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鸦片战争前在华西人与对华战争舆论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1830年前后中英之间冲突的演进,来华西人群体对广州贸易体制愈益不满,逐渐产生了对华武力强制的舆论。西人先后在广州发行了一批英文报刊,作为舆论阵地,在1830年代初期提出对华武力威慑,迫使清政府废除广州体制、实现对华自由贸易的主张。1834年律劳卑事件后,这种主张发展为对华战争的舆论。在西人内部,武力威慑论和对华战争论都曾引起争论,部分西人反对这种依恃武力改变对华关系的观点。1837年英人几种关于对华关系的小册子出版后,来华西人分别在其报刊上提出对华关系的武力强迫论、商业交往论和宗教改善论。但在1837—1838年的兴泰行商欠案发生后,西人普遍不满广东当局对此案的解决,对华战争渐成为其一致主张。  相似文献   

2.
曹英 《近代史研究》2007,(4):109-119
晚清时期,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与中国内地贸易的性质相应发生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英两国协议,按照条约规定,在中国沿海贸易中将香港视为外国口岸。但是由于税收利益冲突,中英双方对于香港在国内转运贸易中的地位问题存在着难以抉择的两难局面,双方都希望香港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享有外国口岸和中国口岸的双重待遇,但双方的要求又是完全对立的,由此而引发了复杂的冲突与交涉。最后,1886年中英《香港鸦片贸易协定》正式确认了香港在沿海贸易中的外国口岸地位。这一问题充分体现了英国对华经济侵略的强权性质,反映了清政府主权观念的淡薄和经济发展意识的缺乏,但清政府反对从香港的走私和绕运,也有利于保护国家税收,维持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3.
全国解放后,广东和澳门边境从总体上看是友好平静的。但有时发生一些小的磨擦和冲突,其中双方冲突比较厉害的是1952年发生在粤澳边界间的枪战纠纷,即所谓“关闸事件”。  相似文献   

4.
民船贸易具有进出口贸易性质,是晚清广东对外贸易有别于其他省份的一个重要特点.民船贸易的兴衰过程,交织着民船与轮船、常关与海关的竞争和冲突,也折射出清末广州、香港、澳门以及北海、江门等口岸贸易此兴彼衰的特点,对清末粤、港澳经济贸易关系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蒋介石日记看抗战后期的中英美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蒋介石日记的相关叙述为中心,试图比较抗战后期英美对华政策的差异及国民政府对英美外交政策的差异。这一时期,尽管中国与英美成为共同作战的盟国,但亲疏关系不同。中英关系在这一时期并未有多大改善,相反,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分歧陆续凸显出来。与英国相比,美国的形象相对良好。中国期望借助美国,对英国有所制约。尽管中美在战后目标上有较大重叠,但英美关系毕竟是美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在中英冲突中对中国的支持相当有限。  相似文献   

6.
正我在参观林则徐纪念馆时,引起我特别注意的不是那些回廊阁楼、假山鱼池和衣着、奏章,却是陈列在一个角落的橱柜里的一篇《传牌稿》。是不是林则徐亲笔书写,不敢断定;是林则徐亲自起草,却是可以确定无疑。《传牌稿》,用现今的话说就是通知或通告。那年代没有电话、电报,下个通知就要派人传送。这《传牌稿》文字不长,也只400字;事情也不大,不过是说我要路过你那个地方。《传牌稿》的全名叫《本部堂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本部堂"是林则徐自指,"海口事件"指在广东海口因输入鸦片发生的中英冲突。这事发生在1838年,亦即清道光十八  相似文献   

7.
毛立坤 《史学月刊》2015,(1):89-106
19世纪60年代晚期,随着香港转口贸易日趋繁荣,华商假道香港走私之风日渐猖獗,广东官府采取"封锁香港"遏制歪风。此举引发粤港双方旷日持久的争执,随着双方围绕反对封锁行动的人士是否具有代表性、粤方的封锁行动是否侵犯香港主权、《天津条约》涉及贸易问题的条款该如何解释、粤方是否蓄意毁灭香港贸易繁荣景象、封锁行动是否对合法民船贸易造成危害、粤方在开展缉私行动时拥有多大权限等六类纠纷的争辩日渐深入,相关问题的症结也次第凸显,走私者、地痞无赖、基层税务官员三种隐藏幕后的害群之马相继浮出水面。此后,鉴于阻碍问题妥善解决的各种困局相继得到消解,赫德成功推动了粤港双方达成妥协方案,"封锁香港"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10月28日至29日,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主办,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省长沙市隆重召开。作为国内首届以"条约"为研究主旨的学术会议,吸引了来自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80多位专家学者,收到论文67篇,范围涵盖了近代中外条约研究的各个方面。前近代条约研究近代条约的产生始于中英《南京条约》,而在此之前,中外间已经存在着条约问题并开始了条约关系的酝酿。中山大学吴义雄围绕着嘉庆中叶中英之间所发生的系列冲突与互动事  相似文献   

9.
惠男 《清史研究》2023,(2):57-70
乾隆四十三年叶尔羌办事大臣高朴私鬻玉石案发生后,清朝开始严禁回疆的玉石贸易。学界以往的研究多强调此案的政治和商业意义,却忽略了其所引发的司法效应。本文通过挖掘相关的满文档案,梳理清代回疆玉石资源的管控策略的形成过程,考察其在司法层面带给各回城的回民以及寓居于新疆的浩罕或巴达克山等地的中亚回商所带来的影响,并揭示出这些法律实践推动《大清律例》的相关条款在回疆施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黑河市与俄罗斯远东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被称为"中俄双子城"。1987年9月1日,黑河率先开通了对苏联易货贸易。双方贸易得到快速发展。黑河市(瑷珲区)应充分发挥对俄区位优势,加大沿边开放支持力度,深化地方和民间沟通交流,加强对俄科技合作、优化贸易结构、拓展贸易方式、培育龙头企业,以拓展双方发展空间,促进双边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22年12月4日,美国驻华长江舰队在汉口江面查扣了一艘载有美制飞机的货轮,以违反军火禁令为由,逮捕了美国商人石礼文,并将其交由美国驻华领事法庭进行审判,是为"石礼文案"。此案是列强对华十年军火禁运时期(1919—1929)作为最重要参与国之一的美国,首次以强制的手段,查扣本国售往中国的可被用于军事用途的装备的事件。从飞机出口许可证的申请,到美国驻华领事法庭对石礼文的审判,美国国务院、驻华外交官及石礼文本人之间频繁互动,反映了禁运初期美国政府在对华飞机出口问题上的矛盾态度。此案发生在美国试图对禁运进行强化、态度逐渐强硬的关键时期,但其对石礼文的严肃处理却并不足以促使其他参与禁运的国家持同样的立场,禁运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12.
鸦片问题,是引起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然而,在结束战争的条约及随后签定的商约中,除了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清朝政府赔偿鸦片费六百万元外,中英双方对今后鸦片贸易在中国的地位并没有任何规定。 对这一奇怪的历史现象,我国史学工作者曾进行过一些研究,但比较简单。在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英国国内的形势以对英国政府在鸦片问题上的态度作出解释,并根据英方档案对中英鸦片交涉过程予以说明.笔者认为,揭示这一段长期晦暗不明的历史,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英关系的全貌所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3.
廖仲恺与商人在政治理念上有相当大的差异和冲突,在财政经济方面虽有矛盾,却需要妥协与合作。从民元至20年代初,双方以调适、合作为主。1924年扣械潮发生至广州商团被镇压期间,廖仲恺成为商人众矢之的,双方冲突达于极限。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需建立革命联合战线,廖仲恺加强了同商人的团结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在广袤的大地上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古物。然而,在中国积贫积弱的情况下,政府对古物的收集、保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促使鸦片战争后一些外人钻空子,以游历、考察等名义在中国境内搜寻文物。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华洋冲突,中国政府文章试图对此案作一简要分析。主要包括德人搜寻文物的背景、中国政府的应对之策和交涉过程、对该案交涉的评价与影响等几方面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洋商与大班:广东十三行文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商与大班:广东十三行文书初探杨国桢洋商与大班(Supercargo),是鸦片战争前清代中英贸易中的关键性人物。他们之间的往来交涉情况,英国方面有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管理委员会或持选委员会的档案记录,现收藏在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档案馆(IndiaOffi...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案,即末后一着教案。此案首犯是名叫王觉一的教主。他利用宗教作掩护长期在民间进行反清活动,其创建的末后一着教组织分布于直隶、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湖北、四川等18个省。从光绪七年(1881)起,末后一着教几次试图组织反清武装暴动,最终被清朝官军镇压下去。随后,在"务获严办"、"务绝根株"的圣谕之下,清政府在全国范围追剿王觉一及其徒众。然而,直到光绪十年末此案结案时,不仅教首王觉一漏网,大部分骨干成员也踪迹皆无。与此同时,有关该教的核心机密也随之一起消失。本文利用新发现的档案资料对末后一着教问题重新进行探讨,内容涉及教主王觉一的生年、籍贯、姓名、教派名称、该教创立的时间、经书与图文的流传、组织及其活动情况、政治目的、清朝各级政府对该教案的审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67年香港的反英抗暴斗争,是中英关系史和香港发展史上一次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因此次事件,中国内地暂停经香港的转口业务,港英当局对内地采取贸易歧视政策,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乘机加紧对港澳市场的争夺。到1968年,中国商品占香港进口市场份额退居第二位,位列日本之后。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强有力措施,迅速恢复和扩大对港澳地区的出口供应。透过历史的考察与分析,可以看出中央政府确保对港澳市场的稳定供应具有战略意义,体现出中央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的方针是一贯的。在反英抗暴斗争中,中央政府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方针,在外贸总量同期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中英贸易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卜式的政治生涯和汉武帝时的商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卜式是西汉历史非常独特的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前人对这个人物及其反映的社会关系都有较多的关注,本文试图把卜式对商业独特的看法和其它几种有代表性的观念做一比较,由此来诠释卜式的政治生涯,并试图体现当时国家和社会在各自的运作中形成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英国觊觎长江贸易特权,是为了开辟中国中西部市场,扭转对华贸易劣势。然而,随着太平军东征,保护上海贸易成为英国对华外交的重要目标,这使汉口作为"上海内口"违约开埠。汉口开埠的"违约性"及其对上海的"附属性"成为中英交涉长江贸易章程的出发点,也是形塑汉口贸易态势的起始点。随着汉口贸易的发展,重新厘清汉口的贸易定位再度成为英国的需求。通商口岸的贸易态势是条约制度、华洋商人和中外官员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复杂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追寻19世纪鸦片战争的起源,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茶叶贸易。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使得英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影响了其国家财政收入。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默认东印度公司从事鸦片贩卖。鸦片贸易不但伤害了中国民众的健康,而且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迫使道光皇帝不得不钦派林则徐赴广东禁烟。英国商人不甘心鸦片被没收,遂想尽办法游说国会通过对华战争法案,确保自己的利益。一场由茶叶贸易引起的鸦片战争遂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