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北宋时期,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开始有了大规模的刻帖出现。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的北宋官方刻帖一是《淳化阁帖》,一是《大观帖》。北宋雕刻、造纸、制墨技术的巨大进步,为刻帖的兴盛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淳化阁帖》、《大观帖》的刊刻,正是得益于这一时期科技的巨大发展。《淳化阁帖》是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官修刻帖,亦称《阁帖》、《淳化帖》。宋大观三年(1109年),宋徽宗赵佶命蔡京主其事,更定编次《阁帖》而重刻于太清楼下,史称《大观帖》。《大观帖》在《阁帖》每卷内容基本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了编次,纠正了一些错误,在雕刻工艺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提高。到了南宋,官私刻帖规模越来越大,遍布全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北宋官方刻帖成为历史上保留魏晋六朝以及唐宋书迹最重要的资料宝库,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赟 《收藏家》2024,(1):83-90
《鼎帖》原刻久佚,存世拓本甚为罕见。南宋至民国各类文献中,对此帖多有记载。关于此帖刊刻的内容,最主要的文献依据是宋曾宏父《石刻铺叙》中所录简目。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在理清此帖拓本源流的同时,对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藏宋拓《鼎帖》帖目进行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3.
鲁玲 《沧桑》2013,(1):61-62
《宝贤堂集古法帖》是山西历史上晋藩集刻的一部大型丛帖,也是明代中期法帖佳作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这部法帖的成帖过程和内容择选等,探讨帖学在明代中期的发展情况,再一次证明应该给予《宝贤堂集古法帖》在中国帖学史上重要的地位和应有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佘彦焱 《文博》2001,(2):50-56,65
《汝帖》十二卷,目录一卷,北宋王案辑并刻于大观三年(1109)。该帖收录历代各家法书,自苍颉《戊己帖》至五代郭忠恕《尧舜帖》止,计77家又作者不明法书23种。  相似文献   

5.
笔帖式是清代品级不高但很重要的职官,是继承和转化后金时期“巴克什”群体职能后的产物,且只能由旗人(主要是满族人)担任。康熙时期,出于政治、军事需要,始有派出之笔帖式。有清一代,笔帖式设置遍及中央和地方各个部门,并设有专门考试用于铨选。笔帖式升迁较之他途为快,乃旗人重要的进身之阶,是清代“首崇满洲”的具体体现。从其职掌考察,笔帖式具有沟通满汉关系、联系中央和地方的两大作用,与清王朝同兴衰共荣辱,在清代职官系统中极为独特,颇值得一书。  相似文献   

6.
《潭帖》,又名《长沙帖》,以刊刻地点得名。曹士冕《法帖谱系·杂说上》称:“丞相刘公沆帅潭日,以淳化官帖命慧照大师模刻于石,置之郡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今石刻辨》说:“《淳化阁帖》既颁行潭州,即模刻二本,谓之《潭帖》。余尝见其初本,当与旧《绛帖》雁行。至庆历八年,永州僧希白重摹,东坡犹嘉其有晋人风度。建炎金骑至长沙,守城者以为炮石,无一存者。绍兴初,第三次重摹,失真远矣。”由于原石及各种翻刻均告毁佚,可靠拓本又长期未见,当四川省华泰新系统设计研究所出资赞助、陈滞冬先生任学术总监、四川辞书出版…  相似文献   

7.
马志超 《中国地方志》2022,(6):84-90+127-128
洪武户帖作为明代户口统计的原始档案,是研究明初户籍制度及财政制度的重要史料。然而,业已发现的户帖原文仅20余件,远不足于厘清户帖制度的全貌。甚至学界对户帖是否具有征发赋税的功能尚存在争议。新见《洪武五年潭州府湘潭县李祥户帖》为我们探讨明代户帖的运行实态提供了新的史料。结合该户帖与相关文献资料可知,一是户帖在全国的推行存在一个较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二是明初不少地区施行单一的赋税科则,统计有田地的总数即可完成赋税的征发,户帖的赋税功能毋庸置疑。三是黄册颁行之前,明王朝并未在全国施行划一的赋税制度。  相似文献   

8.
“羌帖”是相对于当时我国东北流通的“私帖”和“官帖”而言的,是我国东北和新疆民间对沙俄帝国在我国发行的卢布纸币的俗称。就是这种今天还不难见到的卢布纸币,从19世纪60年代侵入我国东北和新疆至20世纪20年代变为废纸,危害东北和新疆人民达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对传世元刻孤本《乐善堂帖》所刻赵孟頫书的书写年代、刻帖者顾信之生卒年的考订,作者同时纠正了以往有关研究文章的谬误。此外,作者还考证出《乐善堂帖》后面的所谓“名贤法帖”实际上是南宋贾似道的门客廖莹中所刻《小世(纟采)堂帖》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冯剑辉 《安徽史学》2018,(3):138-142
户帖是宋代土地产权和税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由于缺乏实物依据,学术界对其性质、内容、功能、存废等,一直存在着不同认识。文章依据新发现的徽州文书,确认户帖是宋代土地产权登记和征税的凭证,而不涉及人口和户籍管理,也不是收税通知单。户帖最主要的功能是官府依之征税、民间确认产权,其他功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从运作实态看,户帖制度在南宋晚期并未废止,而是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1.
唐佳红 《安徽史学》2022,(5):23-29+62
明代驾帖源于一种“敕谕”,为皇帝所出诏令的替代品,代表着在各种公私事务中皆得便宜处置的至高无上特权。正统以后,厂卫权力膨胀,驾帖也成为厂卫提人缉事的专用文帖。朝臣试图利用制度化措施来限制驾帖的使用范围,却以失败告终,以致明代后期驾帖成为皇帝或宦官掌控司法的工具。驾帖具有平衡特刑机构与法司的司法权及皇帝越权专制刑狱的双重功能,文官集团对驾帖的限制实际上侵犯了皇权,反映了皇帝、厂卫与文官集团三方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明代社会的司法生态。  相似文献   

12.
文献与刻帖所见的《出师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列述了古帖《出师颂》宣和本的相关著录与题跋,并叙述了见于刻帖的9件《出师颂》刻本。说明一件古法帖在历史上会有多种摹本、临本和刻帖本并传。同时校勘了《出师颂》法帖与《文选》本(嘉庆十四年胡克家刻本)间的文字异同。  相似文献   

13.
现藏于太原双塔寺文物保管所的《宝贤堂集古法帖》十二卷石刻,是明代晋庄王世子朱奇源于弘治二年(1489年),在太原集刻的全国著名丛帖之一。中经明清之交兵火摧残,清康熙问,戴梦熊补刻50余块.又经数度搬迁。其传世拓本的早晚、优劣既难审辨,又因其中大部分帖幅摹勒于宋拓《大观帖》,自成帖始,便有帖商利用此法帖伪装《大观帖》牟取暴利、清代以来,又有以戴补本冒充明拓的作伪拓本。因而有必要认真加以校勘。  相似文献   

14.
章易 《福建史志》2005,(1):51-52
2003年9月24日至10月31日,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的书法国宝《淳化阁帖》最善本四卷特展在上海博物馆举行。同时展出的还有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图书馆珍藏的《阁帖》有关刻本、其他法帖佳本,以及后世书法家临摹《淳化阁帖》等作品。《淳化阁帖》是中国法书丛帖之祖,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汇帖,基本将宋以前书法名作一扫而尽。  相似文献   

15.
《淳化阁帖》历代翻刻频多,版本繁杂,许多问题千年来争讼未果。本文根据帖版"银锭"的材质和制作工序,同时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及实物,指出银锭榫技术在北宋已相当成熟,石板亦可用它加以连接;《阁帖》上的银锭纹,即来源于这种用于联结、加固的银锭榫,但这也不等于说锔银锭棒的帖板就是祖版。传世带银锭纹的《阁帖》有数种之多,而情况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薛磊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239(3):61-72+153
谢安《八月五日帖》是米芾收藏的晋人三帖之一,原迹已佚。本文比勘历代丛帖刻本以及传世临本,尝试复原米藏原卷的面貌及其在后世的流传过程,并推断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松桂堂帖》本为最早版本,与上海图书馆藏《宝晋斋帖》所刻残本为同一来源;《戏鸿堂法书》本虽然晚出且摹刻失真,但很可能是以当时尚存的原迹上石。  相似文献   

17.
《古宝贤堂法帖》为太原府知府李清钥(字叔达,今辽宁省铁岭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在太原集刻的四卷石刻丛帖。明弘治二年(1489),晋世子朱奇源在太原集刻《宝贤堂集古法帖》十二卷,为继山西境内宋刻《绎帖》之后,规模更为宏伟的又一大型丛帖。为纪念曾经置放《宝贤堂集古法帖》的宝贤堂,并将集刻人朱奇源的法书收入此法帖,将石刻置于太原府署后圃原藏明刻《宝贤堂帖》之处,“小忘旧也,亦复古意也”,因名《古宝贤堂法帖》。  相似文献   

18.
罗芸 《文物世界》2013,(1):55-57
现收藏于太原市双塔文物保管所碑廊的《宝贤堂集古法帖》是明代晋世子朱奇源于弘治二年(1489年)集刻的十二卷石刻丛帖。该帖是明代藩王府集刻的三大丛帖之一,也是《绛帖》既毁之后山西境内最大的丛帖。  相似文献   

19.
最近吐鲁番发现一枚宣统年间新疆吐鲁番私人商号“福聚成”票帖。此帖长 2 34、宽 1 1 7毫米 ,上方两边成斜角。下方直角。纸呈土黄褐色 ,为极具韧性的藏经纸 (如图 )。  票帖的印刷是在木板或石板上 ,书写好文稿后再经刊工精工雕刻。文字图案为青蓝色。透过强光 ,票帖上方右侧可见四个字体不规则的“福聚成记”水印暗记。帖中心有 1 6个楷体字 ,左为 :“字号”。右为“宣统 年 月 日帖。”中间字有“凭帖取钱文” ,上方横写“福聚成”三大字 ,其下有小字“吐鲁番”。票帖四周印有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何仙姑、蓝…  相似文献   

20.
继南宋末叶学者桑世昌之《兰亭考》一书后,俞松的《兰亭续考》又是一部关于《兰亭帖》鉴藏和研究的重要文献。本文将《兰亭续考》一书所著录的面貌各异的《兰亭帖》本子一一析出。这些《兰亭帖》多属俞松个人收藏,亦偶有他人收藏之物,并留下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们的诸多题识,以此可以大致梳理出某一禊帖的流传鉴考情况。惜书中所涉《兰亭帖》实物多不存于世,使得后世研究者无法窥其真实的图像面目,遂形成文献意义上的"兰亭帖"。此外,俞松不仅是一位古书画收藏家,也是一位鉴赏家,他对古代法书多有鉴评,本文亦适当录出,进而对书中所涉猎的古代法书的鉴定方法进行初步探究,以管窥南宋时期的收藏家们对《兰亭序帖》的鉴定和收藏之概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