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不久前,笔者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日本琉球大学进行中琉关系史方面的研究。在日本友人的安排下,参观了冲绳的清代唐人墓。回国后查阅有关档案史料,拟对冲绳岛上的唐人墓做一粗略的考察。琉球(今日本冲绳)是位于中国东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与中国很早就有交往。但两国之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当在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年明太祖遣使招谕琉球,琉球国中山王察度即遣其弟入明称臣纳贡,“由是流城始通中国,以开人文维新之基”①。中琉关系日益发展,前往流球从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国人与日俱增。在长期的中琉交往中,有许多中国…  相似文献   

2.
明朝万历年间的援朝抗倭战争,是一场对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影响的国际战争(对于这场战争,朝鲜称为“壬辰、丁酉倭乱”,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公元1590年,丰臣秀吉(1537—1598)统一日本,遂于1592年4月进攻朝鲜,势如破竹。应朝鲜政府之请,明军自7月起陆续入朝抗倭,并于1593年1月赢得平壤战役的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3.
丁春梅 《福建史志》2007,(2):37-37,47
琉球(今日本冲绳),明清时期为中国的藩属国。自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首派其弟泰期到南京向明政府称臣纳贡,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废琉置县”,在长达五百余年的友好往来中,每当琉球国王去世,新国王继位前,都要由琉球国王世子向中国政府提出册封申请,待中国政府派出册封使至琉球宣布册封令后,世子乃正式登基称国王。  相似文献   

4.
李正华 《收藏家》2009,(2):92-94
故宫端门西广场陈列着一尊清代武成永固大:降军炮(图1,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级文物),它是康熙帝为平定“三藩之乱”而铸造的。清初,平西王吴三桂、平南壬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分镇云南、广东、福建,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清廷下令撤藩。十一月,三藩中势力最大的吴三桂起兵,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次年,称周王。先后夺占贵州、湖南、四川。  相似文献   

5.
许多明史界和国际关系史界的研究者都认为,明代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是最为典型的"华夷秩序"体系。帝制中国的"华夷秩序"体系可谓"春秋公法",牢牢笼盖朝鲜、琉球和日本,使东北亚诸国诚心向化、恭谨输贡、严守藩封,心悦诚服奉帝制中国为天朝上国。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明代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十分复杂、十分诡谲,"华夷秩序"体系遭到严峻冲击和挑战。日本始终没有承认明代中国的宗主地位,明日关系与明朝关系、明琉关系不可等同视之,有本质差异。特别是日本在十六世纪中叶结束南北分裂后,侵朝鲜、伐琉球,叫板明朝独大地位,俨然在构筑"华夷秩序"之外的"和夷秩序",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是二元的。  相似文献   

6.
琉球群岛位于日本西南部,地处日本九州岛与中国台湾岛之间,由冲绳、先岛、大隅、吐噶喇、奄美五组群岛组成,呈队形分布于东海海域。琉球群岛原为一些小的岛国,互有贸易人员往来。在明朝朱元璋建国后,派遣使臣前往琉球进行安抚,琉球各邦国在洪武五年(1372)成为以明朝为宗主国的朝贡及贸易成员藩邦。在明宣德四年(1429),尚巴志统一了琉球各邦国,建立了历史上的琉球国,尚氏世代统治着琉球,以封贡形式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臣属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碧妍 《中华文史论丛》2011,(2):157-205,404
唐代的東南藩鎮一直是以養兵少、實力弱的形象示人,但成立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的鎮海軍、浙江東西道,卻乘借"涇師之變",在節度使韓滉的經營下成爲當時南方最强大的藩鎮,並在德宗朝的削藩戰爭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衍爲當時唐廷得以生存的基石。韓滉並藉此而成爲唐後期權勢最重之宰輔,而其與唐德宗的矛盾由此産生。韓滉死後,德宗爲弱化江東的藩鎮勢力,遂進行了改革。對韓滉這個歷史人物形象的探討,有助於我們了解中晚唐時代政治形勢變化對當時士人價值觀的衝擊,以及後人對東南藩鎮與東南藩帥特定認知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一八六八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对于德川幕府控制下的藩侯的利益是个严重而致命打击。因之在一八六八年前后,以德川幕府为首的许多藩侯曾对当时的反幕府运动——如一八五八年反幕府运动和「王政复古」「藩藉奉还」等措施是进行了顽强反抗的。可是,为什么有些大藩侯如萨摩、长卅、土佐和肥前等藩阀,还积极的进行了反幕府活动和支持明治维新的顺利进行呢?这个问题应当怎样来理解:在十六世纪,由于伟大的地理发现和寻找新的殖民地,欧洲人的远征队开始访问日本,此后日本虽然实行「锁国」政策,但是自一八四○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后,日本在亚欧资本主义势力压迫下,也逐渐被「开放」了。日本幕府政府曾被迫先后与美、英、法、荷、俄等国签订了通商条约和许多对日本不利的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就实质上来说已使日本降到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它的直接结果是加强了日本封建制度的内部危机。  相似文献   

9.
天启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明朝与后金进行的著名宁远之战。其主战场在宁远城,分战场则在觉华岛。论者注目宁远城之役,重笔浓墨,阐述详尽。而忽视觉华岛之役①,轻描淡写,略语带过。其实,觉华岛之役是明清甲乙之际,明朝与后金的一次剧烈的军事碰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兹对党华岛之役,勾稽史料,粗作探论。一觉华岛之役是历史发展之必然,由于其时觉华岛具有位处冲要、国储粮料和设置舟师三重价值而为明辽军所必守,亦为后金军所必争。觉华岛位处冲要。觉华岛②悬于辽西海湾中,与宁远城相为犄角,居东西海陆中逵,扼辽西…  相似文献   

10.
饷金金币是清末王树楠任新疆布政使(俗称“藩司”,主管一省经济事务)期间,为整顿金融,解决财政困难,奏请度支部同意后采购沙金,使用西式机器在迪化城外水磨沟机器局铸造的金币。因是用以“辅饷糈之不济,顾市面之流通”,故名为“饷金”。  相似文献   

11.
琉球漂民事件与日军入侵台湾(1871—1874)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71年琉球漂民被台湾土著杀害之事,属中琉两国民间刑事案件,与日本国无涉。但是,日本政府为了“以此次机会”达到“断绝琉球两属之渊源”和所谓“开启朝鲜自新门户”的目的,于1874年借故出兵台湾,并强行勒索50万两白银,拉开了近代日本侵略和压迫中国的序幕。  相似文献   

12.
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是希腊化时代早期建立的最典型的希腊式殖民城市之一。塞琉古在公元前308年左右控制了巴比伦尼亚地区并发起东征,在东征过程中称王。公元前304—前302年,塞琉古结束东征,返回巴比伦尼亚地区并建立塞琉西亚城作为王国都城。塞琉西亚位于塞琉古王国东部核心区域巴比伦尼亚,有利于监控巴比伦城等原生民族地区,加之地处两河流域水陆要道交汇之地,具有天然防御和交通优势;所以成为新都的首选之地。尽管其后塞琉古王国在叙利亚另建都城,但是塞琉西亚作为东都的地位并没有下降,仍旧是帝国的核心城市之一。包括塞琉西亚在内一系列希腊化城市的建立,是希腊—马其顿人重要的殖民统治手段。塞琉西亚的建立及其历史作用,是塞琉古王国统治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关于加藤弘之的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藤弘之其人加藤弘之(1836年——1916年,天保七——大正五年)幼名土代士。初叫弘藏,三十三岁时改名弘之,是但马国(今日本兵库县之一部分)出石藩藩士加藤正照的长子。十岁入藩立学校弘道馆学经学,后跟同藩人多田弥太郎、堀新久郎学习西方炮术。十七岁(1852,嘉永五年)随其父去江户,入佐久间象山私塾学习西洋兵法及洋学。十九岁  相似文献   

14.
清初"三藩之乱",清廷对藩王在地方上的经济活动多所揭露。以广东为例,康熙20年(1682年)两广总督吴兴祚曾上奏疏,"言尚之信在广东横征苛敛,民受其害数十年。因举盐埠、渡税、税总店、渔课诸害,悉奏罢之"。[1]其举"盐埠"之害:"自藩下入粤,  相似文献   

15.
明治维新和明治政权的性质问题是日本近代史研究中聚讼纷纭的一个焦点。而明治维新,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究应如何断限?日本学者的意见也异常分歧。本文以1853年日本被迫“开国”为其起点,以1894年“日英新约“的签定和甲午战争的爆发为终点,着重谈谈明治维新和明治政权的性质问题。笔者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应先考察维新时期日本经济结构的变化。 维新时期存在三种经济成分 德川时代幕藩体制的基础是封建领主制。推翻德川幕府,继之以“废藩置县”和“地税改革”,日本的封建领主制被摧毁,此后乃存在着三种经  相似文献   

16.
在秦汉经济史中有关财政、税役这一领域 ,早年日本学术界的加藤繁、宫崎市定、浜口重国、吉田虎雄、平中苓次等教授曾作过研究 ,1 993年 ,山田胜芳先生出版《秦汉财政收入之研究》。可以说 ,这是日本战国、秦汉史学界比较重视的一个领域。近年来 ,随着睡虎地秦墓竹简等新出史料的显著增加 ,国内外学者对此的研究更加丰富 ,日本静冈大学教授重近启树先生的新作《秦汉税役体系之研究》一书的出版 ,使得这一领域又添一部难得的佳作。《秦汉税役体系之研究》1 999年由日本汲古书院出版 ,全书由“序章”和七章以及二个“附论”组成。序章“秦汉的…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封建制自镰仓幕府建立、完成了第一次转型以后,曾有一段相当稳定发展的时期。然而,进入镰仓时代(1192~1333年)晚期,尤其是在整个室町时代(1334~1573年),镰仓体制又发生了动摇。经过长期的动荡和发展,至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日本封建制又完成了第二次转型:幕藩体制和小农经济,代替了武士家族联合统治和庄园领主制,成为日本封建制最后的发展阶段。探讨这一转型的原因,不仅是日本历史研究的重大问题,也是社会科学不可忽视的课题。因为这不仅有助于认识日本社会的发展特征,对把握整个人类社…  相似文献   

18.
贺琤 《清史研究》2004,(3):67-77
在琉球事件当中宗藩体制正面临着崩溃 ,中国社会舆论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在不同阶段 ,舆论先是要求清政府与日本争琉 ,继而要求清政府舍琉 ,最后要求清政府为琉存祀 ,而所“争”、所“舍”、所“存”的都是中国对于琉球的宗主权 ,而不是像日本那样对琉球的领有权提出要求。中国社会外交观念落后于国际现实 ,外交自然只能处于被动。  相似文献   

19.
古代琉球是位于中国东南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国 ,自明洪武五年 (1 3 72年 )中琉建立正式的藩属关系起 ,到清光绪五年 (1 879年 )琉球为日本吞并止 ,中琉双方友好交往五百余年。此间 ,中国儒家思想和文化传入琉球 ,对琉球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华裔儒学大师程顺则一生致力于儒家思想与文化在琉球的传播。此外 ,他对促进中琉间政治、经济、文化及航海交通方面的交流 ,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唐后期的历次削藩战争中,元和削藩无疑最为成功,影响也最大。而元和削藩诸战争中又以淮西战争(815—817年)的胜利最具战略意义,它对成就宪宗“元和中兴”产生了重要影响。学界一直以来对淮西战争关注颇深,在战争的背景(动因)、基本过程、影响与意义;裴度与李想等人的功绩评判;韩愈、段文昌《平淮西碑》相关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深人的探讨,并且不乏远见卓识。本文将依次对以上诸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尽可能集中反映元和淮西战争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