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冷战历史的战后美国外交──略评《战后美国外交史》任东来(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核心是冷战,冷战的核心则是美苏对抗。而在美苏对抗中,美国不论在综合国力上,还是在战略意图方面,都位居主导地位。因此,一部美国战后外交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美苏对抗史、一部冷战史...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学科文化的角度把握近几十年来美国外交史/国际关系史演进和转型的总体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近期"新冷战史"的学术史源流和学术思想特性。在冷战前期进入高峰期的外交史具有单一、封闭、板结的总体特性,这种状况在1980年代以后持续推进的具有"学术运动"风貌的学科批判和反思中被打破,导致以认识论多元主义、跨学科和研究空间扩展为方向的学科整体转型,促生了新的、更趋近美国历史学整体趋势的研究格局和学科文化。"新冷战史"的基本特性是对常规外交史的超越和扩张的冷战观,它的存在和演进以多元主义的新学科文化为基本智识条件。  相似文献   

3.
美国政治学家肯尼思·华尔兹在1979年出版了《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他所提出的结构现实主义学说改变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最初十分依赖历史学的局面。历史学家约翰·加迪斯在冷战史研究中所采取的视角不仅和华尔兹多有共识之处,亦多借鉴后者的理论框架来分析问题。不过他通过对支撑结构现实主义的"科学观"的反思,对"结构"的多样性的发掘,对国际体系中能动性与差异性因素的重视,以及对伦理评判的强调而实现了对后者的批判。这一学术案例是美国外交史学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也揭示了借鉴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外交史(冷战史)的价值、意义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冷战史、外交史学界,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但至今未引起我国学界足够重视的研究领域①,即冷战期间美国的"隐蔽行动"政策与实践的研究②.开展并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大大深化我国的冷战史研究,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主要就美国学术界对冷战期间美国对外隐蔽行动研究作一梳理评述,以期为我国的研究提供一些资讯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跨学科方法与冷战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研究方法而言,受兰克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冷战史研究长期以来以档案研究和传统叙事为主,急需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引入。国际关系理论、文化研究方法和社会性别理论可以帮助冷战史学者提出新问题、发现新领域、挖掘新材料和建立新解释。跨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引入不仅不会削弱冷战史的史学色彩,反而会加强冷战史的人文特性,并有助于建立起关于冷战史的新叙事。  相似文献   

6.
对国际关系的文化解释:入江昭与美国-东亚关系研究曹大友,周桂银自兰克学派以来,国际关系史和外交史研究就一直强调以外交档案为基础来分析外交决策者的动机及政策途径。随着各国外交档案的渐次解密和开放,基于多国档案的国际关系史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到本世纪50年...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上,对“国际契机”的探讨,这在以它为研究对象的外交史或国际关系史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因此,经常把“国际契机”称之为“外压”或“外因”。它在中国史上最初的地位和对中国史内部的深入研究,以及中国史发展的动因,就这些课题而言,可以说与外交史或国际关系史又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为了考查这个“国  相似文献   

8.
夏亚峰  栗广 《史学集刊》2015,(2):96-114
美国外交史是美国史的一个重要部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50年代,美国外交史在美国史学研究中占有显著地位。美国外交史研究在经历了1980年代以来的衰落之后,在过去1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转变。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美国外交史研究最近30年来的进展,并对其主要学术思潮和研究方法、主要作者及其学术观点进行系统性梳理,以方便国内学者和读者更详尽地了解这门学科的国际学术前沿。  相似文献   

9.
“北洋外交”研究评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洋外交”指民国初年北京政府时期 ( 1 91 2— 1 92 8)对外交涉的表现 ,① 属于近代中外关系史领域下 ,外交史中一个较短的时段 ,过去一直不受重视。“北洋外交”长期被忽视 ,既有中国外交史研究共同的问题 ,也有其特别的原因。台海两岸近代中国外交史研究 ,依据旅美历史学者唐德刚的说法 ,是民国史研究中与西方汉学界研究水平差距最大的领域 ,② 并指出主要原因在于外交史、国际关系史未曾成为真正的专业。这种说法或许过重 ,但是确实反映出外交史研究的一些问题。主要原因应是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凌 ,民族主义强烈 ,外交史与培养爱国精…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知识界对外部世界和国际关系的关注大体上是从鸦片战争时期开始的。19世纪晚期的寓华传教士曾翻译和撰写一些关于欧洲历史的著作,其中涉及欧洲的国际关系。1926年北京京城印书局出版戴鑫修的《最近世界外交史》,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周鲠生的《近代欧洲外交史》,这两部著作可能是中国知识界撰写的最早的关于外交史的书籍。1948上海杂志公司出版了曹未风的《现代国际关系史纲》,这大概是大陆出版的以国际关系史命名的首部著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  相似文献   

11.
重要概念构成了人们感知、理解、阐释历史和现实的方式。对于构建学术体系而言,重要概念不仅是内容,也是工具。本期笔谈试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重要概念在当代国际关系的历史叠加与观念重塑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遏制"概念如何影响了冷战史研究范式?"概念史"将会给国际关系史研究带来哪些借鉴?"羁縻"概念的内涵在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实践的宏观演进脉络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天下体系"理论与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内涵存在着怎样的差异?探究重要概念与学术体系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为国际关系研究"历史路径"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有助于避免对非西方和西方重要概念的误解甚至以讹传讹的现象,有益于从中国视角与西方学术界进行学术对话。  相似文献   

12.
王方宪 《世界历史》2003,(4):123-123
该书由吉林大学刘德斌教授主编 ,全书78万字。编者以国际关系体系与格局的演变为主线 ,系统阐述了近代以来包括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全书分为四编 :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 ;“均势”格局的兴衰 ;美苏主导下的两极世界 ;转型中的国际关系。本书在编写体例上有所创新 ,每章设有导言 ,章后列出名词解释、学习题和思考题 ,正文后附参考书目、大事年表和译名对照表。这有利于教学和自学 ,也是值得专业研究人员参考的国际关系史最新著述。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0 3年 3月出版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际关系史》出版@王方宪$高等教育出…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正>新的冷战国际史研究自1990年代初开始至今已二十年有余,世界各国档案文献的不断解密与公布,极大地推动了战后国际关系史学科突破传统的单一、封闭、直线型研究定式的局限,在冷战的大框架下,发现新的问题,寻找新的答案,揭示新的规律。冷战史研究作为一个国际史研究的平台,已在不断地向多元化认识、跨学科架构的方向发展。其间,"正统加档案"的  相似文献   

14.
张曙光 《世界历史》2007,46(3):58-65
冷战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关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以西方(主要是美国)学者为主体的冷战研究,如果依据学术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加以考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为了进一步发展冷战研究体系,本文提出的思路是:打破传统的外交史的治学界限,将冷战研究的触角拓宽加大,依据多方面的历史资料,采取多元素、多层次的深度比较方法,力求使得这一领域由较为单一、传统的研究逐渐加强多元化和提升理论性。对此,本文以美国对华冷战研究为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拓展冷战研究——兼论中美关系的“多元多层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关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以西方(主要是美国)学者为主体的冷战研究,如果依据学术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加以考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为了进一步发展冷战研究体系,本文提出的思路是:打破传统的外交史的治学界限,将冷战研究的触角拓宽加大,依据多方面的历史资料,采取多元素、多层次的深度比较方法,力求使得这一领域由较为单一、传统的研究逐渐加强多元化和提升理论性。对此,本文以美国对华冷战研究为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德国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关系是中国抗战外交史领域内的一个主要课题,也是中德关系史上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部中德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课题的研究对研究民国史、抗日战争史、国民党史、现代远东国际关系史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外学者开始...  相似文献   

17.
欧内斯特·R.梅是20世纪后半叶美国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他在多个学术领域都贡献了开创性的成果,包括美国对外关系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冷战史、历史与决策等,而美国对外关系史与外交决策研究是其倾一生之力的专业领域。他打破了现实主义学派依赖美国政府单一档案的桎梏,强调多边档案和多元研究视角的重要性。欧内斯特·R.梅重视从美国国内因素来探求其外交行为的动因,主张将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历史研究,公众舆论特别是舆论领袖的作用受到他的关注。他提倡历史研究为现实决策服务,通过历史案例,将历史研究与现实的对外政策制定紧密结合起来。欧内斯特·R.梅及其学术研究不仅推动了20世纪下半叶美国外交史从现实主义向国际主义的转向,而且对应用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目前西方学界的国际关系史书写中的"欧洲中心论"元叙事,既包含对非西方世界历史地位的忽视和贬低,同时也遮蔽了人们对欧洲或西方历史的准确认知。它笼罩下的国际关系史叙事主要表现出三种偏好:即偏好于主权国家、偏好于体系、偏好于条约。冷战结束后,西方的国际关系史研究中的英国学派,为破除"欧洲中心论"所付出的努力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然而,其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欧洲中心论"的痕迹。在如何进一步提升国际关系史叙事实践的问题上,应当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影响与作用;重视非国家行为体的活动;注意国际体系内部的互动与相互影响;处理好国际关系史专题研究与宏观把握之间的辩证关系;克服在资料上片面强调条约和政府档案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余伟民 《史学集刊》2013,(1):112-117,121
20世纪的世界体系经历了从"解构"到"局部重构"、再到"全面重构"的历史过程。冷战处于世界体系的"局部重构"阶段。这种特殊的国际关系形态既反映了世界体系结构的内在矛盾,也反映了世界体系与国际体系的张力与互动。冷战史表达的结构性矛盾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利益竞争和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之争,更具实质性的是两种对抗性社会制度及其指导性意识形态的斗争。冷战后的历史运动表明,冷战终结并非人类社会在发展道路选择上的最后结果。后冷战时代世界体系结构性矛盾的升级和深化使国际社会面临诸多现实的挑战和风险。由于世界体系层面全球治理机制的滞后,缺乏公共产品支撑的国际体系面临失范的风险,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正呈现出难以把握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抗美援朝战争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美援朝战争是军事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代中国史研究的重要领域,长期为学术界所关注。近十余年,随着新材料的披露和研究视野的开阔,抗美援朝战争研究已由战史研究转为从战史、军史、外交史、国际关系史、政治史、经济史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的成果,其中《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国人民志愿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