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本国史「土地所有关系的改变」一段内提出「土地的自由买卖」和一部分农奴摆脱了领主的束缚转变为农民这种自由买卖是怎样开始的、农奴怎样摆脱领主变为农民的。(高润身提问)我国历史,从西周开始,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是领主的土地所有制,周天子把殷的奴隶制度推翻后,就把殷族奴隶主所有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他的子弟和功臣——诸侯,大夫,士等等。这些诸侯和大夫既是土地的所有者,也是人口的所有者,同时又是政治上的直接统治者,农奴是随同土地一齐封给领主者,他既受着领主的经济剥削,更受着领主的政治压迫,虽然比之奴隶是得到了一些解放,而却被牢固的束缚于土地之上,农奴对于领主有很紧固的隶属关系。剥削形式(?)取「井田」制度的力役地租,农忙时期须先到领主的公田里替他耕作,连自己支配劳动时间的自由都是没有的。我国土地买卖制度最早开始于春秋时代,公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西欧基督教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塞尔柱突厥人发动的军事征伐。阿尔伯特的《耶路撒冷史》对这场战争有着翔实可信的记述。十字军为应对塞尔柱弓骑兵以及迥异的战场环境,在武装、战术层面上做出了各种调整和改变。在技术和装备层面,十字军的马匹得到了改善,远程武器价值凸显,他们甚至逐渐采用了突厥人的武器装备。在战术层面,十字军强化了阵形、组织和纪律,重视骑步兵间的协同配合,甚至频繁使用伏击战术。尽管十字军的本质特征仍旧是西欧封建军事的,但他们从东方的对手身上确实获益良多,形成了不少鲜明的、与众不同的军事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文明"的概念诞生于18世纪,它表现了西欧的一种自我意识,即在技术水准、礼仪规范、科学知识和世界观方面超越世界其他地方。~((3))历史上,西欧就自身作为一个区域实体优于其他地方的意识,曾以不同的形式出现。1291年十字军国家耶路撒冷王国被埃及马穆鲁克王朝攻陷,第八次十字军东征失败;西欧一批东征理论家纷纷著书立说,号召发动新的十字军东征。他们共同塑造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西欧文明优越意识。具体来说,人类世界被分成三个等级:基督教世界居顶  相似文献   

4.
对于武训,在以前我的确是相当陌生,脑海里只有一个「行乞(?)学」的模糊影子。直到看见人民日报『应该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号召后,才开始尽可能的把有关于武训的材料看一些,当时我就很自然的联想起欧洲中古末期托钵(?)派创始人圣芳济St.Francis 来,这也可能是我的错觉,我认为把圣芳济的「其人其事」作扼要介绍,可能对武训认识有相当帮助和启示。欧洲在十(?)世纪时候,如日中天的天主教教会的统治淫威,由于内在和外来两种因素,开始走向由发展到没落的道路上,一方面是在封建社会母腹里孕育着的新(?)工商业者的胎儿,开始在发育滋长,作为封建社会帮凶的天主教会自身,腐化的生活和暴横的行为,贯彻了(?)教皇到一般教士们,使人民恨入骨髓(?)另一方面,自十字军东征以后,人民深受了新的刺激,更引起人民甚至于下级(?)士对教会制度和宗教理论的怀疑与厌恶,教会竟被称为「魔鬼的犹太(?)堂」。所谓「异端」的下级人民反抗运动,  相似文献   

5.
回教帝国的分裂问题,初中课本上曾谈到「因为宗教派系的分歧」等一类话,虽然这类材料我们下边还要再谈,伹在未谈这类材料之先,须先明确一问题,就是回教帝国的分裂,宗教只是一种外衣,实质还须从回教帝国封建化的过程上来看这个问题。由于阿拉伯贵族对农民剥削的惨重,引起了国内农民的起义,尤其是波斯北部的农民暴动,动摇了奥玛耶朝的统治,并且终于以农民暴动  相似文献   

6.
在十字军东征期间西方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关系问题上,西方学界长期赞美十字军、贬抑穆斯林。然而,近二十年来,在全球史与记忆史的影响下,这种"对立"评价得到修正。西方学界在重新审视拉丁语史料的同时,借助阿拉伯语史料以及视觉、语言等新材料,证明穆斯林能够自觉认知欧洲的社会与文化,解构了穆斯林负面的"他者"形象,揭示了西方基督徒与穆斯林在社会和文化领域的频繁互动,由此"交流"与"适应"取代"对立"成为新的研究主题。在此过程中,学者们创造了"粗陋的宽容"这一新术语,引进文化学理论以及"文化适应"和"经济实用主义"等概念,十字军东征的研究出现新动向。它是当前西方学界反思欧洲中心论和重构十字军东征历史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十字军东征是由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发起的基督徒对穆斯林国家的军事征伐,其目的是把圣城耶路撒冷从异教徒手中“解放”出来,并且趁机抢掠财富。从1095年到1291年,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封建历史的发展中,作为历史推动力量的是农民(或者农奴)反抗地主(或者领主)的阶级斗争,中国从西周到鸦片战争二千余年的封建历史就是农民和地主阶级斗争的历史。一提到中国的农民革命大家马上会想到英勇的陈胜、吴广第一次推翻秦帝国的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这是不是说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一下子就爆发为全国性的农民战争呢?不是的,他是中国农民长时期反剥削反压迫斗争进一步的发展。斯大林说:「剥削者和被剥削者间的阶级斗争,是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鲜明的给我们指示出,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是彻头彻尾贯串着封建社会的全部过程的。在秦汉以前的初期封建史上,农奴和领主阶级并不是没有矛盾斗争的,从古史所记载的材料来看,在春秋时代,农民反抗领主的斗争,已经在各国到处发生了,尽管这些暴动的规模是狭小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对于统治者对农奴剥削压迫的凶焰都给予以有力的打击。  相似文献   

9.
问题解答     
要求统一,这是春秋战国时代大多数人的愿望。除了封建领主以外,不仅劳动人民是如此,即地主阶级亦是如此。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墨子有「一同天下」的统一思想,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孟子也有「天下恶乎定?定于一」的统一思想。因为天下不统一,各国分裂割据,一定会发生无止境的残酷战争,使劳动力缺乏,生产凋敝,经济破坏,大家同归于尽。所以劳动人民和地主阶级要求统一是毫无疑问的。地主和领主不同,领主的土地所有形式,是以裂土分封形式对土地进行占有的。而地主的土地  相似文献   

10.
“族内阶级群婚”和“族外阶级群婚”是原始共产制社会时代前氏族社会中的两个持续发展的婚姻形态。「阶级群婚」的「阶级」一词并不是社会科学的一般含义,而是(?)表年龄性别大小等级的意思。当然在原始共产制社会时代社会上是没有阶级的(?)但是在原始共产社会的前一阶段,人类远过着原始群团生活的时候,氏族也是存  相似文献   

11.
张骞这个人,在从西汉以来二千年当中,一直是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极为推崇称赞的。就是到现在来说,我觉得我们祖国历史上出现过那样功业显赫杰出而卓越的人物,还是值得我们骄傲自夸「引以为荣」的事。可是我们和封建统治阶级对他的推崇与称赞,是有所区别的;虽然所称赞推崇的同是一个人,同是一个人所作的事情,因为我们和封建统治阶级所据的立场与观点不同,对张骞的认识方法不同,因此也就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来。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张骞的事业完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为张骞的通西域,发现了遥远的西方有许多文明富庶的国家,给当时统治者找到了侵略的对象与路径,给商人地主们找到了掠夺财富与施行不等价交换的市场。给中国的皇帝夸耀了所谓「威德」部分的满足了历代统治阶级对于西域兄弟民族的剥削与统治欲,所以他们对张骞的推崇,从其实质上看,是从反动的民族侵略,民族压迫的大汉族主义出发,把张骞看作一个对兄弟民族侵略的急先锋了,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对于历史的歪曲,对于封祖国有很大贡献的历史伟人的一种侮蔑,也是值得我们学中国历史的人予以批判和揭发的。我们认为我们祖国历史上有个张骞值得夸耀并「引以为荣」的,是他那对祖国的「忠诚勇毅」坚决反抗民族侵略与和平外交的精神,张骞的出使西域不仅是有利于当时的封建就治阶级,而且也完全是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是个资产阶极性的农民革命,其在政治上的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专制的统治,建立民族独立的新中国;而其在经济上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推翻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它对于土地改革的远大理想和具体方案,就是有名的「天朝田亩制度」。这个理想的制度,在澈底消灭对建的总方向上是完全正确并适合于当时农民的要求的。由于洪秀全等生当农村水深火热的时代,长在农民的家庭,因为他身受农村的痛苦,这使他最了解农民的愿望与理想。「天朝田亩制度」正是反映了农民的意识。这真是在中国岁百次农民革命运动史中开了一朵极其光辉灿烂的鲜花。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家民革命的「成就」土地问题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问题。如果土地问题获得解决,则社会便表现为「治」,土地问题不能解决,则社会便表现为「乱」。当然「治」「乱」这种字眼,是统治阶级所选用的,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偏见来说的。所谓土地问题,就是农民和地主争夺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地主掌握土地,藉以剥削压迫农民;农民要求土地,藉以养活全家解放自己。因此封建社会中的两阶级——农民与地主,经常为土地问题而引起激烈的斗争。农民在忍无可忍之下便进行起义,掀起翻天覆地的革命战争。只要等到土地集中现象有所改善,农民能够得到部分土地,则社会立即呈现出进步繁荣。因此有人认为研究土地问题是研究中国三千年封建社会的「钥匙」这种看法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土地问题集中的表现了封建社会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农民革命既是因土地问题而引起的,那么我们就先看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之前的社会情况罢。  相似文献   

14.
1953年「历史教学」杂志第三期曾经发表过两篇供大家讨论的论文:扬科特里尼次卡娅作的『学习五年级「古代东方」一篇时如何研究「国家」概念』(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以及吉齐斯和茲纳民斯卡娅作的「论如何巩固学生在研究历史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问题』(列宁格勒)。这两篇论文曾引起许多争论。编辑部曾收到一些论文,并在「历史教学」杂志以下各期上发表了。在1954年第二期上曾刊载了以下三篇论文:克鲁格利亚克作的「论如何研究『国家』概念」(湼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时期占着很大篇幅。封建社会时期的阶级矛盾,主要是广大劳动农民和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土地问题是封建社会的主要问题。本期张博泉先生试谈对“「租庸调」的看法一文中,分析研究了从春秋到唐代赋役制度的发展过程,同时又分析研究了「占田」制度和「均田」制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直到今天在历史工作者中对这两个问题没有能够取得一致的意见。从「占田」制看,有人把他了解为劳役地租,有人把他了解为整顿国家税收,张先生认为是征收佃租的一种标准。从「租庸调」赋役制度看,有人主张他是和「均田」制度相适应的赋役制度,有人怀疑唐代「均田」制度是否真正推行过,有人否认「租庸调』制度和「均田」制度之间的关系;张博泉先生一方面分析「租庸调」力役制度和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关系,两税制出现与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又探求「租庸调」制度和东汉以后「租庸调』制度的继承性,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给我们今后继续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希望对于这一问题有研究的同志们,能够多发表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鲍纳第(Buonarrotti'一七六一——一八三七)生于意大利之比萨(Pisa)城,殁于巴黎。为法国一七八九年资产阶级革命的参加者。其思想最初接近于雅各宾派,雅各宾专政失败后,转变为巴贝夫主义者。巴贝夫死后,他仍继续着巴贝夫的革命精神,为实现巴贝夫主义而斗争。参加夺取巴斯的监狱斗争的巴贝夫,在一七九四年九月创办第一份鼓吹共产主义的报纸「自由新闻」,后改名为「人民论坛」。同时在他所  相似文献   

17.
满清统治阶级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广大人民起义,一连串的严重威胁死里逃生之余,一批直接参加镇压人民支持危局的军阀官僚们,在经过这种巨大的震荡与打击之后,一方面对外全完承认「洋人」「船坚炮利」的厉害,认识到满清政府要想稳定内部统治,必须向「洋人」学习一些本领,才能够镇压仍在继续酝酿的人民革命力量,他们认识洋枪洋炮是镇压人民绞杀革命的有效工具,因此他们就对外屈膝投降,依靠资本主义国家来购买外国武器,开办机器工广,学习外国操法,训练新式军队,以达到其巩固统治镇压人民的目的,于是在这批官僚军  相似文献   

18.
读「共产党宣言」中论「真实的」社会主义一段,得到一些启示,对于研究思想史很有帮助。「宣言」上说:法国底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是在统治的资产阶级压迫之下产生的,是反对这种统治的斗争底文字的表现。而它之被输入德国却是在这样的时候,这时候德国的资产阶级刚才开始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德国的哲学家半哲学家和漂亮辞藻底爱好者们狂热的抓住了这种文献,而只是忘记了,在这些著作从法国移入德国时,法国底生活条件并未同时被移过来。在德国的条件下,法国的文献失掉一切直接的实践的意义,而只有纯粹文献的面貌。它只能被认为简单地  相似文献   

19.
张倩红 《世界历史》2006,(3):143-145
无论在西方学术界还是中国的世界史领域,十字军东征都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论证其起因、进程以及对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骑士品格的塑造等方面的文章很多,但绝大部分作者都是着眼于欧洲问题。《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彭广恺译,河中文化实业有限公司2004年出版)则是从阿拉伯人的视野中追寻这一历史事件。本书作者阿敏·马洛夫(Amin Maalouf)是一位原籍黎巴嫩的阿拉伯作家,他本人又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父母都是基督教徒,少年时代就读于贝鲁特的耶稣会学校,20世纪70年代中期亲眼目睹了黎巴嫩内战之后,为摆脱政治动乱与同胞相残的苦…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台湾寃狱」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南京条约后,投降派打击抵抗派以满足「洋人」要求,最后由于统治阶级利益一致,抵抗派也把人民反侵略的英勇事迹完全否认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英国侵略者发动鸦片战争之后,旻寗也于一八四一年一月下宣战诏,除命令沿海各口岸要注意防守外,对于「闽海要区」的台湾,也是「时廑圣虑,屡论总兵达洪阿,兵备道姚莹,以夷船沿海骚扰,亟宜预(?)防备」夷氛记闻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