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虎、虎、虎     
莫楠 《旅游》1997,(11)
虎、虎、虎○莫楠世界上虎都属于一个种,分为8个亚种,华南虎、东北虎、孟加拉虎、印度虎、里海虎、苏门答腊虎、爪哇虎和巴厘虎。这八个亚种全部分布在欧亚大陆,因人为的影响,60年代巴厘虎灭绝,70年代里海虎灭绝,80年代爪哇虎灭绝。产于我国的东北虎和华南虎...  相似文献   

2.
6月18日在以山水甲天下闻名的桂林,一座野生动物的乐园──雄森熊虎山庄向世人敞开了她那神秘的大门我有幸被邀参与这一盛事。雄森熊虎山庄位于广西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沙塘大圆盘处占地面积n多万平方米。经国际动物爱护基金与国际野生动物协会认可为世界最大的老虎.黑熊科研、繁殖、野化、观赏基地。山庄内养育和繁殖了东北虎(又名西伯利亚虎)、华南虎.孟加拉虎以及从美国引进的白老虎132只。在山庄内设有56000平方米的熊繁殖基地现有黑熊290头。雄森熊虎山庄一直从事着老虎的野化驯练,最终目的是使老虎恢复其天性、野性与兽性从而有能…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广西的虎患及相关生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维宽 《史学月刊》2007,(1):109-116
在历史上,广西曾是华南虎的重要栖息地,明清时期广西经历了一个较严重的虎患过程,特别是明代中后期、清初和清末三个时期的虎患非常严重,这反映出三个时期广西的人工生态环境因受战乱的影响而呈现出某种程度的自然退化,田地荒芜导致次生性植被复萌,为虎患的爆发提供了条件。随着社会的安定和人类开发活动的加强,特别是清代乾、嘉、道时期的山地垦殖运动兴起以后,广西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森林植被覆盖率不断下降,虎患逐渐减轻。但人类在免受虎害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生态恶化的威胁。  相似文献   

4.
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尤其是对濒临绝迹的野生动物的关注.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而不断升级。在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中,自古以来.老虎就被看成“百兽之王”.人们对虎有畏惧之心,故有虎虎生威、谈虎色变之成语。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在现代的踪影及现时之“发现”.更加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华南虎是活动在华南地区的珍贵动物,其活动轨迹,  相似文献   

5.
刘晓晨 《收藏家》2022,(1):3-10
<正>吉牛辞旧岁,祥虎迎新春。"百兽之王"虎位列十二生肖第三名,虎年出生的人被认为是勇敢、正义的化身。中国是虎的起源地,在我国陕西省蓝田公王岭及河南省渑池兰沟均出土过虎化石,距今分别为一百万、二百万年的历史了。老虎作为食物链中的顶端狩猎者,深受猎牧时代古人的崇拜,成为当时高等图腾,也是先民辟邪禳灾的吉祥物。虎形象在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据显著的地位,象征雄伟、强盛、权威、生机与活力。虎文化反映了我国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正>福建博物院自然馆馆藏动植物标本有8000余件,尚未进行系统研究。除了自然馆展厅内展出的1400余件外,其余都沉睡在自然馆库房。希望借本馆建立馆藏标本数据库之际将本馆沉睡在库房内的藏品充分利用,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职能。本文从馆藏标本中选出华南虎标本两件,以供有关研究人员分享数据。一馆藏华南虎标本介绍我院自然馆现有华南虎(Panthera tigrisamoyensis)标本2件,为同一只雄性华南虎。于1953年8月在福建省仙游县采集。采集后,  相似文献   

7.
德化位于素称“闽中屋脊”的戴云山腹地,境内峰峦竞秀.丘陵连绵,林木茂密,人烟稀少。长期以来,曾是百兽之王华南虎繁衍生息活动的乐园,有许多关于虎的地名。戴云山麓的德化县赤水镇猛虎村.即因虎的传说而得名;赤水镇湖岭村和杨梅乡西乾村有“虎头山”;  相似文献   

8.
<正>猪是中国较早驯化的家畜,考古资料证明,山东泰安大坟口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均发现有猪骨化石,新石器时代猪已被饲养为供肉食的家畜;距今约7至9万年的山西丁村人、距今约20万年的陕西大荔人、距今约50万年前的北京人,在他们的洞穴遗址中都有大量野猪碎骨化石,旧石器时代人们猎食对象中也包含野猪。(1)新石器  相似文献   

9.
西藏史前石器、岩画中的民族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考古学界的考证,藏族曾经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30多年来在西藏从南到北的考古,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证明至少距今1~5万年前,西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已有古人类活动。考古工作者在昌都卡若、拉萨曲贡、堆龙德庆县达龙查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  相似文献   

10.
孟繁仁  孟文庆 《世界》2006,(7):75-77
柿子滩遗址是距今大约一万二千年至八九千年中石器时期的重要遗址之一。它位于黄河中游山西吉县境内。在这里不仅发现了不少中石器时期经过初步打磨的石器工具和绳纹陶片,牛、羊、鹿、虎兽骨等遗物,而且还发现了一处画在巨大岩石上面的“女性岩画”和“狩猎图画”,为我们带来了中国古代图画文字已经正式产生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柿子滩遗址是距今大约一万二千年至八九千年中石器时期的重要遗址之一。它位于黄河中游山西吉县境内。在这里不仅发现了不少中石器时期经过初步打磨的石器工具和绳纹陶片,牛、羊、鹿、虎兽骨等遗物,而且还发现了一处画在巨大岩石上面的“女性岩画”和“狩猎图画”,为我们带来了中国古代图画文字已经正式产生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存再研究及中国稻作农业起源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中国栽培稻的驯化史可能始于距今1.5万年前后,距今8000-9000年左右中国南方淮河南岸古代居民率先发明早期稻作农业。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16,(9)
正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群,便发现有距今约4600~4000年的猴形陶塑。1987年春季,北京大学考古系和荆州地区博物馆在该群邓家湾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一大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物。其中包括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达数千件之多,造型丰富,有猴、鸟、鸡、猪、狗、羊、虎、象、狮、虎、鱼、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陶塑个体均很小,集中出土于窖穴之中,具有  相似文献   

14.
尧舜禹都曾在这里建都,后稷于此开启了农耕时代我们的国家被称为中国,但是很少有人去研究"中国"这两个字究竟是从何而来。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说:"史有‘中国’之称,正当尧舜禹建都之时。尧舜禹建都在今河东境内,故河东是最早称‘中国’的地方。"河东包括了今天的山西运城一带。运城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距今约18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生息。中国、中华、华夏等说法都是从这而来的。在垣曲县,人们发现了4500万年前的世纪曙猿化石,证实了人类远祖起源于此;在芮城县,距今180万年前的西侯度遗址中有  相似文献   

15.
华南考古资料显示,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展至少可分为三期:距今4万年前后开始,持续到距今3万年左右为初期,仍是以砾石石器占主导地位阶段;从距今3万年前后起,以远距离输入硅质岩原料加工的小型石片石器成为石器组合主体,砾石石器减少或不见,成为第二阶段的发展特点;从距今2万年开始到晚更新世结束为第三阶段,陡刃砾石砍砸器等又重新成为主导石器类型,并相继出现磨制石器与陶器等新技术。尽管有上述阶段性特点,但砾石石器传统始终保持显著影响。这一发展过程,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秦汉时期,曾经发生"驿道多虎灾,行旅不通"的现象。这是史籍记载所谓"虎暴"、"虎害"的重要表现,值得交通史和生态史学者注意。"驿道"、"虎灾"在汉代图像中亦有体现。有关画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种历史现象的真实情状。对于这些图像的主题,以往有"田猎"、"畋猎"等误释,应当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7.
马圈沟遗址石制品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谢飞  李君 《文物春秋》2002,(3):1-6,19
泥河湾盆地被誉为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圣地,可与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存最丰厚的东非奥杜威峡谷相媲美。马圈沟遗址是迄今为止在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最为古老的文化遗存,文化遗物被埋藏在下更新统泥河湾组中部的地层中。据推测,遗址的年龄为距今150万年前,甚至达到或超过距今200万年前。马圈沟遗址附近是泥河湾盆地早期文化遗存的集中分布区,如若从地层学和年代学考虑,这里文化遗存可分为三组。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西部虎患考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末清初 ,我国西部地区自山西、陕西经四川到贵州、广西以及云南等省均发生过程度不等的虎患 ,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本文认为 ,虎患既与人类过分开垦山地导致自然环境恶化有关 ,又与当时战乱动荡导致社会极度破败有关。康熙中叶以后 ,西部地区虎患日渐减少 ,说明人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征服了老虎 ,但也最终破坏了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9.
正白云溶洞——江夏历史的发端在远古洪荒时代,万类霜天竞自由,人类也开始进入江汉这个原始地带。1985年,在江夏纸坊白云洞发现乳齿象、剑齿象牙及其他动物化石10余种,属于更新世晚期南方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距今约1.8万年至1万年左右,其年代与北京山顶洞人同期,并发现了人工用火的痕迹和鹿角的刮削痕迹,推测这里曾经有古人类活动或居住过,揭开了远古蒙昧时期人类在这里进行创世活动的秘密。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中国南方地区出现大规模的"虎患"问题,"虎患"所反映的是人与环境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究其根本是人类社会活动造成的自然环境变迁,最终影响到同一生态系统下的虎的生存,导致了"人进虎现"的结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厦门作为个案,试图揭示清末民国时期厦门"虎患"问题背后所反映的环境变迁与"虎患"问题的内在关联性。通过对厦门方志资料以及近代报刊资料的分析,发现在同治、光绪以及民国期间报刊所记录的厦门"虎患",与此时的厦门城市开发建设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