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汉考古》2001,(3):4-5
柯德曼(Desmond Clark)加州大学(伯克利)人类学系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姬黛娜(Diane Gifford-Gonzalez)加州大学(圣克鲁兹)人类学系教授 艾丹(Dennis A.Etler)人类学博士 杜尼克(Nicholas Toth)印地安那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秦凯茜(Kathy D.Shick)印地安那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IN MEMORIAM Prof Jia Lanpo,1908-2001 It is with great sadness that we acknowledge the loss of Prof. Jia Lanpo, China’s most distinguished pre-historian and doyen of Chinese archaeology.Prof. …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陪同早年曾在北京周口店猿人产地工作过的美籍华人卞美年先生于1986年10月5日从四川重庆来到武汉,次日便应邀到湖北省博物馆参观指导工作,并和有关领导与专业人员座谈考古学与古人类学中的一些情况与问题,正在湖北实习的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学生十三人和一位教师也参加了这次座谈(贾老来此之前已受聘为该系兼职教授)。贾老今年已78岁高龄,身体还很健康,精神也很好。  相似文献   

3.
2001年7月8日,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中国杰出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北京人”的发现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贾兰坡先生与世长辞。7月17日上午,贾兰坡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河北省政府、玉田县政府及河北省物局均派员参加了仪式,并敬献了花圈,表达了家乡人民对贾先生深深的敬爱之情。  相似文献   

4.
《江汉考古》2001,(3):1-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杰出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和第四纪地质学家、深受国内外学术界推崇和爱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贾兰坡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7月8日上午11时44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3岁。 贾兰坡先生,河北省玉田县人,1908年11月25日出生。1920年到北京求学,就读于汇文小学。1929年毕业于汇文中学。1931年春就职于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被委派到周口店协助裴文中先生从事遗址的发掘管理工作。1935年他接替…  相似文献   

5.
乔健先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人类学系主任,美国康乃尔大学哲学博士,美籍华裔学者.祖籍山西省介休县,生于1935年2月6日,早年就读于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1961年获硕士学位.后赴美任教,同时继续深造,1966年至1976年在美国印地安那大学人类学系分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70年代受聘至港创办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主持系政十余年.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书评和杂著数十篇,专书多种.曾任首届“国际瑶族研究协会”主席.近年先后被聘请为中央民族学院、厦门大学和山西大学等院校的客座或荣誉教授.  相似文献   

6.
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经著名的考古学家克拉克D·J·Clak)教授和著名百人类学家郝威尔(F·C·Howell)教授推荐,美国科学院评审,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兰坡教授于1...  相似文献   

7.
应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邀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威廉·欧文和副教授加里·克拉福特二人,作为我省考古学术交流组访问加拿大的回访,于1986年8月4日至18日来我国访问。欧文教授从北京入境,参观了周口店中国猿人展览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室、中国历史博物馆,并专程拜会了贾兰坡先生,与贾老进行了两小时亲切交谈。克拉福特副教授从上海入境,路过西安和北京,参观了上海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秦俑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乾陵博物馆、茂陵博物馆、成阳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欧文和克拉福特两位外宾在我省考古工作者陪同下于八月十日抵达哈尔滨市,在我省访问一周。他们先后参观了省文物商店、省博物馆、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巴尔-约瑟夫是以色列犹太人。毕业于特拉维夫著名的希伯莱大学.1963年获考古与地理学学士:1965年获史前考古学硕士;1970年获史前考古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巴勒斯坦的旧石器时代文化”)。1967—1970年在该校考古系任助教;1970年升任讲师;1973年升任副教授;1979年任教授。鉴于他的学术声望,1988年被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一皮博迪博物馆聘为George G.and Janet G.B.MacCurdy史前考古学教授。  相似文献   

9.
欧弗·巴尔-约瑟夫(Ofer Bar-Yosef)是国际知名的考古学家。2001年至今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03年以来当选为格鲁吉亚共和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5年以来当选为大不列颠科学院通讯院士。现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巴尔-约瑟夫是以色列犹太人,毕业于特拉维夫著名的希伯莱大学,1963年获考古与地理学学士;1965年获史前考古学硕士;1970年获史前考古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巴勒斯坦的旧石器时代文化)。1967~1970年在该校考古系任助教;1970年升任讲师;1973年升任副教授;1979年任教授。鉴于他的学术声望,1988年被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皮博迪博物馆聘为George G.and Janet G.B.MacCurdy史前考古学教授。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在美国达拉斯南卫理公会教会大学人类学系、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人类学系、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以色列维兹曼科学院同位素系、化学系、环境研究与能量研究系任访问学者。同时担任以色列、美国、法国等国一些专业学会的会员、顾问、主席,并先后担任《古代东方》、《以色列探险》、《人类学》、《世界史前学》、《人类进化》...  相似文献   

10.
贾兰坡,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 之一,因1936年11月在北京周口店连续发现三 个北京猿人头盖骨而闻名世界。1980年当选为中 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 籍院士;1996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1 年,93岁的贾兰坡在京逝世。 遵其遗愿,贾兰坡先生的骨灰安葬在龙骨山 西侧山花烂漫、芳草萋萋的半山腰间。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西藏通” 梅·戈尔斯坦.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和藏学家。1938年2月8日生于美国纽约市。1959年获密西根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1960年以《僧兵研究》获密西根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68年以《西藏政治制度的人类学研究》获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随后他长期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 1968-1971年任该校人类学助理教授: 1971-1977年任人类学副教授。1975年至今,先后担任该校的学术职务有:人类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西藏研究中心”主任.医学院国际健康…  相似文献   

12.
正一直想去南美,去看看另外一半美洲"新大陆",见识拉丁美洲的文化混杂,感受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及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无奈时空那么遥远,举目无友,还隔着南北半球和整个太平洋……终于,经意大利同行牵线,久伏于心的念想得以成真。一2017年8月,巴西的帕苏丰杜IMED大学举办国际学术会。经佩鲁贾大学人类学系的丹尼尔教授  相似文献   

13.
刘进宝谨案:2011年12月10日是日本著名唐史学家、敦煌学家池田温先生的八十寿辰。为此,池田先生的部分同事、学生,即土肥义和(国学院大学名誉教授)、窿添庆文(立正大学教授)、小口彦太(早稻田大学教授)、金子修一(国学院大学教授)、任大熙(韩国庆北大学教育科教授)、坂上康俊(九州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大津透(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授)于2011年4月27日在东方学会会议室就“池田温先生的学问与人生”进行了学术座谈。窿添庆文教授主持了座谈会,池田先生本人也参加了座谈。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夏,周南教授前往辽宁省喀左县进行田野考古调查 ,途经北京作短暂停留 ,遂带领研究生李冬冬和丁山(James Williams)前往北京大学拜会李水城教授。交谈之间,李水城希望周南教授能拨冗谈谈自己的治学经历、学术成长道路以及对于考古学、特别是中国考古学的某些看法。周南教授对此欣然表示接受。此后,我们委托匹茨堡大学人类学系的博士研究生李冬冬、丁山二人对周南教授进行了采访。其中,丁山负责英文部分,李冬冬负责中文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商志谭先生提供日本所藏明万历本《广东通志》孤本,记载郑和曾于永乐五年自广东启程去占城下西洋,此史料系新发现,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6.
台湾纪行     
1997年10月415日,台湾中等教育学术交流团一行19人访问了大陆重点中学及大学。按照对等原则,高雄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连坤德教授邀请大陆回访团一行22人于1999年3月1524日访问台湾。北京大学物理系陈秉乾教授任团长,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高锦章教授任副团长。访问团自台湾省最南端鹅銮鼻开始沿途北上一直走到台北市,参观了两所大学、五所高中和一所国民中学,游览了山水风光,了解了民间习俗。  相似文献   

17.
伊安·霍德(1anHodder),英国著名考古学家。1968~1971年在伦敦大学考古研究所学习史前考古学.获一等荣誉学士学位。1971~1975年进入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1974~1977年任利兹大学讲师。1977—1999年任职于剑桥大学考古系,历任助理讲师、讲师(1981年)、史前学研究副教授(1990年)、考古学教授(1996~1999年)。1999年至今,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考古学中心联合主任与主任(至2009年);2002年起任该校人文科学学院唐勒维家族(Dun—levieFamiIv)教授。  相似文献   

18.
1983年9月,我去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国际中国古文字研讨会,会后承中文大学邀请,留学校两周,在中文大学研究院和中国文化研究所,分别作报告两次,并参观了在香港几个单位所藏的甲骨文。香港收藏的甲骨文字,共有四批。第一批为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图书馆所藏,原系东莞邓尔雅氏旧物,1969年由其家属捐赠于图书馆。甲骨全部共计56片,李棪教授曾选出  相似文献   

19.
华翰维(Henry Tutwiler Wright III)为美国著名考古学家,现任美国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早在1962年,华翰维已成为美国考古学会会员。1964年,他本科毕业于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随后在芝加哥大学获人类学硕士学位(1965年)和博士学位(1967年)。毕业后,华翰维先后任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1967年-1971年)、副教授(1971年-1976年)、教授(1976年-),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Albert C.Spaulding学院教授(2001年-2007年)、Albert C.Spaulding学院杰出教授(2007年-),圣达菲研究所教授(2002年-),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馆员(1967年-)、博物馆馆长(1988年-1991年)。华翰维教授现兼任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考古艺术博物馆研究员(1975年-今)、西非不列颠研究所会员(1980年-今)、美国麦克阿瑟协会会员(1993年-1998年)、圣达菲研究所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5年-今)、圣达菲研究所成员(1998年-今)、英国东非学会会员、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讲师(2009年)、山东大学立青考古访问教授(2011年-今)等。华翰维教授所获荣誉和奖励有:麦克阿瑟天才奖(1993年-1998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美国考古学会(A.I.A.)杰出成就金奖(2009年);美国考古学会终身成就奖(2013年)。华翰维教授有丰富的田野考古经验。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先后在美国密西根、阿帕拉契亚、切萨皮克、安纳波利斯、俄亥俄河谷,法国多尔多涅,伊拉克乌尔,伊朗德鲁让平原、扎格罗斯山、苏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墨西哥奥哈卡,马达加斯加,肯尼亚,埃及,叙利亚,中国河南、云南,山东,蒙古国阿尔泰等国家主持或参与考古调查发掘。1975年以来,长期致力于非洲马达加斯加的考古和研究。华翰维教授对当代考古学的理论建树有重要贡献。他是社会复杂化研究的奠基者,率先提出社会复杂化、三级聚落、四级聚落等关键概念和理论模式。在酋邦理论的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华翰维教授研究成果丰硕,其代表作有:《马达加斯加中部早期国家形成:塔那那利佛西部考古调查》(Early State Formation in Central Madagascar:An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Western Avaradrano);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2007;《美索不达米亚早期城镇的农业生产管理》(The Administration of Rural Production in an Early Mesopotamian Town),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论文,38:162p.1969;《国家起源新探》(Recent Reserach on the Origin of the State),《人类学年度综述》(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6:379-397,1977;《科摩罗群岛的早期航海者》(Early Seafarers of the Comoro Islands),《阿扎尼亚》(Azania),19:13-59,1984;《叙利亚东部前陶新石器遗址》(Prepottery Neolithic sites in Eastern Syria),《上古东方》(Paleorient),31/2:167-172.,2006;《伊朗西南部的人口、交换和早期国家的形成》(Population,Exchange and Early State 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Iran),(with G.A.Johnson),《美国人类学家》(American Anthropologist),77:267-289,1975;《肯尼亚巴林戈地区罗博伊平原初步调查》(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Loboi Plain,Baringo District,Kenya),(with W.Farrand,R.Redding and M.H.Wolpoff),《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科技报告No.4》,安纳堡,1976;《盖内遗址:大湖地区古印地安器物群的变化》(The Gainey Site:Variability in a Great Lakes Paleo-Indian Assemblage),(with D.B.Simons and M.Shott),《东北美考古》(Archaeology of Eastern North America),12:266-279,1984;《德鲁让平原的早期聚落和灌溉:伊朗西南部村落和早期国家社会》(Early Settlement and Irrigation on the Deh Luran Plain:Village and Early State Societies in Southwestern Iran),(with J.Neely),《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科技报告No.26》,1994,等数百篇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20.
物质文化研究是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教学和研究的重要部分。印大的口头艺术研究已为中国同行所熟知,但学界对其民俗学领域内的物质文化研究引介不多。杰森·拜尔德·杰克逊在印大长期致力于物质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此次访谈中,他梳理了美国民俗学领域和印大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物质文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历史。物质文化研究具有很强的跨学科特征;同时,民俗学领域对于物质文化的研究又具有其自身的学科独特性。杰克逊教授对此作了细致深入的介绍。在访谈的最后,他还分享了他在美国物质文化及公共民俗教学与专业训练方面的经验与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