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溪山行旅图     
《文博》2014,(3)
<正>~~  相似文献   

2.
在韶关人的眼里,伤佛没有张九龄奉昭开凿新道,就没有兴盛的珠江三角洲, 它有划时代的意义:拉近了南北之间的距离,在岭北水路和岭南海运之间有了 陆上连接点,结束了中原人对水路进岭南的依赖,使进入岭南地区快捷方便许 多,岭南经济文化的重心迅速地从偏远的西部山区移到了东南沿海,结束了珠 江三角洲蛮荒的历史,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3.
话说陕北人的衣食住,尽管有些土气却不失特色,而再往下侃“行”,似乎话就不多了。因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老百姓——特别是农民因为“穷”而习惯了甩开大脚板,迈开双腿去丈量黄土地。这种被戏称为“11路汽车”的行旅方式,是古今中外不同肤色人种、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尚的人群所共有的本领,哪还有啥可谈呢!可人类生活四大要素之一的“行”,实际上包含了腿和脚的延伸,即借助交通工具出行。  相似文献   

4.
一、准噶尔汗国的兴衰准噶尔为我国厄鲁特蒙古四大部落(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之一,四部中准噶尔部势力较强。特别是经过部落首领哈刺忽喇(1606—1634年)、巴图尔洪台吉(1634—1653年)和僧格(1653—1671年)三代的努力,准噶尔部在厄鲁特各部加强与清政府交往和抗击沙俄入侵的斗争中,都居于核心地位,为以后汗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671年僧格被刺杀,其弟噶尔丹乘机夺取了洪台吉的位置。噶尔丹上台后,为了加强对各部的控  相似文献   

5.
《山茶》2009,(1):94-101
在以农业为主体经济形式的古代中国。长期形成了安居本土,不轻易迁徙的文化传统。因而《汉书》中就有所谓“安土重迁,黎民之性”的说法。《列子》中也写道:“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古代的经世治国者普遍认为,人民定居在土地上,各事其事,是理想的社会状况。而四处流动迁徙的人则被看作无益于社会正常发展的闲散人口。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游于四方而不归”却又是中国古代比较普遍的现象。在流动人口中,有政治权力强制下被迫背井离乡者,也有出于其他心理动机离开故土的人们。无论是主动的流动还是被动的流动,他们的行旅生活体验,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史的一个重要的侧面。  相似文献   

6.
秦娥 《中国土族》2006,(1):65-67
一座城从格尔木回来有一段时间了,那个地方给我的感觉,就像我从那里带回来的惟一的东西——一块盐一样,咸咸的,略含苦涩的味道。一个人在一个不得不呆的地方呆久了就想出走、出走,出走到一个未知的地方,那里面充满了变数,像一个巨大的漩涡,将我无端吸引,吸引。于是,我就总是想着出走、出走,离家出走,把那些不得不想、不得不去做的事统统地撂到一边,在路上慢慢收拾自己破碎不堪的心灵。从省城西宁出发,过了湟源峡便很难再见到绿色了,这时候是6月。车窗外灰黄的滩涂一眼望不到边,稀疏的骆驼刺、芨芨草跟土地是一样的颜色,广袤、神奇的柴达木大…  相似文献   

7.
李传军 《民俗研究》2008,(3):220-226
两汉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发展、民族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综合国力到两汉时期而臻于鼎盛。魏晋时期,中国虽然又重新陷于分裂,但南北各方之间,汉族和兄弟民族之间交往密切,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主要交通道路基本上都是畅通的。这一切,都促进了中国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人们的旅行活动,使得行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形式,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行旅民俗。汉魏时期的行旅习俗,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的乌伦古河至奇台县境内的将军戈壁一带,是一个面积达20多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和半荒漠区域,它占去了大半个盆地。这里有大面积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拥有全国名的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地势辽阔的将军戈壁和充满神秘色彩的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苍茫、高远、粗犷、奇特的西部大漠特有的壮美。  相似文献   

9.
明代蒋乾的"山溪行旅图",纸本,设色,纵135厘米,横30厘米,河南博物院收藏。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野马,是由古代野马———始祖马进化而来的。19世纪准噶尔盆地有几十个野马种群栖居。19世纪90年代,俄、德、英、法、荷诸国多次组织探险队,潜入准噶尔盆地疯狂捕猎,能活捉的就活捉,不能活捉的就打死,野马遭受灭顶之灾。1986年,18匹野马从国外运...  相似文献   

11.
《关山行旅图》玉山(见图版八),是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件较大型的玉制品,现在陈列于明清工艺美术馆。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作品亦称《秋山行旅图》玉山,于乾隆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开始制作。乾隆三十二年六月二十九日“造办处”谨奏请旨:“今查凿錾《秋山行旅图》(玉山),已做至六个月,夜工四个月,约得二成,共用过买办工银六百七两,所用  相似文献   

12.
每当我面对这位非常受人尊敬的文学前辈,总把这慈祥、和蔼、不时露出弥勒佛般宽容微笑的老人,想象成一棵深植于文学土壤、饱经岁月剥蚀而生命力依然旺盛的老树。面对这样一位年至耄耋、无欲无求、洞达凡尘、彻悟人生的老人,我更常想起四川峨眉山灵岩寺的那幅妙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萧乾先生是中国现代优秀的小说家、杰出的记者和出色的翻译家,他从一个孤苦的遗腹子,靠顽强的意志力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自强不息,饱经忧患,历尽沧桑,到怡情悦性的晚年,越过了生活中一个又一个深沟高垒,巉岩荆棘,他始终以一颗纯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21,(4)
正设色绢本31×226厘米款识:仿松雪翁笔。赵左钤印:赵左藏印:单国霖、洗程万鉴藏印、少唐心赏、云巢心赏、孙玺淮鉴定印、周氏莲父所藏引首:赵左溪山行旅图真迹。戊子夏日,单国霖题于海上。钤印:单国霖题跋:赵左,字文度,万历时华亭人,学于宋旭不轻涉,笔划宗董源兼有倪黄之意,青绿山水烟云飘渺,人物生动。此溪山行旅图卷为其较早年精妙之作也。戊子年夏日,单国霖。钤印:单国霖  相似文献   

14.
《风景名胜》2012,(2):148-149
行程亮点 7000年文明留下来的文明奇迹,星星点点分布在尼罗河两岸。在埃及,最舒适也是最方便的旅行方式就是乘啦尼罗河豪华邮轮。我们的行程是从尼罗河上游的古城阿斯旺出发,顺流而下,最后到达卢克索。这一段的水路长200多公甩,河面平稳开阔,两岸是郁郁葱葱的青草地、农田、椰树林,当然还有很多古埃及人的神庙。接下来的三天,我们白天下船游览神庙,傍晚在甲板上欣赏尼罗河两岸的风光和夕阳西下的美景,享受着难得的惬意时光。  相似文献   

15.
《行旅图》是青岛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原件破损严重,画心残裂绢质酥脆并且中间部位有大块缺失,修复难度大。笔者现将在2005年于故宫博物院学习期间主持修复《行旅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整理出绢本画一整套修复程序,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由西蒙古部落(卡尔梅克、卫拉特)于14世纪联合组成,至17世纪建立了准噶尔汗国或卫拉特汗国(1630-1757年)。汗国与周邻-在西部与哈萨克部落,在南部与企图控制新疆的清王朝军队经常发生战争。1700年准噶尔最高汗策妄阿拉布坦(1691—1727年在位)进攻新疆南路,并征服了叶尔羌汗国,他下令发行了铸有自己名字的普尔铜钱。这种新钱的一部分作为贡赋运往北疆。策妄阿拉布坦死后,其子噶尔丹策零(1727-1745年在位)也发行了铸有自己名字的钱币,而将旧币以2:1之比兑换成新币。噶尔丹策零死后,没有再发行新币。准噶尔汗国最终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被清军平定,准噶尔普尔铜钱被改铸成标准的中国式钱币,名为“红钱”(redcash)。“普尔”这一名称在新疆钱币系统中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  相似文献   

17.
张建功 《安徽钱币》2006,(4):30-31,F0004
笔者藏有一种“准噶尔普尔”(“普尔”是维语,指铜钱),其形制特别,厚而无孔,酷似桃仁,钱文则如蚓似蚕。现结合有关史料就准噶尔普尔的产生、形制特征及其类别简介如下,以飨泉友。  相似文献   

18.
<正>生活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野马不同于我们常见的家马,事实上,它是地球上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其祖先是地球上最早的马——始祖马,至今仍保留着六千方年前野马的基因,享有马中活化石之称。因为野马从中古时期以来就驰骋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岩质荒漠、半荒漠地带,根据地名又称其为准噶尔野马。  相似文献   

19.
十七世纪后半期,我国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的强大政权,其首领噶尔丹与清遣使贸易,在政治经济上与清保持了十多年的友好关系,但随着准噶尔政权实力的增强,噶尔丹东进喀尔喀,严重威胁清朝的北部边境,康熙帝充分利用、发挥宗教上层人物和当地民族上层人物的影响和作用,力图使准噶尔和平归顺,由开始的"柔远""安抚"到最后的"剿抚并用"是由许多历史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因素促成的.这一政策基本上适应了当时清朝所面临的国际局势和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反映了清朝国力的不断增强,为最终清朝统一准噶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范宽《溪山行旅图》目前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首先针对范宽《溪山行旅图》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探讨。其次谈范宽《溪山行旅图》对自然山水的再现,体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中国传统艺术理念。自然山水不但是画者的生活场所,也是画者去观察临摹的物象,更是师法自然的老师。最后从美学原理视角审视了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画中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