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普拉墓群出土毛织品上蓝色染料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薄层色谱法、红外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及快原子轰击质谱法的分析测试手段,通过综合比照认定毛织品上的蓝色染料的主要成分应是靛蓝素,染色过程中可能采用了复染与套染工艺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技术(Micro-Raman)、薄层色谱(TLC)、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为主要分析手段,对一组古代丝织品(包括清代传世品扇套、元代鸽子洞出土蓝棉袄和百纳枕顶)上蓝色染料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该组样品中蓝色均为靛蓝染色,色素成分有靛蓝素和靛玉红,由于制靛工艺或老化程度不同,在各样品中两成分相对比例均不相同。分别对靛蓝试剂进行UVA、50℃高温、85%高湿老化实验,对老化前后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发现,光照2个月后,靛玉红相对含量降低较明显。高温、高湿老化6个月后靛蓝素和靛玉红含量的显著降低。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下靛蓝素相对含量降低幅度相当大,可见较之靛玉红,靛蓝素更不耐高温老化。该研究采用无损与微损技术结合的方法有效解决了蓝色植物染料的鉴定,同时通过老化试验初步明确了靛蓝染料的降解原因,对于染色工艺研究以及色彩保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对一批出土的西周至东汉毛织品进行羊毛品种及编织方法进行研究,以鉴定羊毛品种和确定相关产地,应用扫描电镜分析羊毛毛纤维的组织结构、形态、纤维类型、细度,鉴定了羊毛品种。检验说明,扎滚鲁克和山普拉墓地出土毛织物主要是用新疆羊的羊毛织制的。  相似文献   

4.
余姚市湖山乡汉-南朝墓葬群发掘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88~ 1990年浙江省余姚市湖山乡砖瓦厂清理发掘的 54座汉至南朝时期墓葬,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结晶盐是纺织品文物的污染因素之一,为探讨消除污染的方法,使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粉末衍射仪(XCRD)和能谱仪(EDS),对南昌明墓出土丝织品上的结晶盐成分进行分析测试。测试结果初步判断,结晶盐的主要成分为脂肪酸钙盐。结晶盐可以通过EDTA二钠的螯合作用去除。  相似文献   

6.
周一汉毛织品的染色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1985年新疆且末县扎洪鲁克墓群和洛浦山普拉墓群出土的一批周一汉毛染织品的染色工艺,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仪和色度仪对这批毛染织品分别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反射光谱的测定。结果表明,这批毛染品均使用植物染料染色,分别采用四种染色工艺:直接染色、媒染染色、复染染色和套染染色。其中,蓝色毛织品为直接染色;红色毛织品采用了媒染、复染工艺,绿色毛织品由蓝色与黄色套染而成。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红色毛织品是用铝盐作媒染剂染色而成,铝盐含量与毛织品的色度呈相关性。说明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和色度仪的使用是分析古代毛染品染色工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马家塬战国墓地是研究西戎文化以及秦戎文化交流的重要考古遗址。在M21墓葬发现了一些附着于铁器表面的矿化纺织品残片。这些矿物外壳保留了比较完整的纺织品形态,是研究早期纺织技术的宝贵资料。为此,本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对矿物纺织品残片的纤维原料进行了鉴定与分析:1)矿物外壳内部的纤维空洞结构形态与桑蚕丝的纤维形态特征相同;2)样品中检出了3组蚕丝蛋白的特征多肽片段。研究结果表明,M21墓葬中的纺织品残片的原料为蚕丝纤维(Bombyx mori)。丝绸的发现表明中原的丝绸成品或者纤维原料已经进入西戎地区,西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更加密切。使用丝绸包裹铁器则表明西戎文化已经受到了一些中原风俗的影响。这一发现填补了马家塬遗址中纺织品研究的空白,不仅为研究秦戎地区的织造工艺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矿化纺织遗存中的桑蚕丝残留的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西周至南北自制玻璃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玻璃起步较晚,大体始于西周初或先周(殷末),主要是蓝色、浅蓝色或绿色玻璃珠管,与玉、玛瑙配合制成“杂佩”。其时玻璃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并含有少量铅、钡,故称为铅钡玻璃,与西方钠钙玻璃不同而独树一帜。春秋战国时期,西方蜻蜓眼玻璃珠输入我国,从此,以仿羊脂白玉美若明月的“隋侯珠”为代表的自制玻璃与外来玻璃并存。西方(大月氏)吹制玻璃术于汉魏传入我国之后,也出现了自制的空心玻璃器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世俗艺术与宗教艺术的礼仪功能角度,讨论了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和备茶图两种题材在墓葬当中的关系及其意义。这一讨论大体确认:与同时期的许多宋金墓葬装饰相类似,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和备茶图以及它们在墓葬中的结构,与民间祠庙中的赛神供盏仪式有密切关系,两种题材共同组成了墓葬中娱悦和祭供死者的礼仪性虚拟空间。进而推断:当时的散乐与饮茶文化,已经以一种“礼”的方式进入了辽代普通富庶汉人的墓葬,成为死者来世享乐生活的永久象征。  相似文献   

10.
汉代西王母崇拜充分表现在汉砖、石、镜及摇钱神树上的西王母艺术图像中,其发展经过了“长寿之偶像”、“神的救赎”、“神的创世”3个阶段。汉代人所以崇信西王母,一是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即祈福成仙;二是基于精神的需要,即试图冲破制度的束缚以寻求情欲的满足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Xiaoshan in Zhejiang Province was an important ceramic production area in ancient China. During recent years, local archaeologists have found a number of mound tombs dating to the Zhou Dynasty and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Many shards of stamped stoneware and proto‐porcelain have been unearthed from these tombs.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how we collected ceramic shards from tombs and samples from local ancient kilns as reference material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ir relationship. We have used the energy‐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technique to analys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ceramic sampl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me of the tomb artefacts may be imported from other production areas. We infer that the other tomb samples were produced at local kilns, but due to production process–related compositional differences, there are small difference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between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sam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