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正全 《攀登》2014,33(5):129-131
中国几千年的法律文化是一部以维护统治和社会秩序为价值取向的政治法律史。古代法律是诸法合体、以刑为主,通过严刑酷罚来驱民畏讼、息讼以达到无讼的结果,从而震慑社会不稳定分子和政治对手。现代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所追求的法治秩序,应当是通过引导公民追求合法权利的秩序,而不是压制各类社会群体追求公平公正的畸形秩序。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无讼"不能成为当代维稳社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王国宏 《攀登》2006,25(2):87-88
权利本位理念,是人的内在本性的要求,它既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现代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实质性要素,是社会文明演进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和条件,是指导中国21世纪发展的核心理念。坚持权利本位理念,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要以确认、保障社会成员基本权利为逻辑起点,并以此来构建和完善各项制度及相应的权利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3.
陈名财 《攀登》2008,27(1):85-88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家庭功能和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不再是一个“家庭本位”的社会。但是,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却仍然相当重要,家庭和谐仍然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而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设和谐家庭,要在批判地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家庭和谐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内心修养,把家庭责任感内化为人们的情感追求。同时,既要提倡家庭成员基本的伦理关系,又要尊重与理解家庭成员自主的价值追求,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  相似文献   

4.
李珂欣  吕珺昳 《神州》2014,(14):229-229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新闻行业中的竞争日趋激烈,媒体也在追求高回报率、高收益率和媒体责任感之间博弈以寻求最佳平衡点。而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以记忆的意象所特有的形式,也在影响着媒体的报道思维和价值选择。大众传播时代,媒介的定式思维以潜藏于由社会人组成的受众与媒介中的集体无意识为基石,通过相似的报道取向和文字表达,使得公众的集体无意识进一步得到巩固,而媒介的定式思维也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中非传统法律文化是在各自环境中独立生成的,却呈现出集团本位的共同倾向,在法律观念和法律实践中,都压制个体意志和利益,强调社会和谐。两者在集团本位上各有特色,与中国传统社会相比,传统非洲不存在成文法和国家本位,祖先崇拜及富宗教性。然而,无论中国还是非洲,在现代法治进程中都不能脱离和忽视传统法律文化,应积极汲取自身有益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6.
每个民族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有独特的建构方式以及在这种制度选择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文化理念。建构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西方法文化与建构于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法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以吏为师,行政兼掌司法,没有形成独  相似文献   

7.
顾元 《史学月刊》2006,(9):98-107
张晋藩教授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中国法制史学者,力图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以超越前人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了法制史学研究,使得中国法制史学成为一门特色鲜明的新学科。他以自己的创造性学术成就为建设新中国法律史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并对中华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以及法律史学之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现实借鉴价值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周小臣  孙敏  王莉霞 《人文地理》2013,28(4):144-147
研究法的价值取向有助于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发挥、释放法的实践理性功能。我国《旅游法》按照市场经济和法治政府的要求,整合了旅游产业各要素和旅游活动全链条,构建了涵盖促进法、行政法和民事法三方面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旅游法价值取向研究的基础上,对日本旅游立法情况进行分析,并从比较视角对中日旅游法的价值取向进行探究,以期结合国外旅游立法成功的经验,探索我国《旅游法》实施中国际旅游规则、国外旅游立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的有机结合。最后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语境提出中国旅游法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秩序建立,权利维护,促进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维新派思想家们构建提出了“公理”世界观,将西方“权利”概念成功移植于中国,赋予中国传统法文化现代内涵,并以此为根据,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追求政治(法律)现代化,为我们在探求传统走向现代的法文化范式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也促进了国人对现代法治精神的领悟和对法治建设路径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李永军 《攀登》2014,(2):87-9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更好地实现农民工向城市市民转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农民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农民工摒弃落后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与现代城市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而且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以追求社会公正与社会至善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塑造农民工的现代道德人格为目标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现今世界,日益重视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价值实现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旋律。曾几何时,发轫于先秦的儒、道、法三家对人性的论述代表着一代人的真知灼见,服务乃至主宰着整个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世人们对先秦三说仍不乏厚爱,三说被挖掘出层出不穷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代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大公司法人的兴起和发展,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欧洲学术界围绕法人的本质和起源问题,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展开了一场跨世纪的国际学术争论。这场法人学说之争始于德国历史法学派,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法学派与以英国为代表的英美法学派,在这场学术争论中山鸣谷应,和而不同,融汇共生,最后各成其说,影响深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回归这场国际学术争论的起点,重新认识这场争论,法人的本质和起源问题便豁然开朗。马克思的有关论述表明,法人是经济社会内容与法律制度形式相统一的社会有机体。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法人本质上是资本的人格化;法人人格也只不过是资本人格化在法律领域的反映,是法律对资本集团事实人格的确认或承认。在其现实性上,法人与个人不是对立或分立的关系,而是有机统一的关系,二者统一于现实的社会实践。法人与资本一样具有历史性。公司法人的出现,是资本人格化的内在要求、实现方式与具体体现。公司法人的永续性,只不过反映了资本追求无限增殖自身的价值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3.
厉敏 《沧桑》2009,(4):90-91
利益衡量作为司法思维、法律方法贯穿于司法的全过程。法律固有的不足性以及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对立统一性为利益衡量的发挥提供了余地。然而,利益衡量不是一种恣意的妄为,其必须在法律框架内,以社会的公平正义为视角,作出价值判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14.
社区服务的"物品"性质,使多元主体可以取代国家成为社区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要实现社区服务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过渡,一要准确定位社区服务中的政府责任;二要创新服务机制,实现政府现代化、居委会民主化、服务社会化、居民公民化;三要构筑社区服务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美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建筑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它充分体现了结构的美,这种结构美的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建筑布局方整划一、主次分明,以中轴线布局为设计的主导思想,追求严格的对称结构。在建筑物上广泛运用极有规律的数的等差关系,表现出严格的封建伦理秩序。不仅重视单体建筑的雕饰,而更注重于环境序列的追求。以四合院形式为  相似文献   

16.
形成于西汉时期的春秋决狱,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司法裁判方式。它对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决狱重视法律原则,注重法律的主观因素、法律的灵活性和法律适用的社会基础,它所蕴涵的司法价值和理念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百年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巨大变革,直接促成了中国绘画现代形态的转换,实践活动的参与及其价值的认同,使得人们重新考虑绘画艺术与环境、社会以及与历史的关系。宋代以  相似文献   

18.
西方学界对帝制中国法律的认识受到"现代主义"价值的影响,"现代主义"的中国法律史研究主要有两类:一是关于帝制中国法律的社会基础的认识,认为帝制中国法律的社会基础是"东方社会",将帝制中国法律与西方法律对立,并注重批判帝制中国法律的"专制主义";二是关于帝制中国法律的制度功能认识,认为帝制中国法律的主要功能是社会秩序控制,同样将帝制中国法律与西方法律对立。"现代主义"的中国法律史研究洞见与偏见并存。西方学界内部对"现代主义"中国法律史研究进行深刻反思。其反思对于国内的中国法律史研究有诸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律与伦理密切相关,法律的存在必须具有正当性。从伦理的角度来研究经济法的定义,不仅能为其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提供伦理基础,同时,也能从伦理的层面去探讨我国经济法的发展方向,做到价值与目标的统一。从伦理的视角来看,经济法是为达到社会共同福利的最大化,实现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为核心而对经济资源实行合理分配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应该是通过实现经济正义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法的产生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的,在国家出现以前,人类是依靠原始的氏族习惯来维持氏族秩序的,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国家出现,氏族习惯也逐渐演变成为习惯法,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而渐变为成文法,夏朝的建立及夏朝法律的颁行则使得中国的"法"正式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