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家》2013,(5):77-81
在故宫收藏众多的各类铺垫当中,其中就有一部分漳绒磺地的铺垫,做为炕单用于在清代宫廷生活当中。用作为炕单,可追朔到“尧作毯”的记载,开始人们是“席地而坐”,为了隔潮舒适便有了坐垫。后来人们在炕、床等器物上铺用了炕垫,炕垫之上为了防尘美观装饰的需要罩上了炕单。到了清代在日常居室布陈,需用相当数量的炕草,呈现这一局面由多种原因促成。身为满族的清统治者,早在关外屋宇的格局特点是“屋无堂室,敞三楹,西南北土床相连,曰-L!字炕”,并干“炕上用芦席,席上铺大红毡”。  相似文献   

2.
荣辱观古已有之,对荣辱观的研究更是古已有之。但是,就专门中西方传统荣辱观方面的比较研究比较少,本文把视角放在中西方传统荣辱观的比较研究上,分析了中国传统荣辱观的内容和特点,西方传统荣辱观的内容和特点,进而得出中西方传统荣辱观异同。  相似文献   

3.
李崇 《神州》2013,(24):198-199
西方社会从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形成了他们一直引以为自豪并遥遥领先于世界的法治传统。即使在最黑暗的中世纪时期,这种传统不仅没有断绝。反倒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得到继续的发展。但是在古代中国,这种优越的法治传统却无由完整并成功得以产生并运行。这在中西方同样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对比面前,多多少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没有形成与西方社会一样优越的法治传统。是有其极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两个社会在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是造成中国社会在法治传统方面表现出与西方社会诸多不同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中国社会与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路径,才造就和催生了中国社会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只是说,这种传统,运行在距离法治传统很遥远的轨道上,尽管是以一种正向态的姿势。因此,本文拟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通过对中西方不同社会政制和文化土壤的对比,以期对中国没有形成法治传统的历史缘由作一可能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陶晓雯 《丝绸之路》2012,(24):75-76
本文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对立与统一以及矛盾的存在对各自发展的意义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5.
清前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真正接触并发生通使关系的重要时期,也是相互了解不断深入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内的中西宫廷交往活动中,围绕着礼品问题,中国和西方国家都将对对方的认知和理解融合在有关宫廷礼品的选择、定位之中,从而使这些看似简单的礼品问题与双方深层次的制度积淀、国家观念、皇权和王权意识发生了密切关联。本文希望通过考量中西双方对礼品的选择、价值取向的定位、对馈送礼品的愿景以及礼品的认同度,能够诠释中西宫廷交往中截然不同的原则理念及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陈丹 《攀登》2005,24(4):108-110
中西方经济法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其传统文化基础差异显著。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强调对立,中国提倡和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西方主张竞争,中国倾向谦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西方以个人为本位,中国以集体为本位。  相似文献   

7.
丁希勤 《丝绸之路》2009,(22):99-100
西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思想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呈现国际化趋势,如何正确对待国外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设计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设计师在设计中忽视或照搬传统文化元素都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探讨、挖掘传统文化,不断地更新和创造本土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使之成为国际性设计语言,为国际艺术设计的丰富性提供中国本土的智慧和想象力,从而使我们的设计在国际上拥有独特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刘文 《神州》2013,(36):18-18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乐器钢琴的交流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既具有现代特点,又充分反应中国传统文化性的作品。反应出特有的审美观和音乐特色,成为中西方艺术和谐交流的典型代。  相似文献   

9.
唐建军 《民俗研究》2009,(2):187-199
风筝艺术在中西方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轨迹。风筝在中国被看作是一种具有丰富精神内涵与艺术境界的民艺品物,它的普及伴随的是风筝与民间艺术、民间信仰的融合,而在西方则被视作是一种对大自然奥秘进行探索的物质力量,其普及是风筝与西方科学相结合的结果。这种社会功用上的不同使中西方风筝在艺术特色上也迥然有别。中西方不同的地域环境导致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及社会制度的不同,是中西方风筝发展轨迹和艺术特色产生差异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生态博物馆概念在中国是一个舶来品,而作为一种运动起源于西方后工业化反思对传统博物馆的改革,中国移植的主要是传统村落的生态博物馆模式的运用。但是,村落是一个主体生产单位,在现代化背景下,特定保护对象却往往被文化产业化开发,变成了特定文化产品的生产。这个过程中,村落从过去的生产自足过渡到非自足,形成了新的生产特征。但是,西方的生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一般采取实证主义路线,以原貌的原地性文化客体(实体)视角谋求所谓的保护和保存,与村落的主体性质和再生产性相悖,因而在实践上存在限度。中国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应深入分析生态博物馆理论的特征和不足,从村落作为生产单位及其主体利益出发,建立适合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生产性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1.
罗马神话里的农业女神克瑞斯和酒神巴克斯,在清代外销的广东画珐琅中曾作为表现"丰收"主题的图像使用。而清宫工匠在制作此类西洋图像时另辟蹊径,去掉了象征农业女神和酒神的麦穗、葡萄等物品,而以花卉代之。这是对西方文化的排斥,抑或是融入了宫廷审美的创新?作者的独特解读,为我们了解18世纪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音乐中 ,宫廷音乐是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相对的音乐部类 ,始于西周制礼作乐 ,其后各代相承不替。作为一种宫廷制度 ,宫廷音乐与“礼”相互配合使用 ,是礼制的艺术体现。就其使用性质来分 ,它主要有雅、燕二乐。雅乐 ,泛指宫廷祭祀和朝会活动中的礼仪音乐 ,主要用于郊社 (祭祀天地 )、宗庙 (祭祀祖先 )、宫廷礼仪 (朝会大典 )、乡射 (统治者宴享士庶代表人物 )以及各种军事大典。燕乐 ,也称“宴乐”、“乐” ,周代的“燕乐”专用于宴享宾客 ,后世兼表各种宴饮、游乐音乐① 。宫廷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马宇  吕萍 《满族研究》2022,(4):105-109
在西方国家传入中国的各种“奇货”中,钟表传播最广,受欢迎程度最高,尤其乾隆帝及其朝臣分外青睐,并以进贡和贸易两种形式入华,前者满足宫廷的需求,后者满足平民百姓的需要。因西洋钟表造型奇巧精美、技艺精湛,一经传入即对中国传统钟表制造工艺带来冲击,由此涌现出大量中西合璧式钟表,其核心技术多来自西方,但外形设计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堪称中西方交流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先秦时期的洞室墓进行谱系探索,认为中国先秦洞室墓主要有北方、西方、秦三大传统。北方传统的洞室墓可能由竖穴墓发展而来,传到甘青地区后,受当地窑洞式建筑思路的启发,表现出许多与窑洞式建筑相同的特点。西方传统出现稍晚,更多与仰身直肢传统和畜牧-游牧经济相联系,其起源也与竖穴墓有关。与屈肢葬传统联系在一起的秦传统出现最晚,但却最为规范讲究。  相似文献   

15.
王俊兰 《神州》2020,(4):134-134
中华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牢固根基,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的精神支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责任与义务。但是由于西方文化的长期强有力的冲击导致中华传统文化几乎被埋没。因此,提升中华民族国民意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成为当务之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加强小学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教学,从小学生开始就为其渗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在主要通过公元2世纪作家雅典尼乌斯保留下来的主体史料中,波斯帝国宫廷宴饮往往被丑化为奢侈无度、淫荡粗俗、阴森可怖的饕餮之徒狂欢场面。近年来的亚述学、考古学相关前沿成果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幅场景的非历史性。笔者认为,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之前的古希腊知识精英历史记忆中,波斯宫廷宴饮场景的原型是一种以希腊哲学家会饮为模板进行的正面理想化建构。在兴起于亚历山大东征前夕的东方主义世界观影响之下,后世希腊史家对波斯宫廷会饮的形象不断进行着丑化与道德批判,最终将之转化为塑造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世界观的历史记忆元素。  相似文献   

17.
玻璃画自欧洲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形成了广州和北京宫廷两个绘制中心。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文献档案的分析,指出玻璃画进入中国后首先在广州发展起来,后进入清代宫廷,宫廷画家在广州玻璃画师的指导下掌握了玻璃画绘制技艺。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广州和宫廷的玻璃画后来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且渐行渐远,以外销为主的广州玻璃画迎合着西方市场的需求,而宫廷玻璃画则为了适应皇家品位,逐渐与宫廷绘画风格相融合。  相似文献   

18.
“阿嘎”土这一材料在西藏传统建筑中运用较为广泛,象楼顶防水、墙顶防水、屋内地面等建筑工程技术处理中,水泥材料还不曾问世的时候,“阿嘎”土是最佳选择,人们把“阿嘎”土视为上乘材料加以运用,尤其是寺院建筑、宫廷建筑、政府办公大楼、达官贵人的府邸,富豪人家的私宅等,这些建筑中“阿嘎”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9.
"全盘西化"论,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演进过程中的一种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全盘肯定西方价值取向为特征的文化思潮,它反映了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模式的推崇与选择。其主要代表人物为胡适、陈序经,二者主张"全盘西化"论的主要目的是为打击封建复古倒退文化思潮,这在当时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因其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全盘西化"论最终演变为一种激进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20.
于心瑶 《东方收藏》2023,(12):15-17
印花是指使用刻有花纹的模子在未干的瓷坯上印出纹饰,为瓷器烧制中重要的装饰技法。在定窑和井陉窑中均出土有印花模子,且保存完好、纹饰精美,从中能够窥见宋金时期印花工艺的高度发展。文章介绍几件河北博物院收藏的印花盘模与碗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