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存在不多的文明古国大国。我国的文化和历史都有着深厚的积淀。不管是人文方面还是哲学方面古中国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随着时间长河的推移,这些成果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被保存了下来。毫无疑问,这些历史的积淀最多的还是变成了馆藏文物,而博物馆也就成了一个对各方面的保存环境都有很高要求的场所。本研究就文物在博物馆中的保存环境出发,探讨现今我国博物馆的环境现状,为我国馆藏文物的保存环境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物观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并发展变化的对文物的思想认识。文物承载的历电记录和文化内涵使人们很早就意识到文物彰显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原始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玉器、反映宗法等级的青铜器、精美绝伦的瓷器、卷帙浩瀚的经史典籍、历代名家的书法绘画等丰富多样的文物皆蕴含着千年历吏积淀而未显题化的中国传统文物观,需要我们去理解和诠释。本文尝试对中国传统文物观的发端、形成进行探寻,就思想、文化、艺术、财富等方面在中国传统文物观中的反映略作剖析。  相似文献   

3.
20世纪西方列强疯狂掠夺我国文物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一部极为惨痛的历史。甲骨文、敦煌藏经洞、吐鲁番千年文书、晚清珍贵档案……横遭贪婪的掠夺和野蛮的破坏,实在令全体炎黄子孙痛心疾首与无比愤慨。  相似文献   

4.
文物信息是文物运动的状态及其改变方式。文物信息以文物为原初载体,是文物价值的主要来源和文物状态的反映。本文以文物保护学的视角,结合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文物信息的定义、文物信息的变化与度量、文物信息的分类、文物信息系统、文物信息的价值五个方面对文物信息进行探索,以期对文物信息的获取和认知以及文物保护学的学科建设等方面有所意义,更好地指导文物保护的研究和工作。  相似文献   

5.
商阳子 《东南文化》2023,(1):182-189
博物馆举办文物出境展览是实现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方式之一。经过多年探寻,我国通过文物出境展览持续地提升中国文物和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我国文物出境展览经历了从“初探期”到“探索期”再到“磨合期”三个阶段。当下,文物出境展览不能仅局限于文物展出的效果与形式,应逐步掌握展览的主动权与话语权。尤其在文物阐释方面,应鼓励和支持更多熟悉中国文化的策展人参与,提高“中国声音”在展览中的声量,帮助观众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削弱多元文化带来的偏见,把讲好中国故事和办好文物出境展览更好地结合起来。因此,21世纪的文物出境展览应该从“让世界认识中国文物”迈入“让中国文物融入全球文化”。  相似文献   

6.
关山 《中华遗产》2011,(4):82-89
曾经有国外的文物专家访问中国时,听说中国政府正进行抢救流失海外文物的工作,表示难以理解,“文物放在西方的博物馆里,能得到更好的保护,能传播中国的文化,这不是更好吗?”  相似文献   

7.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者,文物能否得到很好的管理与保护,与文物管理体制有着重大关系。在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文物管理体制也应随时代而有所改革和创新。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文物管理现状,探寻文物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提出文物管理体制改革应从法制体系,监督制度和与旅游资源、城市建设方面入手,努力改善文物管理现状,使文物在得到保护的同时,发挥它的文化价值和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印记的重要载体,在文旅融合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聊城市东昌府区博物馆采用文物借展方式而成功举办的展览为例,从构建文物数字库平台、推动博物馆帮扶带机制等方面,探索打破区域、级别、属性限制,实现文物资源共享,带动、带活闲置文物资源,促进各级博物馆均衡发展,推动县级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中国文物损失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雄 《民国档案》2003,(2):84-90
(一 )掠夺中国文物是日本政府的既定政策。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出了古代人类最高的文明成果 ,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文物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珍贵的历史遗存物 ,它从不同的侧面和领域反映历史上人们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实物资料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文物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给历史以质感 ,从而成为历史形象的载体 ,就此点而言 ,它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故而 ,它是不能再生的物品。同时 ,由于文物的属性 ,它不仅…  相似文献   

10.
纸质文物是人类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纸张保护技术对于完整地表现纸质文物的内容和思想。延长其使用寿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方现代修复原则更加注重从理性的角度去看待文物本身,避免更多地人为因素对文物的干扰,强调修复过程的客观性、原真性、可逆性。笔者试以清代《书联》的修复为实例,探讨西方修复原则在中国纸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及其对中国传统纸张保护方法、手段、理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朱嫦巧 《四川文物》2007,(3):81-85,92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文物研究的传统,但进入近现代以后,我国文物研究从以“文”为主的东方模式转向重“物”的西方模式。这种转变发生在人对于物质世界的认知上,其次表现在物质世界的解释论述中。这些认知和论述体现了一种时空化、符号化和政策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文物与法律     
文物,用国际公约的法律术语来表达,叫做“文化财产”。文物与法律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作为文物大国的中国,不仅从事文物和法律工作的专业人士知道这一点,而且许多在文物保护法上打擦边球或者公然违反法律从事文物犯罪或违法行为的另一类“专业人士”也知道这一点。对于此二类人士以外的其他所有非专业人士来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或许也会出现了解文物与法律之间关系的必要性,至少可以说,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与文物、法律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了。本文不打算对文物与法律的关系作全面介绍,而只是择取两个问题进行分析:第一个问题是文物保护与国际法之间的关系,另一个问题是文物保护与私人收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特色文物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该体系是在不断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历经只见文物法规、而无文物法律的初创阶段;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各等级法律规范齐备的发展阶段;各类法律规范迅速出台、调整范围广、立法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形成阶段.该体系是在中国文物保护实践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将与时俱进,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4.
文物的分析与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萍 《东南文化》2000,(3):123-126
对文物的材质和构造进行分析与检测,不仅对考古研究意义重大,而且也能为文物的保存、保护、鉴定等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主要介绍了日本在文物保护与检测方面常用的一些技术方法。这些技术在文物领域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更好地进行文物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宝奎 《黑龙江史志》2013,(15):154-154
随着中国古代艺术品不断地被人们发现,文物考古文化与文物鉴定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文物鉴定市场在这两者的促进下也在逐渐的兴起。,就使文物考古和文物鉴定界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将在简述文物考古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后,分析一下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纸张和铜铁的可比性可能不强,然而,用这两类材料制成的文物,在16世纪到来之际,所揭示的现象和发出的声响都传递了同样的信息:1500年来在创新、技术和知识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将要被西方世界所超越。  相似文献   

17.
张虎勤 《文博》2003,(3):77-79
德国曼汉姆市华裔文物修复专家华海燕,于1981年创办了“海燕艺术品保护研究所”,英文全名为“The Hai Yen Institute forConservation of Works of Art”(HICA)。创业二十多年来,修复了欧洲、亚洲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她把中国传统的文物修复方法与西方的现代文物修复技术结合,形成了具有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各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大,更多的古代墓葬和遗迹被发现,伴随而来的不仅是文物考古的力度加大,而且出土文物也越来越多,在这些出土的文物当中常有破损严重的文物,之中不乏有青铜器的精品及一级品。而以往发掘出土的精美青铜器也只有少数保存较为完整,多数都需要修复。摆在文物修复工作着眼前的问题是,怎样更好的将这些古代文化瑰宝修复好并还原它原有的面貌。在这方面。修复人员必须了解并学会简单的素描与雕塑的技法,(这也是文物修复基本功的其中一项)这在修复文物方面是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9.
张琳琳 《文物天地》2020,(5):118-121
文物修复是个老行当,文物修复师是文物的美容师和医师。近代文物修复业起源于清末,兴盛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玩修复师成为博物馆和文物商店工作人员,在文物保护事业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文物修复传承是父传子、师带徒的师承制,这一制度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学徒跟师傅学习时间长,掌握的技能较全面。而社会风尚变迁使师承制受到极大冲击。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1991年成立后的一项调查显示:文博系统中,不足1%的文物修复人员,承担着数千万件的文物养护任务;文物修复人员中,初、高中学历占六成,研究生学历占0.7%,高级职称者占总数的3%;工作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  相似文献   

20.
徐玲 《东南文化》2016,(1):15-19
近年学术界有关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研究的成果,主要有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革研究、近代文物价值认知变化研究和近代"文物"概念异同比较研究等。只是这类研究多限定于单一学科,多停留在对概念本身含义的阐释上,未能关注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应以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为整体考察对象,重新研究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重点关注中国"文物"概念的学术考证、欧美近代古物观念的形成及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的时代语境研究、近代中国典型文物观念的比较研究等方面,重新呈现文物作为物质的文物和作为文化符号的文物在观念上的多重面相,以使近代中国文物变迁史的研究更加丰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