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状元地名拾趣陈福季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物,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状元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一举成名天下知”,立即身价倍增,无比荣宠。所以,中状元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代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美好的追求,加上广大人民群众对状元的艳羡和渴慕,更使中...  相似文献   

2.
正有清一代,自顺治三年丙戌(1646年)开科取士,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停止科举,258年间,山东共出了6个状元。他们是聊城的傅以渐、邓钟岳;济宁的孙如谨、孙毓桂;潍县的曹鸿勋、王寿彭。六个状元,分配三县,巧呀!更奇的是傅以渐是清朝开国状元,而王寿彭则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状元,除了下一科甲辰由刘春霖唱收台戏外,他也算是压轴的了,所以称之为山东的末代状元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3.
正杨慎是有明一代著作大家,他的著述之富,在整个中国文学史、学术史上也极为罕见。据传他生平著作约有四百余种,几百年来虽散佚不少,存留下来的依然十分可观,经当代杨慎研究专家王文才考订,现存确凿无疑的杨慎著作还有两百二十多种。然杨慎虽然著作等身,人生却很是不幸。才子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朝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他从小聪明,七岁习读唐人绝句,十一岁学写近体诗,十二岁拟作  相似文献   

4.
于汐  王凯 《中华遗产》2009,(6):24-47
自隋朝创立科举制以来,有致仕梦想的人,大多有着同样的经历:进入一种独特的教育体制——私学,使用千年来大致相同的教材——“四书”“五经”,经受繁琐,严格,层层晋级的考试,然后脱颖而出状元及第或者名落孙山败走科场。  相似文献   

5.
赵以炯,1857年生于贵州青岩。18岁入府学,22岁中举。1886年(光绪十二年)他29岁时,会试高中,又于殿试取一甲一名,成为贵州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状元。贵州这么偏远的地方能出状元,已经叫人惊异了,何况又是第一个.因此,赵以炯夺魁的详情,历来被人们所关注;而各种大相径庭的传说,也就纷纷出笼。近日笔者读到台湾出版的《漆运均》一书,其中有关赵以炯殿试的内幕,似又是一种新说,且颇有趣。原文是文言、现谨译介如下:前清从顺治元年甲申年起,到光绪十二年丙戌年止,享有天下已经263年了。会试殿试,贵州一直没有中状元的。丙戌年…  相似文献   

6.
《文史天地》2009,(8):88-88
我们在戏曲和小说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描写:一旦得中状元,马上就锦袍加身,高官厚禄,封上御史或巡按,大权在握。可惜,这只是小说家的虚构。实际上,在历史上,新科状元的地位历来都不高。即使在重文轻武的宋代,新科状元初任官一般也只能做个承事郎,在文官官阶中只是第28阶,实甚低微。明清时期,新科状元照例担任翰林院修撰,官秩只有从六品,地位也并不高。  相似文献   

7.
我参与编纂《麻江县志》于一九八八年六月,赴首都北京查问史料,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阁大库、序号“殿”30号《光绪戊戌科登科录》中查到夏同参加殿试策文。《登科录》内载:光绪十九年(1893年)夏同应顺天癸已科乡试中第二十九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初参加戊戌科会试中第一百三十四名,同年二月十四日复试贡士中第一名;四月二十一日,恩准三百四十八名新贡士赴保和殿试,光绪帝殿试赐策问。夏同按策问“举求才、经武、绥远、理财”诸大政内容,为文洋洋两千余言,上溯古代,下系变法,博得主考官吏部尚书孙家鼐和读卷官冈、徐…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封建社会推行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的终点站里,刘春霖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状元。  相似文献   

9.
<正>天门,因境西北天门山而得名。古为风国地,夏商时为“禹贡九州”的荆州之域。春秋为郧国,战国为楚竟陵邑。秦攻楚拔郧,始置竟陵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东皋杂录》解释:“竟陵者,陵之竟也。”即大洪山之陵到此结束。秦汉以降,多为竟陵郡、竟陵县、复州、竟陵府、竟陵州治所;曾几次避讳改为景陵县、州、府。清雍正四年(1692年),为避康熙寝讳(景陵),改为天门县。后历经撤县建市,省辖直管,现成为人口160万、面积2622平方公里的江汉名城、荆楚名珠。  相似文献   

10.
在由唐至清的592位状元中,不乏有艺、学术、理政之才的俊彦之士,如王维、柳公权、吕蒙正、王曾、张孝祥、王十朋、陈亮、天祥、张謇等,皆各领风骚,名垂后世。但要论述最多,则首推明代状元杨慎。  相似文献   

11.
南宋状元赵逵籍贯考辨赵宗文赵逵(1117—1157年);字庄叔,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状元及第,官至中书舍人,绍兴二十七年卒于官。在短暂的仕宦生涯中,他不附权奸,举贤除弊,兴国利民,有名于时。他勤奋好学,才华横溢,文章朴实,风格酷似北宋文豪...  相似文献   

12.
徐爱博 《文史天地》2005,(12):46-48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现摘录其中十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南宋邑人李俊甫在《莆阳比事》一书中记载着莆田的一段科举风流:“绍兴戊午(八年),大魁黄公度,亚魁陈俊卿,林邓以年七十三为榜尊,龚茂良以年十八为榜幼,皆莆人,一时荣耀,以为四异。”  相似文献   

14.
状元墨宝     
我友贾文宁 ,出身于贵阳教育世家。其曾祖聘三先生 ,是清末贵阳的名人雅士。聘三先生喜爱诗文书画 ,与之交游者大都是文人画士、社会名流。聘三之子一民先生 ,曾参加过清末戊戌科举 ,是贵州的“孝廉方正”(举人)。一民先生后投身教育事业 ,与凌秋鹗、黄干夫等人创办“达德学堂” ,为贵州的新式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文宁的外公蔡岳(字衡武) ,是贵州的实业家 ,对推动贵州的辛亥革命功勋卓著。辛亥革命成功后 ,衡武先生曾任“大汉贵州军政府”首任财政部长 ,对当时的军政界及商界颇具影响。值得一提的是 ,衡武先生曾提携过黄齐生先生 ,资助…  相似文献   

15.
《中华遗产》2009,(6):20-23
科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考试制度。它与今天的高考一样都是以分数取人。科举有积极意义吗?古代的科举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什么?让我们来听听专家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状元趣事     
吴昆 《文史月刊》2014,(1):80-80
中国自科举制创立到废除,总共出了592位状元。 李蟠是清朝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他是个农村汉子,身材较胖,很能吃,虽然脑子不聪明,但是非常勤奋。因为考试时间长,李蟠带了36个馒头上了考场。无奈李蟠写字非常慢,馒头吃完了,李蟠还没有写完。李蟠饿得受不了,只好向监考官要馒头吃。监考官见他可怜,便又给了他几个馒头。康熙皇帝听说了这件事,赞扬李蟠的苦学之心,又看看李蟠的文章还行,就破例让他当了状元。这件事马上传外了,有诗云:“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  相似文献   

17.
状元图腾     
韩艳 《神州》2012,(22):12-13
"状元"一词的解释有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以及比喻在本领域(本行业)中成绩最好的人。在这个夏季,"状元"成了街头巷尾以及媒体公众热议的话题,原因是由现在发展成全民高考,影响高考者"罪不容诛"的  相似文献   

18.
状元凉粉     
城东石板桥下有一家凉粉店:状元凉粉店。听说,店主的儿子五年前成了本城的高考状元,状元凉粉就此得名。城里人都想讨个好彩头,听说,那儿的生意很火。一切只是听说而已,凉粉对于我这个农村穷学生来讲真是一种奢侈品,既吃不饱,又贵。可今天,我却坐在状元凉粉店里,准备尝尝这种“珍馐”;另外……我叹了口气:“唉,真倒霉,前天买参考书,贪便宜在街边小摊上买,黑灯黑火的,找了张20  相似文献   

19.
状元百态     
新科进士们殿试过后,要在皇帝面前听候宣布名次,这一仪式叫“传胪”或“胪传”。  相似文献   

20.
姜诗 《巴蜀史志》2008,(4):59-60
中江是人文荟萃的状元故里。除《宋史》同《中江县志》的历史记载之外,最能令人信服的实物是至今仍辉耀在玉江边上的《铜陵纪胜碣》。该碣是北宋进士,曾任云南布政使、陕西左参议的王惟贤所撰。王也是铜山(今广福)人,他在碣中追怀乡贤时曾满怀深情地写到:“苏易简,国初进士第一,蜀斯文发祥权舆之地”。从有关史料得知,在今天德阳市所辖六个市、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