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共同同意"是中古英国赋税理论中的重要原则。它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一原则有效限制了英国王权。  相似文献   

2.
税收习惯是英国中世纪赋税征收的法律和制度依据。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进步,税收习惯在常轨运行的基础上,通过调适、排异、变通、成文等方式获得承续与更新,排除了易于形成习惯的异质行为,废弃了淡出社会需求的旧习惯,吸纳了适应社会变迁的新习惯,由此形成了富于特色的税收习惯体系。税收习惯不仅在征税活动本身,在日常用语交流、政府文件制定、政治经济关系运行中都曾有活跃的表现,并得到了社会各团体各阶层的普遍认同和遵循。税收习惯具有鲜明的法律和制度效能,通过这种效能干预国家和社会管理,维持财政收支格局,显示了强大的控制力量。  相似文献   

3.
谷延方 《世界历史》2008,(4):106-114
中外学者主要关注工业革命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运动,较少关注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中古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具有不同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特点:其一,主要动力源于农业而非工业,农业生产的兴衰决定了城市化和非农产业发展的进程;其二,中古劳动力转移历时久、水平低;其三,中古英国劳动力转移呈相对集中的地域流动模式,农村居民流动迁移的主要目标是首都伦敦。此外,中古英国劳动力转移在地域和行业流动方面均呈不均衡状况,地域上偏重英国东南部和西南地区,在行业流动方面主要集中于纺织等轻工业部门。工业革命后劳动力大量流向西部和北部,汽车、钢铁等重工业部门日渐重要,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呈现出均衡化、网络化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中古英国地方自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日华 《世界历史》2008,(5):111-117
英国是“地方自治之家”,近代英国独具一格的地方自治制度树立了良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这一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古时期。因此,对中古地方行政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理解“地方自治之家”的由来与发展提供历史的背景。  相似文献   

5.
论中古英国“国王靠自己过活”的原则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施诚 《世界历史》2003,1(1):66-73
中世纪英国贵族和议会多次提出“国王必须靠自己过活” ,即国王应该像其他封建主那样依靠自己的习惯收入 ,维持王室的生活和国家正常的行政开支 ,只有在战争时期才能向全国臣民征税。但是随着行政事务和官员的增加 ,即使在和平时期 ,国王也难以“靠自己过活”。实际上 ,中古英国历代国王都不断地开辟新的税收 ,向全体臣民征税 ,扩大收入 ,所以他们也不必“靠自己过活”。  相似文献   

6.
文礼朋 《世界历史》2007,7(2):113-124
近代英国农业史一直是英国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不断地有新的论和作问世,观点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经常出现所谓修正派,然后又对修正派进行新的修正。在国内,近代英国农业史也一直是学术界研讨的重大问题,人们一直希望从英国近代农业史中得到一些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启示。本拟分成几个专题,按时间的顺序对外国学的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要的学术史的回顾,以方便国内学术界对近代英国农业史的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的水陆交通与商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交通越便利,商业越发达。中古时期英国的交通状况如何?目前在国内史学界还是一个冷僻的课题。要研究中古时期英国的商业经济,必然涉及到交通问题。根据近年来英国出版的相关文史资料,具体考察了12~14世纪期间英国的水陆通行及商业运输情况,提出了以下两点看法:一、由主干道即“王家大道”、地方道路和乡村小道所组成的陆路系统已经比较完整,可以保证商业运输的需要;大规模的陆路运输不仅可以有效组织,而且出现了比较高级的“公共运输人”。二、通航水路相当发达,尤其在东部地区水运河道密布,城市和大的集市都非常繁荣;水运价格也比陆运低得多。不可否认,以现代人的标准看,当时的水陆交通还障碍重重,运输效率不高。但是,这个时期英国的水陆交通条件已经为商业运输提供了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在讨论英国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时,不得不提敞田制。敞田制自诞生后在英国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敞田制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败。英国敞田制的衰败对农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敞田制的衰败对农业劳动力的发展、耕地的变化和农业政策的推广,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农业发展越来越适应社会要求,从而促进了英国社会全方位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土地产权的变革与英国农业革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爱民 《史学月刊》2003,4(11):66-70
英国农业革命是英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迈向工业文明的桥梁,它以土地产权的变革为基础,经历了大约三百年的时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大幅度提高,在其世界工场地位确立的同时,农业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程度。  相似文献   

10.
王章辉 《史学月刊》2000,35(1):76-83
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大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从历史实际看,不仅没有导致英国农业的衰落,相反使英国农业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不仅没有削弱英国工业发展的基础,相反有利于工业资本的积累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极大地推动了英国工业化的发展。英国丧失工业霸主地位、走向相对衰落,有着复杂的、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大农业。在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时,盲目照抄,或根据某种需要而随意剪裁历史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晚期英国市场结构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工业时期英国城乡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于12至14世纪,其中各级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中世纪后期由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纺织业的兴起及出口贸易的扩大、国际性大集市的衰落、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使得市场结构完成了从以农村市场为主体向城市市场为主体的转型。市场结构的转型改变了市场的性质,密切了城乡关系,促进了城市体系的成熟,加速了以伦敦为聚核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中世纪英格兰运输役起源于庄园领主的物资供应需求,随着12、13世纪市场的激增以及运输条件的改善,市场型运输役逐渐普及。运输役一般由农民上层承担,其运输距离、目的地、运输种类等都受习俗制约。运输役衰落的原因主要有直营领地的衰落、运输的专职化以及私下交易的流行。运输役的兴衰与中世纪英格兰市场培育密切相关,是市场已有一定发育但还不太成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英国资本主义发生的策源地,而不是商业或者手工业,后者要以农业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英国原始积累成功的秘密,在于农民个体的普遍积累,在于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以前,英国农民已经经历了长时期、普遍的积累,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批殷实的、又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富裕佃农。他们一心扩大耕地和牧场,或买卖或转租或垦殖,很早就一直以零敲碎打的方式进行“圈地”;更重要的是,富裕佃农最早创立了工资雇佣生产方式。它有着一套全新的游戏规则,不承认等级,漠视身份,最大限度地追求市场利润,完全不同于庄园经济。富裕农民经济在市场上击败了领地经济,迫使领主不断肢解领地地产,进一步扩大富裕农民经济的规模,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阶级逐渐形成。显然,农业资本主义是富裕佃农推动的,领主不过是被佃户逼上商品经济的“贼船”。是约曼——富裕农,还有他们的延伸体乡绅,而不是领主或新贵族,成为英国现代农业的发起人。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4000年代,古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化,发明了象形字,产生了用字记载下来的各种献记录,形成了埃及奴隶制国家最早的档案。古代埃及档案献的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并设有专门的档案保管库,充分为埃及法老政府所利用,促进了古代埃及的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中世纪晚期,英国的圣徒崇拜盛行,成为民众宗教信仰的中心。与中世纪早期相比,晚期的圣徒崇拜已发生了一些变化,民众已经开始关注到自己,具有了自我取向与现实取向。这表明在中世纪晚期,英国民众的宗教信仰中出现了“个人主义”倾向,在物质力量增长的同时,英国民众的精神力量也在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三衙,全名为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是北宋禁、厢诸军常设之统帅机构。其帅,宋人称作“三帅”、“管军臣僚”,或简称“管军”。三衙制度,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相适应,肇始于唐末五代,至北宋方渐趋于定型。它的确立,首先解决了中唐以降的藩镇割据问题。兵权由地方集中到中央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之上,从宋太祖开始的北宋统治,本着“兵权宜分不宜专”的原则,又从合理调整三衙与枢密院、皇城司以及帅臣之间的关系人手,构建了三衙、枢密使、皇城司主管宦官、帅臣之间彼此相互制衡的严密体系,并加强了台谏对三衙的监察,和皇帝对军政的亲自干预,从而进一步实现了兵权向皇帝手中的集中。  相似文献   

17.
Gifts of food in late medieval Englan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ifts of food were an integral part of late medieval culture. Small items, such as fruit, might be given by anyone. As part of commensality, sociability, hospitality and charity, food gifts underpinned customary patterns of life; they developed networks of relationships, establishing good lordship,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negotiations. Patterns of giving demonstrate the distinctiveness and appropriateness of some categories of foodstuff, and illuminate the purposes of donors. Changes over time can be identified: indiscriminate hospitality or large-scale food alms fell out of common practice after the Black Death and gifts of money were preferred in some circumstances. Giving choice foodstuffs, however, remained a constant.  相似文献   

18.
Gifts of food were an integral part of late medieval culture. Small items, such as fruit, might be given by anyone. As part of commensality, sociability, hospitality and charity, food gifts underpinned customary patterns of life; they developed networks of relationships, establishing good lordship,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negotiations. Patterns of giving demonstrate the distinctiveness and appropriateness of some categories of foodstuff, and illuminate the purposes of donors. Changes over time can be identified: indiscriminate hospitality or large-scale food alms fell out of common practice after the Black Death and gifts of money were preferred in some circumstances. Giving choice foodstuffs, however, remained a constant.  相似文献   

19.
广东革命政府于1924年创立的中央银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以“中央银行”命名的国家银行,尽管严格讲它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国家银行,却是后来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滥觞,在金融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北伐战争时,它担负起一切军政费用的支应和调拨的责任,对支援革命战争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于该行的开办资金,历来学界大都认为有粤币毫银1000万元,但根据对有关史料的分析和考证,这笔款项其实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