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修思延 《黑龙江史志》2013,(17):240-241
解决国际问题呼唤国际法治,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单纯的实质法治和形式法治都不足以支撑科学的国际法治。本文通过对气候问题全球化的分析提出了一条结合实质法治与形式法治但又不单纯是二者折中的理论进路。并设想了实现并支撑这条进路的最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李青 《区域治理》2022,(5):54-56,129
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仍要持续推进.新时期的国家治理与传统的国家治理相比,有些新的内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是建设法治国家,为此目的,我国要积极运用制度和法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全球化、大数据时代下,中国的法治建设还关系到中国的国际法治实践.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必须高度重视国际法...  相似文献   

3.
实行以法治国,须当确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不能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真正实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因中国封建积习太深,权比法大、以言代法的人治现象,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这样,对处于掌权地位的领导者而言,如何认识并处理个人言行与法律规范的关系,就是建设现代法治国家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培养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我国公民的法治观念对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前提。而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法治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笔者认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传统的法律文化进行扬弃,严格依法行政,及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树立公民对法律的正确态度等是培养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外域法律文化及其法治化道路演进的理论与实践启示我们,中国法治化道路的现实追求在于如何通过借鉴进而整合外域法治资源,在于如何通过整合进而全面超越先进法治国家。良法之治、宪法至上、权力制衡、行政法治、经济法治、程序优先、法律平等、人权保障等法治重要原则,既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外域法律文化的重要借鉴内容。中国在走向现代法治国家的历程中,对外域法律文化和法治模式的资源取向,必须进行创造性转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吸取其成功的经验,总结其失败的教训,整合是手段,是超越的基础,超越是目的,是真正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公民法治意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来君 《攀登》2010,29(2):119-122
社会主体法治意识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和核心。法治意识作为一国公民的理性品质,构成法治国家的精神底蕴,它既是法律规范化的思想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笔者从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的现状入手,提出了对公民进行法治意识培养和教育的措施与办法。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要求,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渐进的过程。为使这一社会工程顺利推进,必须对法治价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法治进程(法治的实现途径)进行规划。笔者认为,法治是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种生活方式,法治进程是全社会认同、遵从与信仰法律的一个社会过程,是法律等各项制度不断完善,有效运行于各社会生活领域,并最终取得地位的过程,是思想道德建设、法治意识形成的积量达到与之相适应,并对其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薛成有 《攀登》2006,25(4):126-127
分析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会发现其根源于中国法制传统中固有的法律意识、法律文化、法律思想的综合体在发挥非制度性的消极影响。这些影响与现代法治建设之间产生了人治传统与法治精神之间的冲突、法制的传统道德与法治建设中的法律冲突、革命传统与法治的保守精神相冲突、传统的恶法意识与法治建设的良法要求相冲突、统治工具论法观念与公平正义法观念之间的冲突等。理清这些冲突并寻求解决冲突的良策,是推进法治建设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宋卫琴 《沧桑》2009,(4):71-72
中共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和谐社会矛盾的协调需要以法治为基础,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和谐社会与法治具有同质性,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为了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要将“和谐社会”入宪,崇尚法治精神,完善法律体系,保护弱势群体,维护自然环境,赋予自然以“人格”权,以法治的手段来协调社会的各种矛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张立群 《攀登》2000,19(9):103-105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建设法治国家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制定普通法律的基础和依据,是实现法治国家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1.
张丽婷 《神州》2013,(21):207-207
本文从法治是一种社会治理状态,即“社会公众能够依法享有应该享有的权利,自愿履行依法应当履行的义务,违反法定义务后能够依法受到公正的审判”的法治状态的角度入手,归纳出法治社会的三个要件:信仰——法治社会的精神要件;良法——法治社会的物质基础;法律的可诉性一法治社会的行为要件。并系统的论述了信仰、良法、法律的可诉性对建设法治社会的必要性;同时详细的阐述了如何提高公众对法律信仰.怎样评价一步法律是否良善以及由谁评判.如何提高法律的可诉性等问题。最后,从法治社会的这三个构成要件出发,结合我国的法治现状,得出了几点对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在建设法治国家中处于核心地位 ,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是制定普通法律的基础和依据 ,是实现法治国家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法治新疆建设的行动指南、根本遵循和理论引领。法治新疆建设必须坚持以最广泛地凝聚人心为战略根本,从中国式现代化使命任务的战略上谋划新疆长治久安的法治。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法律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健全和落实行政法规体系与执法责任制,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反恐维稳法治体系,提高遏制和打击敌对势力干扰破坏新疆和谐稳定的法治能力,聚焦国家总体安全观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加强涉外高素质国际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厚培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法治基础。发挥“关键少数”在全面推进法治新疆建设重大决策部署中的关键作用,统筹全面推进依法治疆与依纪治疆,确保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基更为巩固。  相似文献   

14.
回顾新中国60年法治思想与法学教育发展,两者具有划分阶段一致性的特点,即共同经历了开创时期、中断时期、恢复时期和繁荣时期四个阶段。法学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之一,新中国对法学教育在法治建设中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明晰化、具体化的过程。同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考察,法学教育为法治思想培育了法律文化基础。转换角度分析,法治人格的塑造是法学教育的目标,新中国在明确法治人格含义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着塑造法治人格的法学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英国的法治传统对北美殖民地的影响是深远的,一直延续到美国建国,迄今为止在美国法治法律中尚有很多渊源可寻。概括地说,英国的法治传统对北美殖民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北美殖民地法律建设进程的影响,一是对北美独立战争的催化。  相似文献   

16.
乔军 《攀登》2005,24(12):39-41
本文从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入手,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建设法治政府。认为依法治农,确立农民利益保障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同时提出要完善民商法律体系和法律保障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论法律移植     
陈金威 《攀登》2002,21(2):88-91
实现法制现代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本着重从法制现代化的角度对法律移植的概念、必要性、可行性、适用原则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初步勾勒出法律移植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8.
杨阳 《神州》2013,(9):175-175
十八大顺利召开,胡锦涛同志的报告中多次强调在社会转型期,我们需要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并依靠法治建设,巩固和发展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各项胜利成果。与此同时,全球经融危机,以欧洲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因社会管理的手段不足,法治保障不足,使得其政府部门陷入危机之中。因此本文将讨论关于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相关法律问题,为其寻找一条法治保障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乔军 《攀登》2005,24(Z1):39-41
本文从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入手,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建设法治政府.认为依法治农确立农民利益保障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同时提出要完善民商法律体系和法律保障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20.
费凡 《攀登》2003,22(4):86-91
我国“入世”后,已进入到东西方道德交叉、世界法律与中国法律如何共存的实践中。笔认为,我国的德治与法治应用,必须坚持以本国的国情、利益和原则为前提,借鉴西方道德、法治适用之处,以提升我国德治的高品味、法治的科学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