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市民化:内涵、进程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道勇  郧彦辉 《攀登》2008,27(6):116-118
以农民工和失地农民为代表的城市新市民在漫长的市民化过程中,将会实现从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整体转变。在这一进程中,他们将经历文化震惊、文化涵化、文化再适应直至文化创新的过程。为此,急需从政策层面构建一个应对体系,对此给予帮助和引导。  相似文献   

2.
胡菁慧 《沧桑》2011,(2):54-56
如何营造体现陶瓷文化的千年辉煌文明传统,体现景德镇城市地域个性,体现新科技时代的景德镇城市历史新定位,如何营造景德镇国际新形象,现代城市文化环境系统策划已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了。伴随着公共艺术和现代陶艺的发展,环境陶艺以其特殊的表现内涵与形式开始出现在公共空间的各种领域。现代陶艺介入公共领域是通过环境陶艺的形式实现的。环境陶艺的发展既适应了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文化与环境的特殊要求,同时也将现代陶艺的发展推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本文所论及的仅仅指城市文化环境的硬体部分,即城市建设涉及的范畴,同时挖掘出环境陶艺在景德镇城市环境文化创建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城市近郊文化休闲旅游,是城市结构优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与城镇一体化建设、区域经济开发有着密切联系。基于此,笔者以银川市城市近郊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开发为例,纵观新时期全域旅游推进的实践措施,为现代城市结构优化,现代城市迸发新活力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社会的建设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博物馆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并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固化收藏、研究展示与教育桎梏,而承担起了教育、文化传承、城市“客厅”形象以及改善民生的社会职责,有力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当前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已经开始重视时代的发展要求,其与社会的紧密程度也不断加深,更好地承担其社会责任,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基于此,文章就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进行了分析。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阐述了对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进行研究的必要性;第二个部分分析了博物馆的社会责任;第三个部分分析了博物馆的城市文化;第四个部分提出了博物馆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树军 《旅游纵览》2013,(3):279-281
文化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产物,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但发挥了活跃文化市场,搭建文化产业的展示、交易平台,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等服务作用,而且作为一个文化产业门类直接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文化会展公园则是文化会展业的崭新平台,它以开发休闲产业链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提供会议会展、旅游、娱乐、运动休闲一体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以有效满足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及综合休闲的功能性需求。其规划建设和成功运营对改善城市整体旅游景观形象、提升区域经济活力、提高城市品味与竞争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介绍文化会展入手,创造性地提出文化会展公园概念,通过对青岛灵山湾文化会展公园开发建设的具体实践分析总结,阐述文化会展公园对区域经济、文化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并以此探讨规划建设和成功运营文化会展公园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贾永红 《攀登》2013,(6):123-125
文化广场是当代城市文化不可忽视的新资源,是现代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和独特的城市人文景观。本文论述了西宁市广场文化的特点,并针对广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的地域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核心,它赋予一个城市的灵性。回顾秦皇岛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秦皇岛的地域文化具有三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即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并存,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并存,东方文化和西方文明并存。在经历合并、扩张之后的职业院校,必然要转向内涵发展,重点加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从而提升办学"软实力"。然而具有历史积淀的地域文化为高职校园文化奠定了基础。因此,只有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培养实用性和技能性人才。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明走上现代之路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嘉道以后兴起的经世思潮的内在推动,另一方面则来自鸦片战后西学东渐之持续推助。尽管中国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将民主和科学作为中国现代文明构建的核心准则,但长期以来未能处理好民主科学的内容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或偏于欧化甚至极端主张全盘西化,或趋于文化保守甚至主张文化复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将所要创建的中华现代新文明,定位为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而具有深厚民族根基和民族特色的现代新文明,找到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新目标和新路径,开辟了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新文明形态的广阔道路。  相似文献   

9.
张丹丹 《风景名胜》2021,(4):0044-0045
一个城市的符号及其文化是城市生活最真实的写照,综合反映了城市中社会群体实现自我求知、生活娱乐、与人交往、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需求的文化现象与文化因素。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符号是城市文化传统传承中的一个表象,自身富有特殊的内涵和意义,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以文化符号形式将城市文化的历史内涵呈现出来,不仅能够实现城市文化的传承,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市文化的历史内涵,提升城市形象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既是我国文化的财富,也是世界历史文明的宝贵遗产,我国历史文化对人类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精心设计融入到现代的城市运动公园中。使其城市运动公园成为该城市的地标性景观。  相似文献   

11.
叶超  陈明星 《人文地理》2012,27(6):31-35
城乡关系不是单纯的社会经济现象,需要对它进行文化地理的研究。影响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演变的主要是水域特征和政策-文化。中国和西方城乡关系历史的最大差异在于:地中海孕育了希腊化时代外向型的城市文明,而内河流域为主的地理特征奠定了中国内向型的农耕文明;中国农业文明对城市文明的牵制使得文化对政策的选择依附特征突出,从而形成长期的城乡融合,这与西方单线式的经由城乡对立达到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大相径庭。中国城乡关系变革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实现城乡社会的平等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旅游产业是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既可以增加城市经济实力,又能为城市发展打造文化名片。本文将以衢州市南孔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为例,对衢州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和规划建议进行研究与探讨。旅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现象,而现代旅游不仅注重经济消费,更着眼于文化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  相似文献   

13.
论远古中南半岛与中国西南的整体性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考古材料为主,结合民族史和历史地理学已有的研究成果,以文明交往论为理论指导,探讨远古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中国西南地区内部及其同中南半岛之间的整体性格局,这很有意义。地缘、文化传播和民族迁徙流动等因素在古代综合促成的这一格局,影响了近代乃至现代该大区域的总体形势。文明交往使中南半岛与中国西南地区之间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加强,这在该大区域整体性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规划学者立足于"城市文化"的角度,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文化特色和融汇过程分析,对草原都城遗址的遗产价值进行重塑。通过元上都和国内外类似遗产的比较,凸显了元上都的价值特征所在。可以看到,元上都遗址所展现的城市文化,揭示了中国元朝蒙、汉两个不同民族及其分别代表的农耕与游牧两个不同文明之间,在征服与同化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交互影响与融合:见证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兼容并蓄的一种城市模式,并作为人类城市规划史上"二元文化"的杰出范例在世界文明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美丽中国之梦必以生态文明为根.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为培育生态文明之土.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种族同源、生态文化同型相类,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儒家思想一样,极具智慧、极其宏富,当可共为人类实现永续发展提供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东亚区域意识的源流、发展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近代以前,东亚地区存在独特的国际关系秩序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同西亚、北非、南亚、中美洲一样,是世界最重要的文明地区之一,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区域意识的产生离不开它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就东亚地区的国家关系而言,中、日、韩三国关系极为密切,探讨区域意识的源流与发展,是理解东亚文明的关键。经过千百年曲折发展之后,东亚区域意识又焕发青春,显示出勃勃生机。东亚区域意识正同其日益崛起的经济一样,影响卓然可见。从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来看,东亚区域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也是东亚地区从自在阶段到自为阶段的历史性跨越,有利于推动本地区各国共同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7.
何林飞 《风景名胜》2021,(6):0287-0288,0290
公园城市建设体现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基本社会矛盾转变的体现,对接国土空间规划中对空间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与城市空间形象塑造的内容,有利于推进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在对建设“公园城市”重要性意义分析基础上,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总结了公园城市的建设方法,阐述了公园城市建设的两个重要转变。从区域、城市、社区等三种空间尺度,分析了不同层级的“公园城市”建设路径中建设目标与实施手段。  相似文献   

18.
城市文化的构建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市文化的特点与儒学精神的契合,儒学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经过现代文明的洗礼,必将实现现代转生,促进城市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白光润 《人文地理》2003,18(2):75-78,6
文章分析了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指出技术文明经历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命过程成就和所带来的环境危机。论述了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区别。生态文明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进步。指出个性原则具有永恒的价值,克服现代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文化多样性危机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迫切任务。论述了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研究的方法论,认为文明过程的环境影响、地域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王锦 《风景名胜》2021,(6):0072-0072,0075
在近几年 , 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城市化进程加快 , 城市生态、绿色城市、森林城市逐渐成为全国共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善环境、提高环境质量 , 成为城市的基本要素。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为我国现代园林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在城市开发工业用地和建造高层建筑的做法已不再符合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现代景观作为人类文明的镜子,可以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的环境、精神和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