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七十年代的小学生们都读过《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文中说,战友们怕朱德下山挑粮累坏了身体,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这个藏朱德扁担的人就是我。我叫朱俊才,今年87岁了,想在有生之年把这段往事回忆起来,向党和人民作以真实的汇报,以了却我多年的心愿。1912...  相似文献   

2.
在八大山人的书画上常常看到一个奇怪的印章(如上图)。历来各大家对此印章各有不同的读法。张大千先生读为“一山人”;吴同先生以为应读“一仙”;王己千先生读为“八大山人” ;也有人根本不读出字来,称之为屐形印;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班宗华(Barnhart)就把展形印翻译成Slipper Seal;最近谢稚柳先生说此印是“口如扁担”。八大山人倒是真有一方印,文是“口如扁担”。但这个印的印文若是要和“口如扁担”结合起来,还需要更多的理由。仅仅是那一横画像扁担的形状,似乎尚有未足。  相似文献   

3.
正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课文《朱德的扁担》,这让朱德的故事传遍天下。由于作者不愿意在入选语文教材时署名,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其实,他就是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朱良才(1900-1989,湖南汝城人)。红军时期,朱良才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参加过湘南起义,后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1928年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还处于初创时期。7月中旬,  相似文献   

4.
一、相识知己风华正茂的朱德随蔡愕领导的援J;D军踏入川南几年间,战功卓著,奠定了名将的地位。但是“群泉易市争棋动”的局面,有违他“誓将铁血造共和”的初衷;面对“政客多门悲守旧”,怀疑‘吹日共和竞若何”?茫然自问“如何整顿好河山”?深感“独立难支惑逝波”,“豪情未必分忧患”,还是“休与他年论强长”为好。此时的朱德感到烦恼、抑郁,其思想与行动处于不稳定的、矛盾的状态中。正当朱德苦闷、徘徊之时,一个影响他一生的重要人物——孙炳文出现了。在孙炳文这位良师益友的启迪和引导下,朱德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逐…  相似文献   

5.
1967年,面对纷乱的局势,朱德陷入深深的困惑。亲人们被远隔于中南海的红墙外,随着“运动”的升级,亦遭受冲击。林彪的一号紧急命令,朱德与其他老帅成了“疏散人员”……《朱德和他的一家在“文革”中》讲述了发生在元帅家中的一段故事。  相似文献   

6.
李志红 《黑龙江史志》2006,(12):37-38,44
<正>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琳琅山下李家湾一个贫苦的佃农家里。朱家祖籍广东韶关人,在“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中迁至四川,到朱德这一辈已是第11代了。解放前,朱家常年靠佃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居住在佃租的丁姓地主废弃的粮仓里。1892年,刚刚6岁的朱德来到本姓家族办的药铺垭私塾读书。塾师是朱德的远房堂叔朱世秦,朱世秦按朱氏家谱的排行给朱德取名朱代珍。一年后,又改读丁家私塾。1895年,由于“地主欺压佃农,要在租种的土地加租子”,朱德家里没有能力交纳地主的加租,朱德随养父母、祖父母、三叔、四叔搬回大湾居住。从这时起朱德在这里住了整整14年。迁居大湾后的第三年,朱德又到离大湾约有5里路的席家碥私塾随席聘三老师读书。席先生给他取字“玉阶”。朱德一直在这个私塾读到18岁。席聘三是当地一位很有见识的学者,久经风霜,饱尝人间辛酸,熟悉历史,思想开朗,谈古论今,颇有见地。他经常向学生讲述中日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白莲教”起义,每次讲起来,总是声情并茂,非常感人。受席聘三的启蒙,朱德稚幼的心灵开始萌发出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开始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朱德对席聘三非常敬佩,始终没有忘记先生的培育之恩。多年后他还称赞先生是一位“周身叛骨、朝气蓬勃的评论家”。1960年3月,已是74岁高龄的朱德回乡视察时,还不忘凭吊他的老师,高兴地和席先生后人谈起当年的私塾生活,并合影留念。朱德的母亲钟氏对他的影响很大,他身上许多的优秀品格都是从母亲身上继承过来的,并发扬光大,以至成为以后生命的闪光点。朱德对母亲的无尽依恋和深深的怀念之情,从他1944年在延安写给母亲的祭文,也就是那篇著名的已收入中学课本中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不难品味出来。1906年,朱德进入南充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在这里读书虽只有一年,但学到了许多救国的道理,也开始接受科学的教育,是他一生中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1907年,在挽救国家危亡的思想指导下,朱德只身一人来到成都考取了四川省师范学堂的体育学堂。他认为教育、强身健体同样可以救国。这所学校是专为培养小学体育教师而兴办的,朱德入学的名字叫“朱建德”,被编在甲班。在这里他阅读了一些进步书刊,开始产生要推翻皇帝建立一个新中国的思想。1909年,23岁的朱德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讲武堂名义是为清政府培养军事人才,但学堂许多教官都是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的,大多在日本就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秘密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学校成了革命党人活动的重要据点,到处弥漫着革命气氛。朱德就是在这时加入同盟会的,并积极参加同盟会的秘密活动。1911年10月10日,震动全国的武昌起义爆发,掀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朱德提前毕业,分配到蔡锷部下当副班长,不久任排长。10月30日,云南革命党人响应武昌新军起义,在昆明举行起义,史称“重九起义”。朱德被指定为连长率部参加攻打总督衙门的战斗,活捉了总督李光羲,全城光复。朱德因为在这场战斗中作战勇敢、冲锋在前,被授予“光  相似文献   

7.
为重铸共和驰骋川南的爱国名将朱德.由于时局的动荡与飘摇,他“陷入了一种怀疑与苦闷的状态”,恰在这时,他结识了孙炳文,受其影响接受了新思想,与旧时代决裂,投身到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中.一、相识知己风华正茂的朱德随蔡锷领导的援川军踏入川南几年间,战功卓著,奠定了名将的地位。但是“群枭易市争棋动”的局面,有违他“誓将铁血造共和”的初衷;面对“政客多门悲守旧”,怀疑“今日共和竟若何”!茫然自问“如何整顿好河山”?深感“独立难支惑逝波”,”‘豪情未必分忧患”,还是“体与他年论强长”为好。此时的朱德感到烦恼、…  相似文献   

8.
简讯     
朱德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于1996年12月21日在朱德的故乡──四川省仪陇县城举行。来自中央有关部委和全国各地的代表及四川省委、政府、成都军区的领导,以及朱德的亲属等一千二百余人出席了大会。大会举行了朱德汉白玉像揭幕仪式和江泽民题写的“朱德纪念国”园名揭幕仪式  相似文献   

9.
在早年八月金秋、丹桂飘香的季节,如果您漫步在南京城南的小巷之中,就会不时听到这样的叫卖声———“糖粥(音竹)哩”,寻声而去原来是经营糖粥藕的流动小吃摊。过去南京人把用扁担挑担子的行当统称为“八根系”,因为扁担两头四根绳索系着担子。这其中又把卖菜,挑...  相似文献   

10.
朱德是建国后党的第一任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在担任中纪委书记期间,他致力建立和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纪律检查机构,使各级纪检组织有力配合“整风运动”、“三反”、“五反”斗争,清除了一批腐化堕落分子,保持了党组织的纯洁.提高了党的战斗力。他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实为全党的楷模。朱德在担任此职务的5年多时间里.  相似文献   

11.
他是参加北伐战争的勇士他率1个营在“八一”南昌起义后随朱德转战他在红军里一直为朱德、毛泽东所器重他实际上是新四军的参谋长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档案馆藏有朱德寄自护国讨袁前线的手札一通,为研究朱德的早期革命活动和护国战争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手和共四页,毛笔楷书,末署“第三支队长朱德”,并钤有“朱德之印”的硃红印章。从所署“四月十五号由四川泸州城外红花地行  相似文献   

13.
在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梦里。有甜甜的红井水,有一排一排的窑洞,有雪山,有草地,有朱德的扁担,有敬爱的毛主席、周总理……梦里的我,穿上了一身灰色的军装,戴上了一顶缀有红五星的小八角帽,红星闪闪亮。  相似文献   

14.
展开50年前出版的福州市区地图.很像一条扁担挑着两个箩筐:北面的箩筐是鼓楼区.而南面的箩筐就是台江区。中间那一条“扁担”就是现在提到的属于台江区的茶亭街了。这条茶亭街.自古以来就是福州城区和台江区交通的唯一通道。虽然古代的茶亭街只是一条狭小的石板小路.但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在整个福州市的文化生态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这幅珍贵的手迹影件,是朱德同志留在泸县(即今泸州)的重要历史文物。(图)朱德同志作为滇军将领,积极参加讨袁护国战争,奉蔡锷之命,率军进驻泸县。在泸县驻防五年(1916——1920年)中,朱德同志曾经与当地人士组织东华诗社和振华诗社,并以“玉垓”之名,写下了不少诗作。在朱德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谨将朱德同志与两个诗社的有关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以表达我们  相似文献   

16.
孙维世是朱德挚友孙炳文烈士的女儿。孙炳文牺牲时,孙维世才6岁。其母亲任锐当时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孙维世从小活泼可爱,嘴也甜,见了长辈就叫,周恩来夫妇叫她女儿,她也就甜甜地叫周恩来夫妇为“周爸爸”、“小超妈妈”,成为周恩来夫妇的养女,被称为“红色公主”。  相似文献   

17.
曾经“六过家门而不入”的朱德,终于在1960年的初春时节踏上了故乡的土地。农民出身的朱德渴望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依旧关心着农民兄弟的生产和生活,《朱德1960年的仪陇之行》将为您展示一幕幕感人的场景。  相似文献   

18.
一、从“川军”入黔到“黔军”崛起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像其他的大中城市一样,山城贵阳遭遇了外来打工的农民大军,不过百十来万人口的城市,很快就被塞得满满的。操一口川音的四川人,拿着扁担挑着箩筐,浩浩荡荡穿行在大街小巷,一路吆喝着,挖泥巴、盖房子、掏厕所、爬梯子、拉板车,五花八门,是活就干;既不挑肥拣瘦,也不漫天要价。很快,贵阳城里上至身价百万的富翁,下至收入几百元的市民家里,所有的重活、脏活、累活、苦活都让他们垄断了。贵阳人给这些打工的农民起了个雅号:“川军”。在四川和重庆本土,他们的另一个称谓:“棒棒军”。  相似文献   

19.
少年冯玉祥     
金子 《文史月刊》2004,(2):33-39
“冯先生致力于民主,功在国家”。这是在1948年冯玉祥遇难后,毛泽东和朱德给李德全夫人发去的缅怀词。  相似文献   

20.
傅国涌 《文史精华》2005,(10):19-22
朱德眼中的蔡锷“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体弱面白”,“瘦瘦的脸上,两眼相距甚宽,双颊略像女性,但口角却显得严峻、刚强。为人沉静,态度庄重……”“他虽然命在旦夕,思想却一如既往,锋利得像把宝剑。”(引自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