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伯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伯华,小名毛毛,艺名新化铁、小牡丹花,生于1919年,湖北汉阳人。陈幼时就喜爱戏曲,她母亲是汉剧迷,常带她到戏院看汉剧。1928年,傅心一倡议办汉剧训幼女学社,撷取新舞台之“新”和高台教化之“化”二字,取名“新化”科班,颇有新文化新思想之意义。陈伯华9岁考进了汉剧女科班,取名新化铁。科班按照天春长科班形式组成,班规学戏年限同旧科班一样。陈伯华天赋脱颖,百日登台就能演出《闹金阶》等两三出戏。科班因缺资未学满期散了班,陈将科班老师刘本玉接回家中专教,并为恩师养老送终。刘本玉是一位艺术高超的老师,他将毕生艺…  相似文献   

2.
汉剧表演艺术大师董瑶阶,沔阳人,艺名牡丹花,他在50年的舞台生活中,与京剧演员有过许多次的交往,并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至今传诵不已。那还是牡丹花刚刚盛开在汉剧舞台的时候,京剧名角汪笑侬、吕月樵、沈月来初到汉口演出,当时武汉的观众对京剧还不习惯,于是特邀汉剧名角余洪元、汪天中、牡丹花等人合演。牡丹花与沈且来合演《虹霓关》,沈演王伯当,董演东方氏,一唱京腔,一唱汉调,二人配合默契,博得观众赞赏。并且在舞台上成功地进行了艺术交流,首创京汉合演之先例。1934年,牡丹花的演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一年,梅…  相似文献   

3.
文田 《文史天地》2005,(6):46-50
周信芳,浙江慈溪人。1895年1月14日生于江苏淮阴清江浦,祖辈都是士宦。父亲周慰堂爱好京剧,由票友下海,唱旦角,艺名金琴仙。周信芳从小喜爱京剧,生而颖慧,闻歌成声,而且博闻强记,所以父母锺爱备至。1900年,周信芳六岁,在杭州拜名武生陈长兴为师。七岁以“小童串”为名在杭州拱宸桥天仙茶园登台,演唱《黄金台》,受到观众赞扬,人称“七龄童”。  相似文献   

4.
《沧桑》1994,(2)
1993年12月11日,在山西电视台举办的“五彩缤纷”晚会上,多名来自京城的山西籍艺术家为家乡父老登台献艺。其中有一位人们熟悉的老人,虽年过古稀,但宝刀不老,雄风犹在,他演唱了电影《父与子》的主题歌《拉车》,还与另一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子岳先生演出了《新黄河对口唱》,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他就是75岁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先生。  相似文献   

5.
APRIL     
《世界》2012,(4):197-197
1日,6月-7日,话剧《疯狂电视台》将在上海人民大舞台、北京世纪剧院小剧场上演。这部由赖声川、王伟忠携手呈现的作品结合剧场与影像的双重表演,把电视摄影棚搬入剧场,探讨电视文化,并挑战剧场的可能性,首创观众互动演出,邀请观众登台一同表演,且绝无套招。票价为180元-880元。  相似文献   

6.
汉剧琐谈     
(一)、被遗忘了的前辈名演员在汉剧的“一末”行当中,除了前辈演员余洪元外,还有与他齐名的蔡炳南.蔡炳南是刘炳南的老师,刘炳南以前叫小炳南,他在汉剧“一末”行中能占一席地位,就是他师承蔡炳南,学到了“蔡(炳南)派”汉剧“一末”技艺的结果.张花子是汉剧“三生”的鼻祖,他是一位全材的生角,他的嗓子有边、本、膛三音,吴天保就是他的高足.据已故的百岁以上的老汉剧行家说,汉剧“三生”除花子外,其余的演员都是边音好,本、膛二音不足.  相似文献   

7.
2005年11月5日,郭德纲、于谦天津相声专场演出大获成功。于谦是郭德纲的捧哏搭档。他十二岁考入北京市曲艺团“团带班”学相声, 1985年毕业后一直在北京曲艺团工作,但却有十几年不登台表演相声。那段时间里他忙于电视剧、小品表演,还到北京电影学院读了几年书,直到与郭德纲的合作,才把他的工作重心又拉回了相声圈  相似文献   

8.
女学社是武汉唯一的汉剧女科班,曾在教育局备过案,但经费却没有着落.最初曾像募捐似地到商行会馆去唱戏,常常受到富商的冷遇和奚落,连开伙的钱都讨不到.由于经济越来越拮据,最后只好边学戏便登台唱戏,靠卖票赚钱.1928年初,我们首次在满春戏院登台演出,开场剧目有《打渔杀家》、《断桥》、《取成都》等,经常上演的剧目则有《四郎探母》、《祭江》、《三哭殿》、《张三赶妻》、《清河桥》、《小姑贤》、《闹金阶》、《打花鼓》等.  相似文献   

9.
1949年5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武汉,全市人民敲锣打鼓欢庆解放。军管会文教组丁兆一同志于7月进驻共和舞台群众汉剧组。他首先找到我,我把该组的一些情况向他作了介绍。该组的戏班是一个农村单台乡班,没有多少名角,二三等贴补角较多,青年演员较多,大多数是贫苦家庭出身,他们热爱共产党、毛主席。丁同志听了很高兴,马上支持戏班排练新戏《义凤山》、《七夕泪》。同年,《七夕泪》参加了武汉市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被评为汉剧类的甲等奖。但有不少人不服气,说是没有名演员参加演出。当时我是评委,不同意这个观点,名演员是演出…  相似文献   

10.
向国外传播     
汉调皮黄腔随着闽、粤的海外关系流传到了东南亚。特别是粤剧,从清末开始,除传到东南亚地区外,还传到了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等地。闽、粤有三个唱皮黄腔的剧种,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据我1982年去闽西和粤东采访汉剧老艺人及有关业务研究人员(陈坤福、罗恒报、邓景舟、丘煌等同志)所得的资料来看,汉剧不仅在东南亚各国演出,还播下了汉剧的种子,并生根开花。早在光绪初年“荣天彩”班到泰国等处演出,受到了当地华侨的热烈欢迎。清宣统初年,“老三多”班,是个大戏班,有百余演员,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演…  相似文献   

11.
聂中明,193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石塘湾镇。1948年考入南京国立音乐院(中央音乐学院前身)。1954年到文化部举办的指挥班深造,师从苏联著名指挥家列·尼·杜马舍夫。毕业后出任中央广播乐团指挥,1957年首次在中国指挥了“无伴奏合唱音乐会”,引起轰动。次年,他指挥用中文演唱的“卡门音乐会”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获得成功。1962年指挥了故事大合唱《龙女听琴》,这一新型的艺术表演形式再度使观众倾倒。“文革”后,于1988年率  相似文献   

12.
在京剧界,周信芳创立的“麒派”艺术享誉海内外。周先生祖籍浙江慈溪,1895年1月14日生于江苏省淮阴清江浦,父母都是春仙班的演员。在他虚龄七岁时,以“小童串”登台,使观众大为惊叹,遂取艺名七龄童,后改为麒麟童。他从小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就已是小有名气的演员了。在艺术上,他善于融会贯通,去粗取精。他学谭鑫培,同时吸收王鸿寿的身段气度和唱法做工,又学习孙菊仙的唱腔、念法等,并博采南北众家之所长。经过长时间的刻苦钻研和磨炼,终于使自己的演技日益精湛。他敢于突破前人的条条框框,根据自身嗓音略带沙哑而又苍劲浑厚的特点细心揣摩,在…  相似文献   

13.
1931年,我12岁,长江全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水灾,汉口几乎全部淹在浩渺的洪水里.我们进出的通道只能是二楼的窗户,水面飘满了人的尸体.生活如此极度困难,谁还会想到看什么戏?自然在汉口也莫想搭到什么班了.可天无绝人之路,汉剧名生角刘玉楼(女)决定到沙市去唱戏,还居然答应让我搭班,充当当家贴角.我母亲和刘师父非常珍视这一机会,立即应承,准备让我去沙市闯一闯.  相似文献   

14.
蔡龙云是我国名武术家和武术理论家,曾任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武术家协会副主席。出版了《武术运动基本训练》、《华拳》、《少林寺拳棒阐宗》等十余部专。1953年11月,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会,他以运动员身份参加比赛,他表演的“华拳”和“峨嵋刀”荣获金牌奖。故国家体委曾授予他“新中国体育开拓荣誉章”和证书。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的黄梅县,是黄梅戏的发源地。最近,这个县的黄梅戏剧团把“原产”的黄梅戏带到了北京,唱做俱佳,其中传统戏《故老四与张二女》,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备受观众欢迎。当年,毛泽东主席曾看过有关放老四与张二女的折子戏,陪同毛主席的梅白同志记下了他的回忆,现刊发如下──编者)毛泽东同志喜欢京剧,也喜欢地方戏和民歌,到武汉,总要看看汉剧,楚戏,听听湖北民歌。1958年在东湖客舍,他问我:“黄梅戏怎么到安徽去了?”我说:“是大水冲去的。黄梅县地处在长江、龙感湖之间,每次水灾,会唱黄梅戏的水乡人家,就流落到附近…  相似文献   

16.
1992年2月,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昆明举行。64岁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云南省京剧院院长关肃霜多次登台向国内外观众献艺。在3月3日的闭幕演出中,她表演的《水漫金山》,通过唱、做、念、打,将白娘子坚贞英武的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在场的5000余名观众掌声不绝,不料3天后(3月6日)她却因急症逝世……1949年冬天,我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到云南,进驻昆明后在军管会文艺科工作,有机会和昆明戏曲界的演员接触。在一次座谈会上,我认识了关肃霜同志。当时她虽然只有20岁,但已在艺苑崭露头角,蜚声春城。我们认识后,常常为了工作在一起碰头。军管…  相似文献   

17.
<正>武汉市青年京剧团成立于1953年12月,持续到1969年底。该团创始成员皆由女性组成,活跃在武汉戏码头,深受观众喜爱,是武汉京剧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武汉解放后,汉口民众乐园有两个专业京剧团体长期驻场表演,一是武汉京剧团在“大舞台”(后更名为江夏剧院)演出,一是青年京剧团在二楼剧场演出。由于我国京剧界男女分班的规矩由来已久,男班称之“大京班”,女班称之“小京班”,而这一时期“大京班”指的是武汉京剧团,  相似文献   

18.
初试新声《秦香莲》 汉剧是古老的,据说它产生于清初,成熟于清中叶,而在道光嘉庆年问繁荣鼎盛,几乎遍及了大半个中国。它有极其优秀的传统,无论是剧目,还是唱腔和表演都极为丰富,是我们不可轻视的珍贵遗产。但是,它毕竟是产生和繁荣于封建时代。有许多东西与我们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甚至格格不入。近代几十年,许多汉剧有成就的老前辈曾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喜为人间吐不平,早年英锐已知名; 曾因王莽诛民贼,亦借陈东励学生。 这是戏剧家田汉为纪念周信芳演剧生活60年赋诗之第一首。 少年学艺 周信芳,名士楚,艺名麒麟童。浙江慈溪人。1895年1月14日(清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十九)出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淮阴市)。前辈多为仕宦。父周慰堂业余喜爱京剧,后搭班演青衣,艺名金琴仙。周信芳5岁开始学戏。6岁时他在杭州拱宸桥天仙茶园首次登台,表演《黄金台》中的娃娃生,乃取艺名“七龄童”(按虚岁计)。 同年,周信芳给来杭州上演《扫雪打碗》(《铁莲花》之一折)的老生小盂七配演定…  相似文献   

20.
陈伯华是我国著名的汉剧表演艺术大师,也是我们大家所熟悉、尊敬的一位杰出女性.她生于20世纪初,一生几乎经历了整个世纪.她出身穷苦,贫困与苦难炼就了她坚韧的毅力、不屈的精神、倔犟的性格,伴之天赋的戏曲艺术的灵性和才华,使她15岁豆蔻年华时便脱颖而出,以汉剧“筱牡丹花”艺名蜚声剧坛,名噪武汉和湖北,为她日后中兴汉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