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学术界围绕"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中华民族如何复兴"这两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而"历史教育与民族复兴"的关系是讨论的问题之一。基于历史于国家和民族之重要性的认识,学术界特别强调历史教育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认为历史教育是"复兴民族的原动力"或"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并就历史教育怎样为民族复兴服务,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发挥历史教育的培养民族意识、发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的功能,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2.
正郑大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228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当代国人的强烈愿望,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魂牵梦萦的大事。郑大华著《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是目前国内外第一部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系统研究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的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册,近百万字,主要考察了民族复兴思潮的演变、内容及其影响,指出近代以来民族复兴思潮留给我们四方面的启迪:第一,民族复兴不是汉族或某个少数  相似文献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愿望和追求,但"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有一个从萌发到发展再到成为社会思潮的历史过程。虽然早在清末民初,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即已孕育或萌发,到五四时期,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但中华民族复兴从思想发展成为一种思潮则是在九一八之后。首先,一些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其次,一些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再次,知识界纷纷发表文章,就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如何复兴的有关问题各抒己见。中华民族复兴从思想发展成为一种思潮,是九一八事变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化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契机。除民族危机这一主要原因外,以张君劢为代表的国社党人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人的推动,也是民族复兴思潮能于九一八后迅速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引发了学术界对兴起于五四时期的"整理国故"运动的反思,认为那种为了"捉妖""打鬼"的"整理国故",不利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树立,于是开始从"整理国故"转向"国故整理",即通过对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发掘、阐释和弘扬,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抵御日本的侵略,建设民族新文化,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九·一八"后,学术界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热潮。如果说文化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以文化史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自信力的话,那么,研究历史的目的则是为了宣传民族主义思想,直接服从或服务于反对日本侵略斗争的需要。当时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是重视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通史的研究。除了重视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通史的研究外,另一个重要趋向是对边疆史地研究。  相似文献   

5.
萌发于清末民初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到五四时期有了新的发展。李大钊提出了"新中华民族主义"和"中华民族之复活"的思想,孙中山提出了"要恢复民族的固有地位,便要首先恢复民族的精神"的思想,梁漱溟、梁启超等"东方文化派"提出了复兴东方文化的思想,王光祈在《少年中国运动》一书的序言中,提出了"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思想。与清末民初比较,五四时期不仅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或"民族复兴运动"思想,而且这时所讲的"民族复兴"是包括汉、满、蒙、回、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亦即"中华民族"的复兴,而非清末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口号时仅仅是"中华"亦即"汉族"的振兴,尤其是孙中山对什么是民族精神、恢复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处理好恢复和弘扬民族精神与向外国学习的关系等问题的阐述,是对民族复兴思想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共同秉赋,是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和思维旨趣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灵魂。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华民族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国人鉴于民族精神丧失而提出了"陶铸国魂"问题。20世纪初的"陶铸国魂"话语,是适应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和世界发展大势而进行的民族精神构建,故它必然以反思中国历史传统为特征,以改造国民性为手段,以建构民族国家而实现民族复兴为目标。  相似文献   

7.
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共同秉赋,是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和思维旨趣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灵魂。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华民族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国人鉴于民族精神丧失而提出了"陶铸国魂"问题。20世纪初的"陶铸国魂"话语,是适应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和世界发展大势而进行的民族精神构建,故它必然以反思中国历史传统为特征,以改造国民性为手段,以建构民族国家而实现民族复兴为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代以来一直是无数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理想,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最突出的主题。不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很难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民族复兴思潮的由来为什么这个问题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一直深深地牵动着所有中华儿女的心,直到今天依然是激励着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不竭动力?这要从民族同个人前途命运的关系、中华民族的特殊经历说起。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随着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知识界围绕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如何复兴展开了热烈讨论,而"民主政治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是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当时主流知识界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取得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而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就必须实现政治的民主化,使全国人民享有各种民主权利,使各党各派能够真诚地团结起来。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民族是不可能复兴的,而只有实行民主政治,国家才有可能实现长久的统一。同时,民主政治本身也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政治要求和目标。。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文物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让文物"活"起来。总书记还多次指出,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要发挥文物在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方面的作用。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民族复兴思潮与复兴运动的缘起,是与中国近代历史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相对于复兴的衰落是以鸦片战争为起点,而这种由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腐朽造成的衰落,在最大程度上刺激了中国志士与人民对于民族复兴的思考与实践。这正如毛泽东所说:"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④这个过程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为止经历了一百多年。其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选择,源自于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历程的深刻思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反思中国史学的传统,对于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渊  相似文献   

13.
张晓玲 《丝绸之路》2014,(12):79-80
当下,在“中国梦”重要思想的引领和激励下,全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青年学生是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如何让他们树立并践行“中国梦”,学校教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为此学校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深入学习“中国梦”的科学指引作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把握历史机遇,为实现“中国梦”与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4.
正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各种救国方案、各种建国主张的共同目标,是近代各派政治力量、各种社会思潮的共同愿景。但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实现道路、实现路径,各种方案、各派人物却有着不同的思考与设计。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华民族命运与国民性状况密切相关,因而重视从国民性改造、心理建设、重铸国魂人手,谋求民族复兴之策,甚至视其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攀登》2017,(1)
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肯定的、积极向上的、自觉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伴随民族主体意识的形成,必然产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民族气节。民族自信心是民族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民族主体意识在道德感情、道德意识上深化的表现和集中反映。民族自信心的形成过程,也是个体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造灿烂的现代文明,必须牢固树立民族自信心,继承发扬优良民族传统。  相似文献   

16.
饶宗颐先生治学广博,文、艺、学皆擅,在中华文化乃至域外文化诸多领域均卓有建树,为国内外学界所共仰。他毕生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华文化,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念兹在兹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饶宗颐主张之"华学",即"知己功夫、反求诸己"的传统中华文化之学,他认为现今国人应找回中华传统文化的真义,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心。研究"华学",必须具备史学的关联主义,故首倡"三重证据法"、"五重证据法"等方法。饶宗颐更提倡"新经学",即中国古典学在新时代的复兴,希望建立一套全面而系统地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和思想、感情传统的"圣经",为当代中华文化发展奠定精神基础。为此,学者可以先成专家,然后再追慕会通,以终成"通人"为目标。  相似文献   

17.
《郑和研究》2001,(2):1-1
在中华民族昂首迈进新纪元之际,中共中央正式决定中国政府筹办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这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品德,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的一件大事,必将积极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开创郑和研究事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中国正处在接近民族复兴的新时期,令国人振奋,世界瞩目。但人们在关注这一问题时,住往只注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而很少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思考。笔者认为,中国历史进入接近民族复兴时期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尤其是与中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抗战和二战为中国的民族复兴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9.
刘超 《安徽史学》2007,(5):63-68
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观念开始形成于1930年代."中华民族"一词在清末出现时,主要有三种表述:一是指中国境内独立的各民族,二是指以汉族为主体的集合,三是指汉族.清末对中华民族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汉、蒙、满并列"到"汉族"的变化,各族间的关系主要表述为斗争和冲突.民国成立后,中华民族为"各民族总体"的含义被重视,民族关系表述上,有"民族一元说"和"民族同化说"等方式,强调中国各民族起源上的一致性和外族与汉族的同化.1930年代后,"民族融合"成为主要表述方式,注重中国各民族历史上的融合以及现实中的平等关系,他们互相影响,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华民族"成为全民族的认同.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民族认识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程刚 《攀登》2015,(1):16-20
儒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复兴进程中要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巨大,其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于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于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坚定"三个自信"。实现儒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转变认识,加大宣传,加强保护,加速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