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浩辉 《东南文化》2011,(2):121-123
山水画大家黄公望是元四家之冠,其所作《富春山居图》为元代文人山水画转型期的经典作品,其意境清新简远、平淡天真,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对中国山水绘画艺术的一种创新,它构成了黄公望山水绘画艺术复杂多元的文化内涵。黄公望的绘画理论传世文献《写山水诀》,是对山水绘画技法深入研究的理论结晶。  相似文献   

2.
赵启斌 《收藏家》2005,(6):59-61
中国画不仅仅有对客观世界的模写、技法层面的深层领会,而且还有主观情感的抒发,将作者的价值理想和情感最大程度的外化、将作者内心情感世界和大自然的精髓浑融为一体,已经成为中国画的精髓所在,无论山水画还是人物画,莫不如此。姚匡《山中夜雨图》、黄慎《八仙图》即是借助诗意或者神话题材,来表现自我胸襟的清代优秀绘画作品。今结合姚匡、黄慎生平,对此两件作品,略作阐释。  相似文献   

3.
《文史春秋》2014,(5):F0004-F0004
张守堂,字舒,号秀岭山人,1955年出生。中国国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职业画家。先后进入中国书画函大、清华美院山水画高级研修班学习深造,从事中国画创作30多年来,先后师承张大千、李可染、钱松晶、施云翔等大师的绘画技法,逐渐形成自己的表现手法。作品先后发表于《中国书画报》《企业家周刊》《艺术收藏》等报刊、杂志。2011年前夕,应邀为河南电视台绘制巨幅中国画《吉祥如意》并在黄金时段播出,已成功举办两次个人画展。2012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张守堂书画集》、《张守堂书画选》。张守堂山水画,画风飘逸洒脱、大气磅礴、清新自然,常以巨幅山水画悬挂于厅、堂、楼、阁等大型场所。  相似文献   

4.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的中国山水画领域,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张大千等艺术大师融会传统技法和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出山水画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基石。甘肃山水画家在继承中逐步创造出具有甘肃地域特色的山水画风格,成为当代中国山水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画坛所瞩目。  相似文献   

5.
刘洋  李婧 《神州》2013,(24):207-207,209
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的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其艺术构成的基石。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它对中国艺术特别是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山水画的绘画精神和艺术风格的影响上,从而使中国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和审美样式系统。  相似文献   

6.
于曦湲 《收藏家》2022,(7):25-30
中国山水画自诞生以来,如何排布山水景物在画面中的空间就成为历代画家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问题。宗炳、张彦远等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虽然都基于各自的绘画实践而产生了一定的认识,但均未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直到中国山水画发展巅峰的北宋时期,郭熙才在前代画家探索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三远”法的山水空间构图理论,并将这一理论用于绘画实践,创作出了山水巨制《早春图》,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何萍 《贵州文史丛刊》2011,(3):132+131-F0002,F0003
中国历史现、当代的冲荡阻折,使中国传统绘画受到潮汐般的不断冲击,其中,作为世界绘画门类中非常独特的山水画,冲刷最为严重。从五四时期“绘画革命”的融汇中西,到文革时期“革命绘画”的主题先行,使文人特殊精神状态外化的传统山水,在观念和技法上与传统断裂,题材也逼仄到了极小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郭少丹 《沧桑》2008,(6):235-236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山水画创作发轫的时代。宗炳的《画山水序》不仅是一篇重要的关于山水画的美学论文,而且它在对老庄哲学继承的基础上将艺术创作与儒释道思想融会贯通,并将魏晋以来人的自觉生命意识融于山水画的审美之中,传达了深厚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9.
樊志斌 《收藏家》2023,(12):67-82
本文基于文献考察,对“《红楼梦》文人绘画”的定义、特点、现存情况进行梳理。《红楼梦》在清代文人中传播广泛,现存相关题材的文人绘画数量较大,其创意、审美、技法等与一般版刻图录、年画、广告画多有区别,体现了《红楼梦》创作者的个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作品评析孙晓波钢笔画作品给人印象深刻,源于其绘画视觉语言的把握和表达。《苗家姑娘》白描与写实技法的运用,使得人物形象与服饰构成了符号意义上审美视觉,人物形象显得更为简洁和生动。《宁静的山村》则是一幅黑白线条对比强烈的作品。画面中山峦、炊烟、田园和农舍相互衬映,在视觉上感受到了世外桃源般的景致,呈现出钢笔画独特的视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以传统的笔墨程式来表达山水意象,显然已经不是当下有胆魄、有思想的画家应有的艺术态度和文化担当了,因为中国画在现代文化境遇下一定要寻求自身的突破,无论是观念上还是技法的表现上,特别是面对我国不同境域山水(非传统意义上江南或北方)审美对象时,如何突破原有笔墨语言局限和惯常模式的束缚?如何在新的艺术情境下进行合理的“语言”转换时,有革新的画家更会直面历史与现实,在探索中披荆斩棘、奋然前行。而刘知白先生就是这么一位重要的画家,他晚年的破墨山水画在现当代山水画语言的开拓和图式革新等方面功不可没。而在他晚年的泼墨山水中,除了晴空下正常的山水之外,极具黔地山水特点的雨景、云景、雾景、月景等意象也尤为值得关注,本文正是结合这些意象,进一步探讨刘知白先生泼墨绘画的意象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
宋晓峰 《人文地理》2012,27(6):158-160
本文从美术地理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中国山水画的地域差别,指出地理环境对山水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方面:即对山水画作品面貌的影响,对山水画家创作灵感的影响,对作品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影响,对山水画派和地域人才形成的影响。因而,地理环境是艺术家创作的对象和源泉,也是决定美术风格的关键因素,对山水画派和地域人才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山水画的发展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没有传统文化的引导,不可能产生独具特色的山水画艺术。研究山水画创作过程中追求空灵、意境等表现动机,研究画面构成中的虚与实等的真正内涵,无不从传统文化谈起,尤其是山水画的创作进入我国经济文化空前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之后,梳理山水画发展的理论体系,将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畲族是中国现存的较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其中各支族自行绘制的祖图是最富特色的民族文化遗存之一。本文以丽水联城镇胡椒坑村现存的绘制于清光绪四年(1878)的祖图为例,介绍完整的一套畲族祖图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在祭祀仪式上的使用情况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明人仿李龙眠绢本人物卷》是国内一家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由于原件破损较重,画心残裂绢质酥脆并且遭到虫蛀,该画因卷舒失宜,保存不善,致使画面全面受损。修复难点包括清洗、揭褙、拼对与复原、全色等各个方面。通过逐一揭出原破洞重新补配,对折条断裂遂一加固,精细全色,原磨损模糊失神的画意已清晰可见,也充分体现了现代科学原理和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空白致美--中国画空白的哲学渊源及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庄哲学直接彤响了中国画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并由此形成虚实相生、空以致美等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绘画史上,团扇扇面形制和花鸟绘画题材同时在宋代兴盛开来,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发展的作用,又共同促进了南宋“边角之景”绘画图式的形成。而且北宋画家便具备了“以小观大”艺术思想和表现能力,”边角之景”的出现可谓水到渠成。“边角之景”又带来了“大斧劈皴”,形成完整的南宋山水画风貌。这种绘画风格并不是特殊的时代产物,更不是“残山剩水”的政治写照。  相似文献   

18.
戴桂芳 《东南文化》2000,(3):120-122
傅抱石人物画始终保持了一种高古、典雅、飘逸的格调。作品突出表现了精神内涵的深度意识和传统笔墨语言的提炼发挥。  相似文献   

19.
李锐文 《神州》2011,(3X):17-18,22
六朝刘宋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一篇创作感悟山水画的心得,也是一篇认识自然,阐述艺术创作的方法论。其影响至今,在山水画创作形态中,仍不乏启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