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简要叙述了有识之士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为保护祖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做出巨大的贡献,才使外流古籍得以回归中土,为学者们研究提供尽可能完备的资料.同时也激励炎黄子孙在此基础上做出各自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的广东警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民初,是广东治安最为复杂的时期,也是广东近代警察的草创时期,在广东警察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前人有关广东警察的述论多为当事人的回忆,因年代久远,难免有疏漏错讹之处。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综合时人的回忆及当时报刊的记载,对此时期的广东警察历史作一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的奇台晋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奇台的八大商帮中,以晋帮的实力最为雄厚。晋商每年来往奇台-归化之间。除了商品零售和批发业外,晋商还经营烧锅、皮房、酱园、醋铺等业务。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晋商传统的经营方式落后于时代潮流,从此,晋商在奇台渐次衰落下去。  相似文献   

4.
清乾隆年间,养济院在新疆设置。至民国初年,养济院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建立起了相对严格的管理制度,为解决鳏寡孤独老弱病残者的生存及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受当时条件的影响和限制,新疆养济院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演义体的史学作品作为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向下层民众传播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末以降殆至民初,演义体的史学作品杂然纷陈,其中世界史演义的出现尤为醒目,演义域外新知,启迪下层民众,激发爱国热忱,成为世界史演义作者共同的创作意图。大量世界史演义作品的出现,既是此时期历史演义创作中的重要现象,也成为此时期的演义体史学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杨晓梅 《北方文物》2011,(1):91-95,101
黑龙江的高等教育萌芽于清朝末年,初步发展于民国初年。由于此时期黑龙江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和复杂的行政区划,与内地相比,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不仅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同时与内地各省相比,发展又非常缓慢、迟滞。其办学规模较小、办学形式单一、办学效果不显著,而且带有明显的殖民色彩。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迫于内忧外患,清廷开始实施“新政”,旨在培育“国民”的近代社会教育萌发,四川各类社会教育设施也逐渐出现并领先全国。民初社会教育行政确立,通俗教育兴起,四川社会教育仍位居全国前列。五四时期,在平民主义思潮推动下,四川平民教育有所发展。北伐结束后,国家“统一”,中央政府开始推行民众教育,川政统一后,四川民众教育...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清末明初黑龙江省内图书馆创办的现状,总结了黑龙江省内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服务项目、经费运作及规章制度等,探讨了清末民初黑龙江省图书馆建设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嫦艳  颜浩 《沧桑》2008,(4):53-54
清末民初,曾经辉煌的晋商走向衰败,从客观原因来说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内乱外患、封建政府肆意压榨、近代交通贸易路线改变而失去地理优势等因素。从主观原因来说是官商结合造成对封建政府的过分依赖、"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束缚了晋商的发展、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窖藏、奢侈消费、墨守陈规、思想保守等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贵州女性职业兴起,一批中心城市的妇女主要集中在教师、医疗行业进行工作;而一些农村妇女迫于生计的压力,从事于女工、保姆、佣人等行业。由于贵州交通闭塞,对外交流困难,妇女参与到新兴职业中的人数较少。即便如此,女性职业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使贵州女性获得了经济解放。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的“纪年”变革与国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中国传统时间思维受到西方线性时间观念的冲击而发生根本变革,纪年变革就是这种变化最为直接的表现。知识分子将纪年视为建构"现代国家"的重要方面,并为争夺纪年所具有的政治资源展开激烈论争。民国建立之后,革命党人将建构新纪年体系视为革新政治的重要标志,并在社会上大力播扬新纪年的意义,此做法却受到了普通民众的抵制。时间观念及与之相伴的生活习俗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是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12.
清代前期寓居缅甸的华人较前大为增多 ,但桂家并不是华人集团。这个时期在缅华人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在分布上较前更广泛 ,从事的职业也以矿业和商业为主 ,也有人从事手工业和农业 ,在华人集中的一些地区还出现了华人社区。而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既是中缅之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的结果 ,也与当时缅甸国内的社会情况及缅甸王朝奉行的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13.
清季财政改制是中国近代制度转型的重要一环,其运作过程涉及清季政治派分、区域财政利益、趋新与守旧观念等多重因子,折射出制度变迁并非单纯遵循所谓的近代化趋向。研治此段历史,应抱具"整体历史"意识,打破学科藩篱,关注人与制度之间彼此牵制的纷繁乱象,抛开今人习见观念,深入时境,作纵深切入,当日制度变迁中的不新不旧、童牛角马之实态方可得以展示,各类嬗变面相亦可近真呈现。  相似文献   

14.
清末和民国时期华侨在厦门的投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华侨在厦门的投资是伴随着厦门近代城市的形成不断发展起来的。从1871-1949年的79年间,华侨在厦门及其附近的泉州、漳州等地的投资为1.28亿元人民币(建国初价格),约占同期华侨在福建投资的92%。华侨在厦门及其周边地区投资最多的是房地产业,约占总投资额的46%,其他投资领域依次为工业、商业、交通业、农矿业和金融业。华侨在厦门的投资符合当时厦门作为归侨、侨眷聚居的消费型城市的各种需求,对厦门现代城市规模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厦门近代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论清末的省界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的省界观念,学界对其在多个领域中的普遍存在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更进一步的探究.其实,到了清末,以地缘情结为基础的省界观念无论是在地方政权体系、私营经济领域当中,还是在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群体、资产阶级革命派当中,都广泛地存在着,并产生着极其恶劣的影响.直到21世纪的今天,省界观念依然如幽灵一般无处不在,因此,涤荡省界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清前期"安南之役"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南之役”是清乾隆年间中、安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文章从“安南之役”发生的背景、“安南之役”前期进军顺利和后期失败的原因、“安南之役”的性质和影响等三个方面对“安南之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认为“安南之役”是清朝为维护中、安宗藩关系发动的战争,并非清朝对安南的侵略,它也未从根本上影响以后中、安关系的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清末的私塾改良及其成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国静 《安徽史学》2006,2(4):60-64
清末,新式学堂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仍难以承担起初等教育的重任,由此教育领域里出现了先由民间倡导后由官方推行的一场私塾改良运动.这场运动大致分为调查劝导、召开观摩会设立研究所、甄别改造塾师、认定四个步骤.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领导,来自塾师的抵抗以及私塾根深蒂固的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制约,这场改良运动显得雷声大、雨点小而收效甚微.这表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特型必然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王巨新 《安徽史学》2007,(5):43-48,42
在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中,行商发生商欠的案例层出不穷,行商因商欠而破产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清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防止商欠案发生,但总由于未触及行商制度之根本而不见成效.清政府对破产行商进行严厉制裁,对行商欠外商债务积极予以偿还,但却对外商欠行商债务不闻不问,充分说明清朝政府对本国商民和外国商民政策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9.
清末,教案频繁发生。其原因有:政治利益的冲突;外来宗教与中国本土儒教、佛教的信仰冲突;传教士与中国官僚阶级、平民、会党等阶层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20.
清末士绅阶层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的社会变革使传统士绅阶层出现分化,促使了新派士绅阶层的发展、壮大。他们在辛亥革命前的政治舞台上相当活跃,致力于新式教育文化事业、创办近代企业、倡导立宪及地方自治,为自己谋求政治、经济上的权益,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准备了一定的条件。在辛亥革命中,士绅阶层赞成共和,依附革命,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和各地政权的建立。清末士绅阶层与辛亥革命的爆发、胜利、失败及民初政治均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左右清末政局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