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各省特设学政,职掌学校政令,作为沟通科举与学校的枢纽。由于学政责专权重,易滋流弊,直接影响到国家抡才大典与官场风纪,因此,清初统治者为整饬各省学政积弊,在建立和完善学政考核制度上不断努力,经过从解卷磨勘到督抚纠参的转变,逐渐确立起"剔除学政十弊"的制度,作为考核学政的重要依据,并辅以加罚苦差等惩戒措施,对于整顿清初吏治、收复天下士心,以及澄叙铨选、保证科举与学校选拔人才的公正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元青  齐君 《安徽史学》2016,(2):32-43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近代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官方译书机构,集聚了多达50余人的中国译员群体。他们普遍热心西学且学有专长,其籍贯来源多集中于以江苏为核心的江南地区;除少数考有功名外,其多数出身于科举时代没有功名的普通知识分子;其教育背景新旧杂陈,接受洋务教育者居多。其群体构成反映了近代初期较早接触西学的新型知识分子的某些共同特征。在翻译西书过程中,他们积极参与书目选择、专业名词创设及"西译中述"方式的译书活动,在与西人合作下,完成大量高质量的西学作品翻译,对近代西学传播做出巨大贡献。他们是晚清翻译高潮中相当数量的中国译员群体的一个缩影,是被动开放的中国在急需引进西学而又缺乏人才情况下的过渡时代的译才。  相似文献   

3.
正叶昌炽是“晚清四大日记”之一《缘督庐日记》的作者,因此只要是对晚清民国这段时间感兴趣的读者,对他都不算陌生。况且,除了日记之外,叶昌炽还有两部大名鼎鼎的著作传世,一是开藏书研究新风的《藏书纪事诗》,另一则是金石学的集大成之作《语石》。但或许就是因为这三部著作太过知名,叶昌炽别的著作反而隐而不显,这一点,从他的诗文集长期未曾有完全的整理本问世上,便可看出。事实上,叶昌炽生前并没有将其全部诗文集及身写定,章钰《奇觚庼诗集序》中说叶昌炽:“诗  相似文献   

4.
《书目答问》一书,从晚清至民国不断翻刻再版,迄今仍是研习中国学术的重要书籍。但其编撰刊刻的初衷,既往认知与张之洞的本意有所出入。时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洞,因"职司所在",组织编撰与刊刻《书目答问》,不仅借此调整与改变以往学政衡文校士与教士的方式,"更有深意"在于劝勉士绅刊刻书籍,以文治润色中兴,积极应对晚清大变局。然而,张之洞晚年言论与其初衷相悖,加上门人的吹捧,其后,《书目答问》越来越像是版本目录学著述,而其本意及对晚清文教事业的影响反而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5.
晚清西学知识的传播在“知识复制”上呈现出多种形态,是考察晚清书籍史需特别重视的环节。这襄期望结合《万国公法》及“公法”的“知识复制”,以揭示晚清西学书籍在流通上所展现的特质。通过各种“类书”、“提要”的方式对各种书籍进行选择,是晚清较为流行的方式,而书籍在多大程度上流通及被士人阅读,往往与斯时的价值取向有密切关联,在晚清不得不提及的即是科举改制的影响。此外,就知识传播来说,还不可忽略作为新型媒介的报章发挥的重要影响。对这些因素略加分析,对把握晚清中国西学知识的传播所呈现的特质,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学科乃"援西入中"的产物,由此引出两方面问题:西方分科观念如何传入;中国本土如何接引。其复杂性在于,作为"传播者",其身份已决定了所谓"援西"是有高度选择性的,甚至不免迎合本土的知识架构;"接引者"也往往将外来知识纳入其所熟悉的知识架构,尤其致力于从中发现西学之"关键"。尽管来华西人对知识分科观念的传播也曾言及学科次第问题,然而所说之次第主要着眼于知识训练的阶梯,将学科定位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与之适成对照的是,晚清对西学分科观念的接纳,却往往从价值上致力于探索各学科之次第(后集中辨析"西学门径")。这些都构成晚清接纳西学重要的一环,也是审视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扬州八家虽艺术面貌不同且各有成就,但亦颇多共通之处。他们或出身知识阶层,或曾经科举从政。了解民生疾苦,痛恨官场腐败,笔墨力求创新,个性其强烈鲜明,遂成其为雍乾时期的艺术潮流。其中,李方膺弱冠之年"即思奋志为官,努力作画",虽并未长期鬻画扬州,但因与"八怪"画风近似,且南通州隶属扬州府,后人遂亦视其为扬州画派之一家。  相似文献   

8.
尽管一般认为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被理学笼罩而呈现僵化状态,但也时常与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学术相关联。康熙帝虽热衷于以天文学和数学为大宗的西学,却明确表示科举考试不能以天文、算法命题,以免阻碍天算"实学"的发展。然而,乾嘉考据学派兴起,把明末以降的西学纳入儒学知识考据的范畴,形成具有汉学范式的天算专门之学,进而渗透到科举考试当中。天算专门之学不但出现在乾嘉之际的会试、乡试和学政举行的"观风试"试题中,还出现在考生的八股文和策论答卷中,并成为对考生学问进行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9.
作为晚清民初的金石学名家,叶昌炽早期的金石学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主要是受到潘祖荫的影响和帮助.潘祖荫不仅使叶昌炽有机会目睹其丰厚的藏品,更是与叶昌炽一同赏析、考释诸多著名的拓片,包括著名的《好太王碑》、宋拓《夏承碑》《崔敦礼碑》《李卫公碑》《姜遐断碑》等等,因此在这段时间叶昌炽对金石学的兴趣大增,学问也增益不少.  相似文献   

10.
佚名 《文史博览》2010,(8):33-33
<正>近年来,"国学"越来越热,围绕其所展开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在晚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争论中,"国学"是"夷学"、"西学"等概念的对立面,这时它是个文化名词。在学制改革中,"国学"作为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总  相似文献   

11.
在明末清初西方逻辑学首次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辩学"和"辨学"被用于指称演绎逻辑或其部分内容,存在等同关系。逻辑学于晚清再次传入时被正式译作"辨学",意为辨析论说之学。在此之后,"辨学"作为logic的译名被"名学"、"论理学"取代,但这一概念在"西学中源"、"据西释中"的历史背景下开始包含有论辩之意,直至被与指称"中国逻辑"的"辩学"等同起来。"辨学"与"辩学"两概念之所以被等同,既有古代汉语两字通用、清末译名未能统一而以"辨学"翻译logic影响有限的因素,一定程度上也源于推动逻辑学传入和论证中国逻辑乃至中国哲学合法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夏同龢是19世纪中国最后一名文状元,更是中国第一位出国留学的状元。夏同龢及其他拥有科举功名的传统士绅负笈游学,在晚清新政展开、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不仅折射出中国传统士绅教育的转型———传统士绅开始正视外来挑战并积极学习近代西学;同时亦反映出这些研习经史辞章的传统文化精英,已开始向掌握近代法政之学及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过渡。  相似文献   

13.
晚清士大夫对古埃及史有着浓厚兴趣,就纪年方面,他们把古埃及年代与先秦纪年接榫,在书写过程中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如林则徐在书写埃及史时故意不用武则天纪年。就物质层面,晚清士人对古埃及的金字塔和木乃伊特别关注。就典籍层面,晚清士人被掌握话语霸权的西方人误导,误以为承载古埃及文明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被阿拉伯人焚烧,从而对阿拉伯人口诛笔伐。就文明层面,晚清士人在埃及文明哺育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上,将拉克伯里"中国人种西来说"进行改造,构建出埃及文明源于中国的说法,这样的西学中源循环说为晚清中国学习西方文明提供理论依据,唐才常、王树楠等人认为西方文明实际上最早发端于中国,我们只是"礼失求诸野"而已。  相似文献   

14.
在晚清洋务新政背景下,江顺诒虽屈居下僚,然能以通时务、达事权为奋斗目标。在中外文明比较中,除了对基督教有所批评外,对西洋商业文明、政治制度等多持肯定态度。虽给人"抑中而扬外"的印象,然实则是以"西学中源"为底色的一种"尊西方——超西方"的路径。在古今之变上,并非由"泥古"到"求新"的简单转型,而是务求实用,主张"泥古"、"背古"皆非,以富强为目标的社会发展观。他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角度,回应了洋务新政所带给人们价值观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5.
张双凤 《丝绸之路》2013,(10):54-55
晚清以降,中国社会内外交困、危机重重。《老残游记》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以丰富的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显示着其独特的风格与追求。刘鄂满怀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深刻地揭露出晚晴官场的腐朽和"清官"的丑恶,表现出其对晚清社会的深深担忧。  相似文献   

16.
于白昆 《清史研究》2024,(1):103-113
《朔方备乘》为清代学者何秋涛于咸丰年间所撰关于清代北疆史地的集大成之作,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该书的大量印行,在作者辞世二十余年后的光绪时期才得以实现。除去何氏故友黄彭年等人的直接推动外,边疆地区局势的变动、印刷技术的发展,以及“西学”的盛行,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该书学术史地位的形成。这一事例也折射出晚清学术风向同社会局势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正>广东实学馆是为广东海防教育的发端,张之洞主政广东时将其改名为广东博学馆,它与广雅书院同为张之洞日后大力兴办新式教育的出发点。在晚清的历史语境下,实学的内容是来自西方的声光化电,几乎是西学的代名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词章之学。而"博学"一词顾名思义就是广学,兼容西学中学。围绕着广东博学馆这一教育实体,西学、实学、博学的名称变化反映了近代国人的思想认识变化,而这种变化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8.
<正>清光绪八年(1882),江苏学政黄体芳在江苏学政衙署驻地江阴创建了蜚声大江南北的南菁书院(今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前身),是清代经学研究的最后一个重镇,其“实事求是”“开明活泼”“和乐融洽”的教育风貌在晚清江苏众多书院中独树一帜,直接影响近代江苏乃至全国的学风,并为近代各界培养了大量人才,在晚清民国的社会各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左玉河 《史学月刊》2004,1(9):62-71
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在清末“保存国粹”、“复兴古学”的过程中,开始对中国古代学术进行初步整理,肇始了对中国学术遗产进行发掘、梳理、研究和整合之工作。以西方新知、新理、新法整理中国传统旧籍,发明中国旧学之新义,是晚清学术演进之必然趋势。以新知阐释旧学,以中学比附西学,以近代学科体系界定中国旧学,是晚清学者整理中国旧学之基本思路。正是在对中国传统学术不断进行整理和整合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学术开始转变其固有形态,逐步融入近代西学新知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20.
叶昌炽为清末至民国时著名的金石学家、校勘学家、目录版本学家,其著作《语石》和《藏书纪事诗》在学术界久负盛名,其《缘督庐日记》则被誉为“晚清四大日记”之一。这样一位成就显著的学问家,其生卒年却长期存在歧误。本文对叶昌炽的著作中有关于其生年的资料进行排比,并结合当时官方文件及其同时代人的相关记载,对叶昌炽生卒年的歧误进行辨证,希望能恢复其本来面貌,并能为从事清代学术的研究者所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