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合     
“合”是一个常用字、常用词。根据它的原始字形的“象二物相合形”的特点,它所表示的词义主要有:一,合拢、合并、聚合之义;二,包合、圆围之义;三,相重、复合之义;四,掩盖、覆盖之义;五,盛受、容受之义;六,相对待之义;七,和谐、和睦、和柔之义;八,窒碍、跌倒之义。我们把以“合”为谐声的喉牙音字所表示的词的意义分别归入上述八个义类之中,这就形成了一个以“合”为中心的同源词系统。这是汉语许多同源词系统中的一个。需要指出的是:一,以“合”为谐声的舌音字所表示的词的意义与上述八个义类不太一致;二,东汉以后的以“合”为谐声的喉牙音字所表示的词的意义与上述八个义类亦不太一致。其中的原因是需要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2.
敦煌卷子中各种簿册、字书等杂用文书占了很大比例,保存了细微而具体的器物词汇,还有少量地方特点的名称,补充了传统文献的不足,是弥足珍贵的名物研究资料。以前的敦煌文献考释者在校正字形,贯通异名别称,没有把名物研究作为一个努力方向。当然敦煌文献作为实用通俗文书,别字、坏字错杂其中,名物词缺乏语境,构成敦煌名物词考释的难点。上世纪后期的器物研究兴起,以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的深入展开,敦煌名物词研究出现了新的景象,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后称"杜书")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杜书首次对敦煌文献名物作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和研究,采用了七种考释方法,大量吸收其它学科的成果,卓有成效,是近年来一种优秀的名物学著作。  相似文献   

3.
敦煌卷子中各种簿册、字书等杂用文书占了很大比例,保存了细微而具体的器物词汇,还有少量地方特点的名称,补充了传统文献的不足,是弥足珍贵的名物研究资料。以前的敦煌文献考释者在校正字形,贯通异名别称,没有把名物研究作为一个努力方向。当然敦煌文献作为实用通俗文书,别字、坏字错杂其中,名物词缺乏语境,构成敦煌名物词考释的难点。上世纪后期的器物研究兴起,以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的深入展开,敦煌名物词研究出现了新的景象,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后称"杜书")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杜书首次对敦煌文献名物作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和研究,采用了七种考释方法,大量吸收其它学科的成果,卓有成效,是近年来一种优秀的名物学著作。  相似文献   

4.
在人们的印象中,英语色彩词只包括表示单一颜色的词,如红色、绿色等。实际上,英语色彩词涵盖的范围要更为广泛,它还包括一种合成词,主要由名词或者形容词与表示单一色彩的词汇连接而成。英语色彩词的翻译是学习重点,因为我们除了需要译出词汇的原有含义之外,还需要译出词语的隐藏含义、社会层面的含义等。在日常生活、商务、科技研究和其他领域,色彩词都有很大的适用空间,因此,我们需要对此加以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5.
商周时期金属称量货币的自名名称及其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周时期,我国流行金属称量货币,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称量货币这个名称是后起的,当时叫什么,还是一个谜.本文从楚币铸记出发,上推商周金文,结合传世文献,指出商周称量货币先后用(●●)、徵、爯(稱)等字来表示,它们虽然写法不同,但读音相同相近,表示的都是称量货币的舍义,应是同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的书写符号.  相似文献   

6.
多音词的大量涌现是近代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标志。变中共出现了884个多音词,这一数量标志着汉语复音化的进程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本在对变多音词进行分类描写的基础上,总结了变多音词的具体特点,揭示了近代汉语词汇发展的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7.
在东晋王羲之《奉橘帖》和《平安帖》(图一),其子王献之《中秋帖》(图二),以及唐释怀素《苦笋帖》(图三),还有吴彩鸾书《唐韵》(图四),这5件法书上钤有同一方元国书印(见附图)。《晋唐以来书画家鉴藏家款印谱Ⅰ》一书收录此印文字(见371页0581号),但未作考释。印体形状为长方,印文为八思巴字篆体,字形结构在相应楷体字母的篆体中属最简单的形式(图五)、其字母用我们的拉丁符号转写是’a-li,两个音节,一个词。这是阿拉伯语词,阿文里作‘Ali,表示“最高,崇高”之义,这里是人名。这个词在汉籍文献里有相应两个译音汉字。第一个字是“阿”,因为在《蒙古字韵》中与八思巴字’a对应的汉  相似文献   

8.
邵敬敏在《现代汉语通论》一书中指出:“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词和语的集合体,词汇的主体是成千上万的单词,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语”,所谓“语”,是指固定短语,包括熟语和专用短语两类。”文章采用邵敬敏这一词汇说,把词汇的范围缩小到“词汇的主体”--单词来进行调查研究,不涉及熟语和专用短语。方言词汇之所以被称作方言词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词汇和普通话不同,两者之间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文章基于对山西左云县方言词汇的调查记录,把左云县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进行了比较,并且得出了山西左云县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在音节结构,构词,词义三个方面的差异,尝试发现总结左云县方言词汇的特点,为汉语方言词汇研究尽一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9.
“横帐”一词在《辽史》一书中出现多达 40余次 ,它既是辽代的一个特殊词汇 ,也是辽史研究中的关键词汇之一。但元人修《辽史》时已不能对这一词汇作出全面而准确的解释 ,后世学者亦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这就为深入认识辽代的皇族以及辽代政治史带来诸多不便 ,甚至误解。因此 ,对这一词汇进行考证是十分必要的。一 《辽史》对“横帐”一词的解释与后世学者的诸种解释《辽史》一书不但频频使用“横帐”一词 ,而且还有多处对这一词汇的解释 :1 《辽史》卷 45《百官志一》 :“玄祖伯子麻鲁无后 ,次子岩木之后曰孟父房 ;叔子释鲁曰仲父房 ;季…  相似文献   

10.
敦煌文献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大量俗语词,从这些俗语词中可以发现许多传世文献不载的新词新义,这是从事敦煌吐鲁番文献语词研究的主要目标.此外,敦煌吐鲁番文献俗语词还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词义发展脉络、丰富古书通假材料,并可以佐证前代语言学家成说,这在汉语史研究中同样具有极大的价值.本文即考释了四组敦煌吐鲁番俗语词,并从中揭示出其丰富的汉语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重点,词汇是复杂的组成体,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最困难的就是词汇,词汇的构成形式和方法是多样的但却是有规律可循的。词汇的构成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依据规则词汇可以有不同的特点,同样的词汇可以在不同语境中表示不同的意义。同样地,不同的词语也可以表示类似的含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是难点,但是语法渗透在词、短语、句子中都是有规律的。  相似文献   

12.
从《释名》看刘熙在词源学上的成就和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名》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集中反映了它的作者刘熙在词源学上的成就,当然也有局限.本文将从《释名》入手,对刘熙在词源学上的成就作些探索.一、刘熙关于词的起源和词汇发展的学说词,刘熙叫做“名”或“名号”,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词的起源问题,也是词源研究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刘熙在《释名》自序开篇就说:  相似文献   

13.
<正>幼时,在外婆家午觉醒来,外婆总会打趣道:“从苏州回来咧。”这其实是一句令人费解的话——睡觉怎么会和苏州扯上关系?不过,外婆也不知道缘由,只知道在她小时候,也是这么听来的。而在奶奶家,总是听奶奶说出一个叫“gang zang”(前字一声,后字四声)的词语,它是聊天的意思。那个时候,总觉得这个词很土,因为这个词和普通话对应不上,以为是“深乡下”里流出来的词汇。  相似文献   

14.
“之”字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词汇之一,也是《庄子》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它词性多样,用法灵活复杂。弄清“之”字的动词用法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翻译,对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体系及《庄子》一书的文本内容、语法特点、修辞手法均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对通行的有关《庄子》一书的各种注本中,某些“之”字的用法及翻译提出质疑,以期见教于大方之家。同时提出用古人观念还原辨析古人的语言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来母字与非来母字谐声,与一字(词)多音有关.音节结构中有二等介音r和三等介音j的词发生音变,分化出一个声母为来母的音节,成为一个多音字(词).有来母和另外一个或几个读法的多音字(词),可以根据需要以某个读音或不同的读音参与谐声,当其以不同的读音参与谐声时,就会构成不同的谐声组,出现同一个主谐字谐不同声纽字的情况.多音字...  相似文献   

16.
司景方 《沧桑》2009,(4):237-238
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词的文体意义,既中性文体意义的词与基本词汇、带有正式文体意义的词、带有非正式文体意义的词、新词语和古词语、地方方言和社会方言等来阐述词的文体意义。通过对词汇文体色彩的分类阐述,让大家对词汇的文体色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在实践生活中对具有各种文体色彩的词汇的不同应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倭”是古代汉人对广义的日本人或政治势力的总称,但就其音、义的认识在中日两国之间长期存在争议,近世一些日本人认为“倭”字含有贬义.本文以中日两国古代文献和史籍对“倭”字的记述和使用情况为例,从“倭”的古代读音和字义以及亚洲其他民族的自称词等方面,对“倭”字进行再分析,认为“倭”字是音注字,没有特别的含义,也是当时和后来的日本人在接受这个音注字后普遍乐意使用的一个自称词,类似于今人所说的国号.对“倭”字义的曲解和排斥,乃是江户时代日本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之后一部分人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李军 《东南文化》2016,(3):96-102
museum是西方近代文化的代表,近代博物馆知识、理念和思想传入中国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狭隘意义上的翻译问题,而通过考察museum一词在19世纪的翻译及使用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博物馆知识早期传播的景象。在museum及其对应西方词汇的翻译过程中,中西方人士均参与其中,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天主教传教士、林则徐及其翻译班子等都是其间最重要的推动力量。通过对19世纪外汉字典的研究发现,至1844年,museum一词后来被广泛采用的"博物馆"、"博物院"两种汉语译名均已出现,但在这一时期的中文报刊中,"博物院"一词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博物馆"。同时,将museum翻译为"博物院"的译法也逐渐被晚清时期的中国士人广泛采用。由此,museum这一西方文化的舶来品完成了其本土化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9.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是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重要语料。今选取"告捉"、"不词"、"词人"、"供申"、"黄贴子"、"结勘"、"惊移"等词语进行考释,以便学界更好地利用这一文献并有助于大型语文辞书相关词条的增订。  相似文献   

20.
朱玲玲 《南方文物》2011,(1):140-141,144,130
朱玲玲《舜为"东夷人"考》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诸冯的冯字是轻读语尾音字,在文字记录时是可省去的,不省作"诸冯",省则作"诸",诸冯即诸。从相关文献看,诸冯、诸、诸城三名一地,其名称具有清楚的演绎关系。《史记.五帝本纪》虽称舜为"冀州之人",但同时所提及的其他地名中有些还是属于"东夷"地区的范围,而山东地区也有济南和菏泽两处历山,与文献中的地名相合。作者认为孟子记载早于司马迁,孟子又是东夷之人,对于当地的历史比较了解,其记载更加可信。而山东地区高度发达的陶器,也可以与《韩非子.难一》记载"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的记载相联系,从考古方面提供一个旁证。研究五帝时代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地名的研究。关于古人生地问题,学者常沿用地名讨论的方法进行研究,利用地名确定古人的活动范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值得的注意的问题是,汉语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一是发音很少,通观今、古文字典,也不过几百个音节,语音变化不多,而同音现象严重;二是汉语是单音节语言,尤其是古代,多用字而非词叙述,这也造成同音现象增加;三是汉语记录方式,古代文字在记录中时常用假借等方式,导致古代一字多用或多事用一字的情况。所以古代地名相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