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与人的意志支配的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人类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客观发展过程的传统见解,本文提出正是人的意志支配下的对象性实践活动创造和改变了实际历史进程.历史发展的"合力论"不能成立.观察了各种理论派别对人类历史的基本理解,揭示辩证唯心主义、实证主义、人文主义解释学、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殊途同归,都将人类历史归结为精神的发展.只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揭示了实际历史过程的实践本质,启迪历史学朝着科学认知的实践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林甘泉提出了事实判断、认识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历史认识“三个层次”说。他本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亦可依此“三个层次”说进行探析。他强调“事实判断”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功力之分而没有阶级性”;“认识判断”体现出不同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分歧,明确表示“我仍然信仰唯物史观”;同是唯物史观的学者在“价值判断”上也会有意见分歧,“总是有一种意见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求真务实则成为林甘泉学术思想的鲜明特色,“三个层次”说是建构中国特色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的著名口号"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是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由实证主义转向相对主义的标识性宣言,代表的是绝对的相对主义历史观。贝克尔错误地处理事件与事实、记忆与事实的关系,通过分割客观历史与主体对客观历史的认识而抛弃客观性,认定历史是想象的历史,形成绝对的相对主义理论恶果。历史是事实,不是想象;历史是关于国家、民族以至人类社会发展大势及一般规律的事实与确证,而非碎片化的个人经历和记忆。历史大势由三个方向构成:决定或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人类及民族社会的生存状态;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历史的实证研究必不可少,但历史研究的根本意义是把握历史大势、发现历史规律,为当下人的行动指明未来。历史的伸张是事实的伸张、规律的伸张。历史的强制阐释背离历史事实,颠覆事实基准,以前置立场和模式,对历史作符合论者前置结论的阐释。汤因比的历史文明体系模式、以既定的场外理论强制粗暴地对历史本体的研究、以文学话语强制历史真实,是强制阐释历史的主要表现。对任何场外理论的应用,都要有限度规约。必须清醒辨析文学性的历史文本和历史性的文学文本。强制阐释的历史不是历史。  相似文献   

4.
历史研究成果是不是完全都是逻辑推理或经验观察之所得?其中有没有史学家直觉感悟的成份?历史学作为一门多年来一直强调从材料出发、“无一字无出处”的实证学科,能不能让直觉或灵感在里面保留一席之地?直觉引发的认识结果能否贴近历史真实、抑或导致历史认识的谬误?……这些问题应该作为历史认识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传统上,“神话”和“历史”总是被人们当作一对完全对立矛盾的概念。神话,即非真实的虚构;历史,即过去存在的事实。然而,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却不断出现将此二者并置观照的现象,所谓“想像的真实”、“虚构的历史”、“非真实的真实”等成为时兴一时的话语。本文通过剖析“神话”和“历史”这两个概念互动和认知的转移过程,说明神话/历史从意义层面上说并非是相互排斥的,随着学科视野的整合,相反,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和相互建构性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6.
梁晨  董浩  李中清 《历史研究》2015,(2):113-128,191,192
历史学在今日仍被视为传统学科之一,但非历史学者借助大规模历史量化数据库进行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的现象却有不断增长之势。不同于传统计量史学和以经济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学科所注重的"解释型学术",量化数据库推动的是"求是型学术",即通过统计分析从大规模系统数据中挖掘新事实、产生新认识。中国历史中长期存在规模宏大的户籍登记、土地分配和科考记录等系统材料以及海量文字记录,很多已得到收集和整理,有利于构建大规模数据库并开展定量研究。这种新的研究范式不仅有助于历史学科自身发展,更能够促进跨学科、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与融合,并为全面深入认识中国社会历史特征、平衡东西方学术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历史事实的解释与历史学的客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学是一门以事实为出发点的科学。历史著述必须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依据,早已成为人们治史的常识。但如果提出任何进入历史著述中的历史事实本身都包含着解释、承认这种观点也并不必然导致历史相对主义,似乎就有些难以理解,有悖常理。本文试图从历史认识的角度,探讨历史事实的解释与历史学客观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柯林武德认为,在历史研究中与现在无关的过去是不存在的,他本人论证历史认识应立足于现在,现在包含着过去,现在就是认识过去的证据。他相信通过重演思想,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将能保证历史知识的真。从而,在奠定历史学的"现在"基点后,他为20世纪以现在为中心的历史观开辟了新道路,同时他也维护着历史学的科学性,既反对传统的客观主义,又批判流行的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的史学理论研究,经历了从输入、移植、介绍西方史学理论到逐渐领悟而尝试建构中国本土化史学理论的过程。它主要是沿着两条路径推进的:一是以西方史学理论著作为蓝本,接受并综合西方近代史学理论而创建中国本土的史学理论;二是用西方史学理论的基本理念来关照中国史学传统,发掘中国传统史学中适合近代西方史学理论的因素,进而构建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史学理论体系。民国史学理论研究,深受西方近代实证主义史学思潮影响,以科学化作为史学理论建构的主要目标,努力建构实证主义的科学化史学。科学化的史学研究,重视历史考证和史实求真,致力于历史学的科学化并强调科学方法,将研究重心集中于科学方法论,出现了史学研究的“方法热”。这种“方法热”趋向,既体现为自觉借鉴并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及社会科学方法,更体现为集中探究狭义的史料学方法,即研究实用性的史料考证方法。因此,本土化、科学化和方法热,构成民国时期史学理论研究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10.
民国历史档案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档案是最重要的史料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原料,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产生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资料并有相当部分遗存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梁启超曾说:“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①由于历史的基本特征是已经逝去的客观存在,它既不可能再现,也不会重演,因此,史学家只能依靠众多的反映以往历史的史料为中介,研究历史和认识历史,史料就成为历史研究的基础和依据。可以说,如果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学,历史研究也将成为无米之炊。 史料从其来源形式上,可以划分为文字记录史料…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学术发展史上,19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进入20世纪,西方史学在“新史学”的旗帜下,取得了新的成就。科学地认识20世纪的西方史学,借鉴其有益的内容,对当代中国史学的建设具有积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之一是随着史学家历史视野的开拓,研究领域迅速扩大,传统史学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在广泛采用新的史学方法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历史学新的史学方法和分支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之二是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强调现实决定了历史研究要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中国世界史研究的真正动力,在于独立地对世界历史进行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方志纂修历史悠久,现存方志种类繁多,有关方志研究的成果颇丰,其中从历史学角度研究,多将方志作为史学研究的资料。而受西方"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中国学界的文化史与社会史研究开始对接甚至合流,社会文化史研究兴起,其主要策略之一是将文本作为一种分析手段,以考察背后的情境。尤其是后现代史学在认识论层面指出"文本"与"过去"之间的间隙,修正了传统史学企图通过"文本"重建"过去"的实证主义立场,指出了探究"文本"形成过程中所关涉的种种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历史学功能,更好的认识历史、解释历史,为人类呈现最真实的史实,从而推动人类探索历史的欲望,推广历史到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认识的性质上,迄今为止至少存在着四种不同的论点。中国传统史学和西方兰克实证主义史学把历史认识视为对历史实在的客观反映,强调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在认识论上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认识对历史客观实在的反映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分析历史哲学的发展,尤其是相对主义史学把历史看作是历史认识主体的能动创造,历史是历史学家主体思维的结果,在认识论中成为一种主体创造论。20世纪中叶以来,以爱得华·卡尔、伽达默尔为代表的一批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提出了历史认识主体与历史认识客体之间双向建构  相似文献   

15.
《历史研究》2021,(1):23-31
正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与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前后贯通,一脉相承。贺信指出,广大历史工作者要"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史学的任务目标。建设新时代中国考古学,是构建新时代中国史学的重要内容。考古学科的发展,理论与实践,不可偏废。建设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李文海 《安徽史学》2004,(1):11-16,21
华岗同志是一位忠诚于党的事业的革命前辈,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思想理论战线,他所关注的领域,涉及哲学、政治学、美学、历史学诸方面.华岗的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他强调研究历史是为了推动历史、创造历史;他发扬中国史学的"求真"传统,把追求历史的真实看作是史学研究的生命;他大力提倡学术创新,认为创新是史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开始形成的日本现代历史编纂学是模仿西方实证主义历史学建构的,但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深厚的历史哲学基础,在思维层面对历史编纂学构成重要影响的是各种各样的历史观念。尝试梳理,可见有亚洲主义、东洋史观、皇国史观、现代化论、自由主义历史观等前后贯通,皆对日本历史编纂学产生重要影响,其程度足以提示对日本现代历史学在亚洲各国处于"领先"地位说以及日本实证主义历史学所能实践的客观性程度重新考量。亚洲现代历史编纂学皆在西方殖民主义东来大背景下以对本民族和国家的重新体认与重塑作为核心关照而展开。日本历史编纂学推演中的特殊张力,在于其在发展早期融入建立日本殖民帝国的语境之中,后来又在重述殖民帝国历史与现代化发展关系之间纠结,其对亚洲邻国历史叙述的基调和方式,也应在这一视角下加以透视。  相似文献   

18.
阐释学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启示。在认识论方面,阐释学扬弃了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可能导致的历史终结论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定程度上破解了长期以来争执不下的历史认识之争。阐释学的"前见""视域融合""效果历史"理论摒弃了客观主义史学对史实的崇拜,为历史研究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提供了可能。"阐释学循环"理论意味着历史认知的实现是一个往复不断、永无休止的过程,有助于防止排他主义的独断论,确定了历史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保持了历史认知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张力,为历史认知的不断推进提供了理论依据。如何立足当代中国历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努力汲取中西方阐释学的丰富资源,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阐释学,是当前中国历史学学术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打破学科畛域与历史学的学科本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无论是在历史学中还是在其它人文、社会学科中,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已经被提倡了多年,但在中国当代的历史学实践中,这方面的探索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如何既是历史学的研究又是跨学科的研究,分寸究竟应该如何把握,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笔者曾经撰写过一篇题为《论中国传统庙会的狂欢精神》的文章,送到一家权威的历史学研究刊物。原因很简单,一是长期以来我都是历史学领域的研究者,二是这文章写的是历史上的现象,三是完全使用的历史资料,因此,我相信它理所当然地应该由史学刊物来刊载。但是最后,这篇文章由该刊物转送到另一…  相似文献   

20.
“求真”才能“致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学是一门具有重大社会功能的学科。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就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探索历史的真实,把握历史的真实。把握历史的真实愈深刻,历史学的知识功能、借鉴功能和指导功能发挥得就愈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