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至少有63座墓葬发现了漆器或漆器残片,许多漆器的器形、纹样可辨。经过科学发掘和整理,可以确认的器类主要有圆盘、豆、禁、觚(及棒形器)、杯、盾、弓、铜漆木复合壶等。叶家山墓地出土漆器,是近年来西周漆器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为研究西周时期漆器的形制、功能、器用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2.
古文献记载釦器分为金扣、银扣和铜扣漆器,但对于涂金工艺研究尚有不足。本文主要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衍射光谱(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金相显微镜等仪器对漆器壶的扣器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涂金工艺。实验结果表明:该墓出土的木胎扣器是一件涂金铜扣器,金属扣基体是用红铜铸后热锻而成,表面装饰的金层是利用金汞齐法涂抹上去的。  相似文献   

3.
1965年冬,湖北省博物馆组织发掘江陵望山1号楚墓。前一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分配到湖北省博物馆工作的我,奉命负责这次发掘技术方面的工作。12月中旬,我清理完椁室的头箱后,开始清理棺室。这座墓有内、外两重棺,其中内棺的结构复杂而严密。在内棺底雕花板的竹席上,人骨架保存完好,并有少量的兵器和服饰器等文物;骨架的头部左侧有一件大型错金银铁带钩。墓主骨架的上下均有玉瑗和玉环等,骨架的左侧有一把青铜宝剑(剑套在髹黑的漆木剑鞘里)和一个铜削,右侧置一件漆木弓和四件铜镞等。经绘图、照相和文字记录后,12月25日下午,我将这…  相似文献   

4.
荥经县曾家沟出土一批战国时期的重要文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工作队与荣经县文化馆在荥经县古城四队砖厂工地清理了四座战国土坑竖穴木槨墓,出土了陶、铜、漆、木器等文物三十多件,同时获得一些有关埋葬制度方面的新资料。这批出土文物中,有十一件精美漆器是我省已发现的漆器中之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是研究我国漆器发展史的重要实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阳新县白沙商代中晚期遗址出土的一件黑漆木柄,依据其装饰工艺和内外部结构,选用醇—醚连浸法保护处理。本文阐述了黑漆木柄独特脱水过程。并透过漆器的表面特征,发现了商代中晚期优美的髹漆、漆器装饰工艺。  相似文献   

6.
在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抓纲治国战略决策的指引下,去年上半年,河南省博物馆和信阳地区文管会在固始县侯古堆发掘出一座大型木陪葬坑,其中出土大批铜器、竹木漆器和陶器。特别是九件铜鼎、两套铜编钟、六件雕花漆木瑟和三乘肩舆(即四人抬轿),不仅制作工艺精湛,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作才能,而且也揭示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中国漆器的重要发源地、文化名城扬州漆器的历史,近年来,笔者数次走访了各地博物馆和李一氓先生等私藏家。求示所藏,目击卢氏漆器30余件,从文献中查得数件,实录如下: 故宫博物院藏卢葵生漆器10余件。 黑漆长方委角文具盒,高4.2、盖长21.5、宽11.2厘米。天盖地式,盖墙套扣盒身二分之一,两长面作折线形边,圆角,沿边起线。  相似文献   

8.
《文物》2014,(7)
<正>考古资料证明,漆器的胎骨主要有木胎、夹纻胎、皮胎、竹胎等,其中以木胎为主。漆器胎骨制作主要有挖制、卷制和削制三种方法,除此之外,还有镟制、雕刻及釦器法等。由于器形不同,有的器物胎骨仅使用了一种制作方法,有的则是几种并用。漆器的胎骨将夹纻工艺与釦器法并用,有效克服了薄胎漆器的弱点,标志着漆器彻底与木器工艺分道扬镳[1]。釦器法的出现是漆器制造业技术的一次新突破。《说文·金部》:  相似文献   

9.
楚系墓葬在战国时期执行一套较为规范的用鼎制度,大多数情况下这套制度得到较为严格的执行,但也有例外,如曾侯乙墓选择1件子母口鼎与1件箍口鼎拼凑出一组2件“鐈鼎”,九连墩M1以箍口鼎代替折沿鼎表达鑐鼎功能。本文以丧葬遣策为线索,利用包山二号墓考古资料对战国时期楚国丧葬礼仪进行复原,进而发现鼎的使用会根据葬礼实际执行时的礼仪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  相似文献   

10.
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物》1981,(1)
固始县县城东南二公里有一个高约50余米的土岗,群众称它为"侯古堆"。一号墓就座落在土岗的中央(图一)。 1978年8月,城关镇砖瓦厂工人在取土时,发现这座墓的陪葬坑,并暴露出坑内的木椁。后经省文化局派人到现场进行考古调查,并进行发掘,至4月底结束。出土大批青铜礼器、生活用具、乐器、竹、木漆器和陶器等。其中三架漆木肩舆(即四人抬轿)尤  相似文献   

11.
商时期墓葬内的圆陶片应是与木质等有机材料合组成器。器类可能是木觚,且有的髹漆。圆陶片涂朱应是髹朱漆的反映。青铜时代初期的二里头时期,就形成了作为礼器的铜爵、漆木觚组合。早商时期继续沿用,部分漆木觚被铜觚替代;而晚商时期形成了铜觚爵组合的礼制,漆木觚几乎被铜觚取代。漆木觚与玉柄形器共同用于丧葬礼制中,应是周代"祼礼"的早期反映。此外,为维护夏至早商时期政教合一的政权,不排除涂朱圆陶片有单独作为丧葬工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以往关于虎子的研究,主要以汉六朝以后的青瓷虎子为研究对象,而对于较早的漆木虎子涉及较少。本文结合近年来安吉五福楚墓出土的考古材料,尝试对战国至汉代漆木虎子的器型、制作工艺、用途及命名等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2007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道办事处屈家村发掘一批秦墓,其中一座编号M75的墓葬出土一套两件铜漆木器箍件,均为片状圆形,下沿内折。其中一件外口径11、内口径8.40、高2.20厘米,底箍底面及侧面各阴刻有一处铭文。  相似文献   

14.
1982年,江苏东海县双店乡竹墩大队出土一件秦代铜量,两侧各刻有秦始皇和秦二世关于法度量的诏书。铜量现为东海县图书馆收藏。据了解,与铜量同时出土的有秦半两铜钱。铜量口近圆形,靠柄部弧曲,底圆,柄中空。器壁和口沿因使用而有磨损。  相似文献   

15.
1957年,贵州省博物馆在平坝县尹关发掘三座南朝时期的墓葬。其中7号墓(墓葬编号并不是按自然数而定)出土了铜托盏一件。这件托盏与今日四川民间茶社的瓷托盏酷似,也由托、盏、盖三部分组成。托呈盘状,侈口,浅腹,环底,底中一圈足,托内突起一圆形托。盏为半球形,直口,弧腹较深,环底中有一小圆托,恰好与托盘之间托套合。盖呈斗蓬状,盖顶一钮,圆柱状,口沿宽平,与盏口扣合紧密。盏口沿、腹部、  相似文献   

16.
李晓岑 《文物》2012,(7):93-96
中颜纸是1978年在陕西省扶风县太白乡中颜村出土的。当时在一处汉代文化层的建筑遗址区瓦片堆积层下的圆形坑穴内,清理出窖藏陶罐。据参加清理发掘的考古工作者介绍,他们打开盖在罐口的铜盘后,发现罐内装满铜器、货币(半两、四铢和五铢钱)等器物90多件。其中有漆器的装饰件铜泡,在铜泡中填塞有揉成团的古纸。最大一片为6.8×7.2厘米,乳黄色,柔韧,上面带有铜锈斑。由于考古地层明  相似文献   

17.
榆林地区收藏的部分匈奴文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随着榆林地区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全地区范围内相继发现了众多的具有很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其中不少文物颇具匈奴文化特征,现择其中一部分介绍于后: 一、青铜器 1、铜鍑 9件,根据器形,分为八式Ⅰ式 1件,呈圆筒状,上粗下细,口沿稍侈,平底,口沿外侧有两个环形耳(一耳残),制作较为粗糙。通高21.8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10.8厘米,腹深17.5厘米。神木县孙岔乡马家沟出土,现藏神木县文管会(图版肆:2)。Ⅱ式 2件①直沿,口沿上有两个环形直耳,腹由上至下逐渐内收,下有喇叭形高足,足有三个  相似文献   

18.
釦器考略     
"釦器"是一类以装饰技法命名的器物。通常意义上"釦器"是指以金属箍施于器物的口沿、底部、腹部、转角或附加钮、环、鋬、足、铺首等金属构件的一类漆器。釦器滥觞于西周,初步发展于战国及秦,兴盛于汉,中兴于宋。釦器的发展与漆器胎骨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釦器法除主要运用于漆木器之外,在玉器、玻璃器、玳瑁、象牙器上也有少量运用。镶釦漆器与镶釦瓷器是最常见的两类镶釦器物。镶釦瓷器源于唐,盛于宋,宋以后剧减。  相似文献   

19.
《江汉考古》2021,(2):30-38
隰县瓦窑坡墓地位于山西临汾市西北、吕梁山地南缘,200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17座,其中铜器墓11座。本文主要报道春秋晚期铜器墓M17,该墓出土铜、陶、玉石、漆木、骨器等约20余件(套),青铜礼器具有典型晋文化特征。这批材料对认识晋文化和晋国向北部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扣器在一千多年前是家喻户晓的。但今天生活中,它早已不存在了,人们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因此,要稍加解释。东汉许慎编的大字典《说文·金部》解释说:“扣,金饰器口。”古代所说的“金”,是泛指金属.如黄金、白银、铜等,都统称为金。许慎说,凡是用金属加固和装饰器物口沿的.就叫扣器。《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记载:“其蜀汉扣器,九带佩刀,并不复调。”李贤注:“扣音口,以金银缘器也。”缘是边缘的缘,这里是作动词用,是说凡是用金银等金属来缘器的,就叫扣器。这两种解释,大同小异。但许慎是汉代人,他的解释是严谨的,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扣器,只限于用金属装饰器口的才是。李贤是唐代人,他对扣器的解释比较宽松,认为凡是用金属缘边的就是扣器。这是广义的扣器。从古代扣器的实际情况看,两种解释都说得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