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手代理和分手代理人这种行业和职业的出现,是杜会变迁的表现。近30年的中国杜会变迁,不仅反映在社会转型、社会分层等方面,还反映在杜会行业和职业上。具体来讲,一些旧的行业、职业不断退出历史舞台,如电报员;新的行业职业不断出现,如专业讨债人员、专业打假人员等。中国社会的变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单纯性,整个社会趋向多元化,出现任何一种新行业  相似文献   

2.
重庆至湖北宜昌段川江水系的分布与变迁对长江上游航运、沿岸聚落环境等社会经济均有一定的影响,也是现今三峡库区建设需要认真考察的课题。文章着重对该区域内主要水系的历史名称、河道变化进行考证与辨识,并相应地分析部分河流在航运、灾害方面发生变化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3.
灞河是西安市东部渭河支流,古都长安重要的天然屏障。灞河河道历史变迁及其环境影响研究是西安历史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研究了灞河中下游河道的历史演变和环境影响,认为毛西村以上灞河中游河道演变主要表现为河道下切、西移,通过研究灞河右岸阶地,计算出了灞河中游河道自形成以来的西移、下切量。中游河道变迁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白鹿原原边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毛西村以下的下游河道秦汉以来河道位置比较稳定,文章提出汉代灞桥在段家村、下水腰村一带,汉代漕渠在解放村附近与灞河相交。历史上灞河下游河道变迁主要表现为河床淤积抬高,隋初至元代淤积量为2米左右,元代至清代淤积量为2.68米。河道淤积影响下游桥梁、渠道安全,沿河洪水灾害威胁严重。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上伴随蓝田县人口快速增加,秦岭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相似文献   

4.
宋金元时期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王元林历史时期,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频繁,作者前此就隋唐以前本区河道变迁作了探讨①,本文继续探求宋金元时期河道变迁的过程。宋金元时期,黄渭洛河道已开始出现混乱。宋大中祥符时,黄河决徙;庆历(1041一1048)以前黄河在...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变迁,在武汉市中心六渡桥最热闹繁华地段的一栋5层楼房,历经了80多年的风风雨雨,由最初的远东饭店.到有着52年历史的“六渡桥百货”,以至于2002年后改名为武汉温州城的演绎,见证了武汉由旧到新、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嘉陵江上游诸水在历史时期发生过重大的水系变迁。汉初以前,今嘉陵江上游诸水本是古汉水的上游,由于河道壅塞,在今陕西略阳以上形成河道型的山间湖泊"天池大泽"。公元前186年的武都道大地震,震中约在今陕西略阳、宁强一带,造成今陕西宁强汉王山一带山体发生巨大滑坡。山体滑坡阻断古汉水,并在古汉水上游形成规模极为巨大的堰塞湖。至前161年,堰塞湖水南向溢流而夺古潜水河道下泄,又在龙门山以北的阳平关谷地形成新的"大泽"。随着堰塞湖、"天池大泽"和龙门山以北"大泽"的相继消失,到约8世纪,嘉陵江"袭夺"古汉水上游的历史过程完成。古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不是由于河流的溯源侵蚀,而是大地震导致河道堵塞后堰塞湖水发生溢流侵蚀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刘诗古 《近代史研究》2023,(1):49-64+160
长江水道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自然系统,既有水土流失、江水泛滥、沙洲涨坍等自然变迁,也有人类为了在滨水低地进行土地开垦而进行的大量人为改造。江心洲属于典型的滨水低地,系长江中上游来水挟带之泥沙遇阻减速淤积而成的土地,必仰赖于堤坝的捍卫。堤坝作为低地社会至关重要的水利设施,实际上是国家干预与地方社会自组织治理相结合的产物。滨水人群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造,则主要围绕洲地的涨坍、开垦与治水展开,呈现“人与自然”动态制衡的演进过程。晚清以来,张家洲北汊逐渐发育为弯弓型河道,北岸受水流冲刷加速崩塌,南岸则逐渐淤积出水,形成“北崩南淤”的态势。原来居住长江北岸的各姓居民先后奔赴南岸垦荒,致使新淤洲地争垦纠纷不断。各群体通过组织超越村落和家族的垦团,并积极利用垦荒条例或土地法规来实现各自的占垦诉求。这表明,近代国家及其制度建设在新淤洲地的“确权”过程中扮演了比过去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正> 马克思主义认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和自然生物再生产过程的结合,即它一方面受社会经济规律制约,另一方面又为自然规律所支配,两者的矛盾和统一决定了农业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因此,探讨农业生产的一个方面,即作为其地域分异形成的农业区的形成、分布和变迁,必须在农业生产赖以存在的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着重把握社会经济条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本文即以此为出发  相似文献   

9.
正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深刻的社会经济变迁重新刻画了中国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形貌,国家政府也通过人口与社会政策的制度与实施直接参与了家庭活动,成为家庭变迁的巨大推力。中国家庭变迁与快速的人口转变同步,并内嵌于社会转型的进程之中。对1982~2010年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显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家庭户变动体现出诸多新情况、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哥伦布第二次远航与旧大陆生物初传美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复杂的自然因素,旧大陆与美洲澳洲新大陆的生物群落大不一样。地理大发现开启了全球大交流,其中包括生物大交流。1493年9月至1496年6月,哥伦布率西班牙船队进行了第二次远航美洲的探险和殖民活动。哥伦布船队和后续补给船队把旧大陆的各种作物、畜禽、传染病带到了新大陆,欧洲白人也移入美洲。旧大陆生物传入对东西半球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民国年间,"易淤易潮"的河湖环境与堤垸位置差异使湖南沅江廖堡地区就河道治理问题形成了建闸与浚河两派对抗力量。在双方长达二十余年的争讼中,该区域水利关系所处的动荡局面恰好彰显出中国传统水利社会的内在困境,即传统社会机制有限的调解能力与生态环境持续性衰败之间的矛盾。面对生态变迁的巨大压力,民国政府几经竭蹶,最终借助水利科技实现了这一区域河道治理的近代化变革,使其水利关系得以成功重构,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这一过程昭示出传统社会水利治理的近代化发展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对当下的社会改革也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长时段看,华北地区从晚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中期的文化变迁,在生计方式和工具技术上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其中最关键的变化发生在旧石器晚期晚段和新石器早期的聚落之间,反映的是社会组织从游团到部落的跃进。聚落形态及其反映的社会复杂性的增加提供了一个农业起源之外的观察旧新过渡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隋唐以前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王元林历史时期黄渭洛汇流区的河道变迁十分频繁,近年来更呈日趋剧烈的发展态势,黄、渭、洛三河河道变迁已严重危及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及人身安全。因此,系统地研究三河汇流区河道变迁的历史及其规律,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通州是大运河北端的漕运枢纽,漕运物资悉经通州码头转运至北京。由于通州一带土质松软,水道迁徙频繁,对漕运码头影响巨大。在自然水道自身变化和人力整治的叠加作用下,通州运河水系格局屡有变迁,位于通州附近的运河码头分布和功能也随着水系格局改变而迁移和调整。本文从分析明清时期通州运河水系格局变迁入手,梳理通州码头兴衰起伏和迁移分布过程,以阐述河道变迁与通州漕运码头之间的依存关系。通州码头变迁实际上是人与自然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楼兰古绿洲的河道变迁及其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干旱区,地表径流决定人类居住和生存的空间,是环境变迁的决定因素.楼兰古绿洲的环境演变及其在4世纪末的最终消失都与塔里木河及孔雀河河水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石器时代至公元4世纪中叶以前,塔里木河与孔雀河合流,经库鲁克塔格山南麓东流,形成面积广大的孔雀河三角洲,成为楼兰古绿洲繁荣与发展的基础;4世纪中叶,部分塔里木河水在营盘附近歧道南流,离开了孔雀河三角洲,楼兰古绿洲开始衰败、萎缩;4世纪末,孔雀河、塔里木河河水全部南流,孔雀河三角洲水源断绝,楼兰古绿洲衰废、消失.这其中,孔雀河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影响孔雀河河道发生变迁的基础因素;人类引流蓄水的捕鱼活动和屯田所需河渠管理系统的兴废是影响河道变迁的重要人为因素.4世纪中晚期,塔里木河下游与孔雀河的改道南流是在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16.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及其影响区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它形成时代新,且在继续活动,高原隆升幅度高(平均海拔4500米),地震活动频繁。青藏高原隆升隔断了南边印度洋的暖湿空气,造成中国广大西部地区的沙漠化。喜马拉雅山坡的不同高度上,不同类型动植物放任天足自由活泼的成长,成为研究生态变迁与生态平衡的“自然博物馆”。要加速西藏、青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揭示中国地震发生规律、火山活动、气候变化、地质环境变迁,以及探讨能源、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需要对青藏高原进行地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中…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位置在长江三角洲伸向海洋的前缘,是广大富饶的长江流域的门户。阐明上海地区历史上的海陆变迁和河道变迁,关系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上海地方历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关于上海市境各地区的成陆年代,过去由于科学资料缺乏,长时期未能作出较为确切的结论。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反动学者,更以形而上学的谬说,歪曲自然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朱仙镇新河记碑》对于研究贾鲁河水运与朱仙镇商业兴衰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有重要价值。按《朱仙镇新河记碑》所载道光二十三年的黄河大水是朱仙镇水运衰落的转折。光绪八年新疏浚的贾鲁河道由王堂新河、李牧岗至张市镇两部分构成。贾鲁河河道的变迁是导致朱仙镇商业衰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李静平 《沧桑》2009,(6):121-122
人地关系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切入点。在中国古代就有了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但在历史研究中将人地关系上升为科学理论高度去认识,则是在20世纪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干人类长期活动带来的环境变迁,特别由于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荒漠、气候变迁、自然灾害不断发生等,促使人们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新的反思。地理因素对人类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然灾害形成的主因是自然因素,但是人类的活动作为一种逐渐强大的动力因素,会诱发自然灾荒和加重灾荒的程度。因此,把握、探讨人地关系及其人类活动对环境变迁的影响,无疑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一定人群或一定族群的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调整和解决其内部和外部压力而不得不进行文化变迁,以使文化与新环境和谐共存,这一变迁是基于对自身文化的一个策略性的主动适应过程.文化变迁为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贵州高原各族人民的文化变迁,印证了文化变迁的策略性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