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统一所确立的政治体制模式,以往习惯使用"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表述。其实,儒家所尊的"大一统"指系之于一,不仅属于经学叙述,亦是逐渐建构的上古帝王世系下的历史叙述。"大一统"政治理念具有包容性:不但对应上古"天子—诸侯"政治模式,且涵盖秦的"皇帝—郡县"政治模式。秦的统一,包含对周室政治成就的承继。然秦并不满足于再现"一统",更远溯五帝,宣扬帝国成立所具有的跨越式、变革性政治成功。在上古史的发展脉络下,"并天下"而非"大一统",或许更能凸显秦统一的军事成就与帝国建立的政治伟绩。秦或许不曾想到,"承秦"而复称"并天下"的汉,在随后转而重视"一统"的政治表述,并将秦从"大一统"政治谱系中加以排除。  相似文献   

2.
秦朝建立后,秦王为显示自己的功德和至高无上的权威,更名号为始皇帝。秦始皇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本文通过对秦始皇家族及成长过程的分析,阐述了秦始皇为什么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熊永 《历史研究》2020,(1):68-91
秦始皇以遗诏方式解决继承人问题,是郡县制王朝史上的一件大事。但出土、传世两类文献所见迥异,令这一悬案莫衷一是。事实上,秦王朝嗣君问题的背后隐伏着封建郡县之争这一重要历史线索。秦王政即位后,着意废置封区,推行纯粹的郡县制。统一之后,朝廷正式确定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的方式安置诸子功臣。此举有悖于秦国百余年来的政治传统,引起高级军功集团的不满,并波及文化领域。朝廷军政文化精英因此在战后国家事业的展开过程中,制造了一系列反郡县事件,造成始皇帝对嗣君选择的犹豫不定。由此考之,扶苏并非始皇帝属意的嗣君人选,胡亥即位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罗马皇帝哈德良在登基之初,即放弃了图拉真时期征服的东方领土,并下令从这些地区撤离。诚然,帝国战略的调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是运输补给因素对帝国战略的影响,似乎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纵观罗马历史,军事补给系统是罗马帝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帝国政府执行对外扩张政策的生命线。在帕提亚战争中,用于大规模运输的水运方式,因为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无法实施,罗马被迫转入昂贵且低效的陆运模式中。这种运输方式上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帝国传统战略在哈德良时期的实施。同时,鉴于其负面效应最终促使哈德良出于维护帝国稳定的目的,从图拉真时期征服的东方领土上撤离。  相似文献   

5.
李斯,楚国上蔡人。他西来事秦,由一介平民一步步升为秦国丞相,辅佐秦王扫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起空前的大帝国。太史公曾在《史记》中叹息他的命运说:以李斯对秦的功绩,本来可以与周公、召公对西周的贡献等量齐观,可惜他为了自己的身家爵位,对上苟且迎合,不思弥补主上的缺陷,对下威猛严酷,不求修明政治,在历史的紧要关头行差踏错,致使强大的帝国一朝崩溃。我们姑且不论司马迁的判断是否符合历史的规律,仅就李斯其人的人生经历而言,确有许多教训值得后世的人们汲取,对后人的修身、作人、从政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晚楚时期,春申君利用上秦王书及秦实行"远交近攻"战略的持续效应,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楚国的国力;他经营寿春和推动楚国迁都寿春;并推动了晚楚文化的东渐。春申君在晚楚时期的历史贡献,是其以上秦王书为起点的历史活动的归宿。  相似文献   

7.
东方问题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19世纪它是国际关系的重心,即使现在它的影响犹存。"东方问题"产生于18世纪末,斗争的重点在19世纪。列强之间的争斗是"东方问题"产生的根源,19世纪列强的插手中东延缓了奥斯曼帝国的灭亡,而20世纪列强的干涉加速了帝国的灭亡。但东方问题并没有随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它依然存在于当前的世界里。只要中东没有形成强大的独立的民族国家,它的重要的战略位置,会使列强继续染指中东",东方问题"就不会结束。  相似文献   

8.
秦甫一统便"收天下之兵",至今学界对此仍看法不一。究其原因,是文献自身抵牾严重。事实上,秦廷收兵实与其"堕名城"之举紧密相关,只因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的书写中割裂了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系,使得收兵事件的真实面貌掩于迷雾之中。秦"收天下之兵"实则在关东"毁郡县城,铄其兵",旨在堕毁山东诸侯依恃名城要地构筑的御秦防线,且一并收毁或整顿其中的武库储兵。秦廷此举,仅限于东方新地,并未牵涉关中本土,也未达到全面整合民间武力的程度。它意在调整东方的防御体系,这与秦的战略重心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秦王朝就象一颗耀眼的流星,留下了令人眩晕的光芒。然而,人们还来不及看清它的真实面貌,未能品味它的意义,它却已匆匆逝去,殒入了历史的黑洞。有关秦王朝文献的稀缺程度。不仅不能与其他历史朝代相比,而且不能与统一前的秦国史籍相比,使今人研究这一短暂的王朝倍加困难。因此,在前一阶段“文化热”的浪潮中,大量的文化史论文洋洋洒洒,然而关于秦文化、特别是秦统一后的文化,研究成果却寥若晨星。这不能不说是历史学界的一个缺憾。众所周知,在秦始皇统一之前,秦文化  相似文献   

10.
在"威斯特伐利亚国家"兴起之前,欧亚大陆的历史是由几十个帝国的兴衰演绎的,时至今日,帝国虽然已经销声匿迹,但是帝国的情结以及帝国的遗产依然影响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从罗马帝国到现代的大英帝国,帝国的功能与形态迥然有别,农业帝国、游牧帝国与殖民帝国是帝国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如何从帝国的内在逻辑与演化动力对帝国进行类型学分析是帝国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边界,既是帝国区别于现代主权国家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对帝国进行类型学分析的参照。从边界的视角而言,帝国是具有多重权力边界性质的人类组织形态,而主权国家的边界是合一的;同时帝国可以分为两种理想类型,即时间性帝国与空间性帝国,它们不仅代表了两种帝国的形态,也代表着两种帝国演进的逻辑。时间性帝国处于扩张的"时间之流",边界变动不居;而空间性帝国则在相对稳定的空间中建立与维护帝国统治,边界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边界提供了一种认知帝国的新视角,同时也能够更清晰地认知帝国边界变迁给当代国际关系留下的沉重遗产。  相似文献   

11.
周秦时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先后有西周分封制和秦郡县制两大类型。在国家结构形式上两者有本质区别,前者是地方分权形式,后者是中央集权形式。两者的优劣,直到秦皇统一之初,犹有争议。《周礼》把儒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思想作为“体国经野”和“设官分职”的基调,因此,它采用了分封制的外在形式。但是,春秋以降,天于受制于列强,形同“告朔之饩羊”的局面使它不  相似文献   

12.
帕提亚王朝在起源背景、政治军事结构、城市建设、官方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乃至文化发展趋势上与传统"希腊化王朝"都有着本质的不同,并得到古典文献、出土钱币和其他实物史料的充分印证。与国内学界不同,国外希腊化研究者在论及帕提亚王朝时较为谨慎,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该王朝在希腊化世界的"异质性",及其"隔断"希腊—巴克特里亚和印度—希腊王国与东地中海希腊化世界政治文化联系造成的深远影响,并未将其列入"希腊化王朝"、"希腊化国家"之列。实际上,正是帕提亚王朝的崛起掀开了希腊化时代东方民族在政治、军事、文化上全面复兴的序幕。因此,对于由东方民族建立的帕提亚王朝,"希腊化"的研究视角难免失之于偏颇,无法客观地反映该王朝在文化起源、主流特征和发展趋势方面鲜明的非希腊特征。  相似文献   

13.
"9·11事件"以来,特别是美国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之后,美国政界和学界关于美国是否是"帝国"的争论再起。参与争论的人群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流派,他们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展开广泛争论:"美利坚帝国"的界定、"美利坚帝国"存在的基础、"美利坚帝国"的成本与收益的计算。毫无疑问,从军事和经济势力上看,美国是个无与伦比的"帝国"。然而,当今的"美利坚帝国"与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殖民帝国相比,拥有完全不同的物质基础、文化观念和思想体系。在研究"美利坚帝国"这一课题时,除了要关注美国硬实力、软实力方面的优势,更有必要研究和构建一个与"美利坚帝国"影响力微观基础相关的理论框架,通过多种案例的比较研究,来考察"美利坚帝国"在不同环境与条件下产生的具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最新刊布的《岳麓书院藏秦简(肆)》披露了一批有关秦律规范借贷关系的新史料。这些史料表明,秦王政十三年(前234),秦官府对民间"相贷资缗"的法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更修"。简文还显示,在此之后,黔首"相贷资缗者,必券书吏",否则官府可以"勿听";而此前若"不券书讼",官府则"为治其缗,毋治其息"。不仅如此,秦官府亦制定了官方的法定利率,因此,秦的借贷关系其实是一种古典借贷关系,并非为一种纯粹的"封建高利贷关系"。尤为重要的是,这批岳麓秦简不仅向世人清晰地展示了一批秦律规范公私借贷行为的法律文本,而且还披露了一些当时公职人员在出公差时向沿途"县官"借贷粮草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5.
昌邑民元"五·一八"惨案俗称"杀秃子"。从表面看来,这一事件起因于剪辫这一近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习俗变革,但以1907年的昌邑县城图为切入点的深描则表明:它根源于国体变动之际地方上激烈的社群冲突以及与政治象征的复杂关系,以士绅为主的传统精英与以"新学界"为代表的新潮精英之间的冲突是其主要特征。此事袒露出帝国体制下的地方社会生态,以城隍庙为中心的暴动方式不仅与地方民俗有关,更是极具文化意味,诸如士绅、吏役等因素则是在地方近代史中长时间存在的棘手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12月12—13日,"早期中华帝国的行政运作与政治文化"研讨会在重庆大学召开,这是秦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的第一次主题活动,来自国内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20余位学者围绕行政运作和政治文化两个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一、行政运作。李迎春《从简牍看秦汉地方行政系统啬夫类官吏地位的变化》指出啬夫地位变化这一问题的实质是秦王朝力图加强中央集权严密控制地方,而汉王  相似文献   

17.
<正>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秦王政称始皇帝,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历史由王国时代进入了帝国时代。作为巩固统一的措施,秦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史书所说"车同轨、书同文"即此。而这些政治措施,必然也要反映到实物上,流传至今且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的相关文物以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诏命的文物最为引人注目。秦始皇二十六年诏文曰:"二十六年,皇帝尽兼  相似文献   

18.
正泰山上下,石刻极多,历史悠久,年代连续,内容广泛,风格各异,可谓一座露天的中国石刻艺术博物馆,而其镇馆之宝,当首推秦泰山刻石。秦泰山刻石是泰山第一刻,开创泰山刻石之先河,是秦始皇的颂德碑。秦泰山刻石乃书法大家秦相李斯所书,李斯小篆不仅是"汉晋碑铭所从出",更是"古今所师";秦泰山刻石是大秦帝国结束先秦各国各说各话、各书各字的历史,实行"书同文"的典范之作和实物例证;秦泰山刻石是当今仅存的两通秦刻石之一,且是字迹  相似文献   

19.
1974年1月27日江青传达了毛泽东主席的两首诗:“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以及“劝君莫骂秦始皇,焚书坑儒待商量,祖龙虽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制……”毛泽东说:“我们现在还是施行郡县制,就是多了人民公社。我们现在是中央、省、地、县、公社,基本上还是郡县制。”江青说:“主席年前看《十批》看了五遍,先头还看了,这次集中看了五次,下决心要批判。”于是这就有了1974年10月15日署名岸苗的文章:“今天我们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从政权组织形式方面来说,基本上是采取郡县制。可见,实行郡县制是维护国家统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维护这种统一,增强人民的革命团结,这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需要,是发展当前大好形势夺取更大胜利的保证,是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绕来绕去,实行郡县制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固然没有说“基本上采取秦政制”,但是,自认是秦始皇,又承认是郡县制。那么是不是“秦政制”也就无须多说了。  相似文献   

20.
故乡丹徒位于江苏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市郊区,旧籍上说秦时有紫气上彻于天,将出帝王.秦王发赭衣罪徒三千,凿破京岘、南坑,断其脉,以败其势.这也是丹徒命名的由来.而对于丹徒东乡的圃山,传说它原名瑞山,也因有王者祥瑞之气,秦皇于是去"王"加"口",予以框禁.一座江南小山,居然如此牵动着远在三秦的始皇帝的心思,就显得不平常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