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波起于任正非的华为帝国。这家被称为中国最神秘的通信制造企业,因为一场大规模员工辞退行为而被聚焦——普遍认为,这是为了规避2008年1月1日即将生效的《劳动合同法》。这是一部备受关注的法律。最保守的估计是,中国的劳动者数量为1.5亿人。如果包含农民工在内,这一数据可能达到3亿。这也是一部备受争议的法律。立法应该更理想,还是更现实?学者们为此争论不休。无论如何,这是一部向劳动者倾斜的"善法",具备强大民意基础,亦被很多人寄予厚望。不过,法律能否得到有力执行,尚需要观察。"单纯从契约法角度分析,中国的劳动契约法是最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劳动者的权益是最高的。"西北政法学院副教授谢德成,《劳动合同法(草案)》课题组专家之一说。而年底辞工潮的盛行,也提醒我们,如经济学者张维迎所说,"从世界各国的实证研究来看,很多美其名曰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最终给劳动者带来的是伤害。"  相似文献   

2.
中国将为《劳动合同法》付出代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董保华看来,一部意在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最终给劳动者带来的可能是伤害对自己被贴上"资方代表"的标签,董保华有些愤怒。"我只是出于一个学者的良心发表自己的看法,绝对不是代表资方,也不代表任何一方。"《劳动合同法(草案)》课题组成员、华东政法学院董保华教授说。  相似文献   

3.
李奇 《文史春秋》2006,(5):64-64
《春渚纪闻》载“: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站之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示人。”直到晚年,欧阳文忠公还是这习惯。都什么时候了,还这样地折磨自己?欧阳文忠公的老妻也实在于心不忍,于是劝他说“:何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耶?”(难道,还怕有老师责备不成!)且不说这时的欧阳修早已功  相似文献   

4.
《炎黄春秋》2015,(4):93
《炎黄春秋》2014年第10期刊登的署名左方的《南方周末停刊风波》一文,有太多与事实不符的内容,当时我是《南方周末》第一副主编,又是这场"停刊风波"的主要当事人,了解这个过程。该文称:"分管《南方周末》的副社长(实为副总编)李孟昱和《南方周末》副主编游雁凌上北京摸底,他们找了龚心瀚征求意见,他是分管新闻的副部长,他说你们的报纸办得不错,我每期都带  相似文献   

5.
正加多也有人私下里叫他"汉族人加多""张加多",先说说这个特别的名字。我问他,这个名字是谁给您起的?加多心不在焉地说,名字是他自己"随便起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涵义。这主要是因为"加多"这两个字,单纯从藏文字面理解起码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辽远高阔"之意,仿佛说的是加多常年生活的这片区域,也就是世界屋脊、藏北的羌塘高原;还有一个含义可理解为"生活在高地上的汉族人"或"汉族人在高原",那指向就更明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四》的作者乔治·奥威尔把"自由"一词解释得浅显易懂,他说,"自由,至少意味着这样的权利:别人不想听,你照样可以说。"这是一种文学性的表述。意大利著名学者布鲁诺·莱奥尼对"自由"的定义则是:"自由是、并且可能首先是一个法律概念,因为自由必然涉及一整套的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对"自由"  相似文献   

7.
走遍昆仑盛产美玉的群玉之山,玉是什么?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在平常人的眼里,玉,是贵重物品,在哲学家的思想中,玉,升华为抽象物;对玉的看法,自古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几千年玉的故事都源自昆仑山,史书上从来没有记录的生活在昆仑山中的人是怎样看待玉的。在群玉山中遇到牧羊少年雅勒昆,我问他:“玉是什么?”他回答:“玉是昆仑山的心!”听了这句话,  相似文献   

8.
艾绍强 《华夏地理》2007,(2):166-169
刘正初说,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李畋这个人还不能够确定,现在各地人们大多是根据民间传说来说事.浏阳作家喻咏槐最近刚出版了长篇小说<花炮祖师>,小说描述的就是李畋的故事,喻咏槐也承认历史上没有关于李畋的记载.他说现在关于李畋的籍贯还有争议,江西萍乡的上栗、湖南醴陵的麻石、浏阳的大瑶都说李畋是当地人,他自己其实也不能够确定李畋到底是哪里人,但是因为"我是浏阳人,所以必须把他写到浏阳."喻咏槐笑着说.  相似文献   

9.
当空降兵某团黄继光生前所在连的一级士官李武站在记者面前时,他手臂上的伤还没有好,这处伤是他在执行任务时,被遇难者的女儿扎伤的。谈起身上的伤口,这个22岁的年轻士兵显得很平静。他说:"如果这一切能让他们减轻痛苦,我愿意承受!"  相似文献   

10.
为写“奚啸伯往事”一文做资料准备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这个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名伶,在公开场合居然没有说过一句反党的话。我托在石家庄工作的朋友去查阅相关材料,得到的回答是——1957年河北省所有的报纸没有一篇关于奚啸伯鸣放期间的言论的报道,也没有批判他的文章。我又去问他的弟子、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得到的回答也是同样的——奚啸伯在1957年夏季没有反党言论。这岂不怪了。  相似文献   

11.
正"即使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依旧被世人追寻不已。"长征就属于人类历史上这样一种事件。提起长征,想说的太多太多。毛主席曾豪迈地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然后,他又总结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作家王树增曾经用"三个远征"来评价长征,他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  相似文献   

12.
王寅佳 《环球人物》2013,(18):72-73
美国海军的传统就是烟、酒、嫖、赌,而他被称为"军中圣人""小时候,我胆小是出了名的,甚至从来不敢主动开口说话。"郑一鸣说道。然而,就是这个小时候胆小到连滑梯、木马都不敢玩的人,后来居然当了8年美国大兵,跟着航母出海,打过两次仗,还成了唯一一位开美国航母的中国人。"以前认识我的人都说怎么也想不到,我说我也没有想到。"他笑着说。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书《我在美军航母上的8年》近期在中国面世了。  相似文献   

13.
正不同的人对生死有不同的理解,记得有人说"生"与"死"实际上是不同生命形式的存在。老爷子的选择让我对"向死而生"这个命题有了另一种理解。老爷子在生前决定了他的死后,他的肉体生命停留在了75岁,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的选择又让他以一种更高的生命形式活着  相似文献   

14.
在华为,他遵守的是《华为基本法》11月12日,早上8:00,深圳龙华一个居民小区四楼内,吴飞(化名)床头的闹钟"叮铃铃"响个不停,他伸手摸去,摁熄了,翻了个身,继续着他的美梦。  相似文献   

15.
"爸爸,我们今天赢了对手一个16比0!"小弗朗茨兴冲冲地回到家,又兴冲冲地跑到自己的父亲面前,告诉他这个好消息。父亲和往常一样,正把头埋在报纸里静静阅读——作为一名邮局员工,其实他整天都有足够的时间看报纸。"哦,是吗?对方是那支老人院的代表队?"报纸后面传出这样一个声音……  相似文献   

16.
戈叔亚 《华夏地理》2002,(8):102-109
编者按: 春节后,接到戈叔亚的电话,他几乎是叫喊着告诉我:他在贵州找到了"24拐"!我把他的问题随便问了几个不同行业的人(非学者):"24拐"在哪里?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在怒江吧?或者是在澜沧江.许许多多的人,尤其是云南人对这条公路,大都是从书籍、杂志和报纸上得知的.50多年来,我们都没有亲眼见到这条路,但都相信了专家和媒体的"专业见解".实际上,不只是战后出生的人,甚至战争的当事者,也不全知道.于是,大家都错了.戈叔亚自嘲自己一开始就找错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叶安呵 《南京史志》2011,(21):21-24
儿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明,报纸上一篇报道让父亲产生了效仿的想法。父亲辞职带儿子回老家,发誓要用私塾的教育方式,把儿子培养成北大天才少年。让他没有预料到的是,儿子受不了他那套"魔鬼式教育"离家出走,妻子为保护儿子与他离婚。如此结局,让人伤痛叹息。  相似文献   

18.
张雨 《文史月刊》2013,(7):80-80
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初到上海,虽然他唱功绝顶,但要在大上海"一夜成名",实属不易。梅兰芳首先想到在报纸上做广告。经过一番筹划,他决定在报纸上只印三个字——梅兰芳。广告就这样登出去了。第一天就开始有人议论:"这梅兰芳是谁呀?"第二天的报纸上,还是在广告版面上只印三个大  相似文献   

19.
没有双腿、左手缺失、右手萎缩,人类科学的一时疏忽把不公的命运甩给了这个呱呱落地的孩子。然而,这却并没有使他低头,他经常说:"别问你能为残疾人做些什么,问问残疾人能为你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20.
我的老爸虽然已是一位行政干部,但他的刻苦学习精神却让我望尘莫及,佩服之至,快40岁的老爸真的是个爱学习的人。你看他吃饭时,饭桌上总要摆一张报纸或一本杂志,一边吃一边看,从我记事起就是这样。听老爸说他这习惯已经养成20多年了,从上初中起,喜欢看书的他就边吃边看,直到现在还是这样。因为看书太入迷,他常常会闹一些笑话。有一次,妈妈在做饭时忘记了放盐,我和妈妈发现了这个问题,都往饭里放了盐再吃,可是爸爸因为把心操在看报上,竟然没有尝出没有盐,还是像往常一样津津有味地吃着看着,妈妈故意问他:今天的饭是不是太咸了?可爸爸却说;不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