从毛晋校刻《礼记注疏》时对监本的承袭、对监本的校改、校改监本的依据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证,揭示毛本《礼记注疏》具体的校刻细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比、校对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四种《兰亭图》拓本,全面详细地介绍了明代周王、益王刻《兰亭图》卷之体例、版本及其变迁;针对出现"潢南"和"仙原"这两种不同版本的益王刻大卷《兰亭图》,进行了考订与分析,厘清了清代内阁翰林校订益王刻《兰亭图》过程中出现的讹误,并指出其成因。作者还阐明永乐十五年(1417)朱有燉初刻大、小《兰亭图》卷,自万历二十年(1592)第三代益王又将此两图重新摹刻、补刻。  相似文献   

20.
李家桥 《文献》2021,(2):152-166
1908至1910年,王国维曾先后抄录、批校过三种版本的《录鬼簿》,所涉底本有明抄本、清尤贞起钞本和清《楝亭十二种》刻本。而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由于前两种抄本在大陆已不可获见,故关于王国维抄校《录鬼簿》及《录鬼簿》版本相关的研究均未能细论其详。本文结合前人对王国维校勘《楝亭十二种》本《录鬼簿》的研究成果,另将台湾傅斯年图书馆所藏的明抄本、尤抄本及国家图书馆藏影抄尤本、日本东洋文库藏王国维据明抄本所作的过录本四种纳入综合考察,在对王国维抄校《录鬼簿》的始末进行细致梳理过程中,发现王氏起初措意于抄校的目的乃是为其正在编纂的戏曲著作《曲录》作参考。但王氏在得到影抄尤本后虽收齐了三种版本《录鬼簿》,却最终放弃当初的刊刻打算,乃是因为刘世珩主持的《暖红室汇刻传奇》计划中早已纳入《录鬼簿》。藉此不仅可明晰王国维早年戏曲研究脉路,而且对《录鬼簿》的版本研究亦可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