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作为独立于中国文学之外的新加坡华文文学 (以下简称新华文学 ) ,在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社会中 ,在经历多次起伏、迂回曲折的发展后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地域色彩 ,并成为其国家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华文学的发展 ,离不开当地报章文艺副刊和文艺期刊的培育 ,它们在传播新华文学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报章副刊 ,更是文学创作者不可或缺的发表园地。新加坡的报章文艺副刊 ,一向都是文坛的重镇 ,而文艺副刊又多集中在以《南洋商报》为首的四家华文日报上。1《南洋商报》刊出的纯文艺副刊有三种 :《新年代》、《星期…  相似文献   

2.
一二战结束后,马来亚(包括新加坡和马来半岛)人民反对英殖民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华人是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三大主力军之一。这种思想政治领域的新态势,必然在作为观念形态的华文文学上有所反映。因此,自1945年8月日本投降至1948年6月卷土重来的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紧急法令”止,马来亚华文文学(简称马华文学)创作的主题是华人投身于反帝反殖的洪流.斗争这一时期马华文学各个领域收获颇丰.诗歌方面如刘思的《正义的表现》、桃木的《不合理,要反抗》、米军的《跳“珑玲”》、丁家瑞等的长诗《怒吼吧,新加坡!》和战后出版的首部诗…  相似文献   

3.
漫画与儒家思想的结合,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出现的蔡志忠诸子百家漫画系列,这些漫画在中国及东南亚流传甚广。在新加坡,通过漫画传播儒家思想及中华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方向。受中国崛起影响,在新加坡,华文教育及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日益增加,但英文是教育主流,华文教育水平滑落。本着灵活、轻松学习华文和中华文化的宗旨,漫画这一方式在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中创造了新的空间,逐渐成为教材和教学的组成部分。本文将简述儒家思想在新加坡传播的现状,分析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学校推行儒家伦理课程受挫的原因,将其与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大背景结合,探讨漫画传播儒家思想和中华文化如何在新加坡重视华文教育的新形势下获得肯定,并逐渐成为其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新加坡华文文学也随之从马华文学中分离独立出来,并在原有的马华文学基础上,在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以及新兴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开始了独特的发展道路。新加坡华文文坛在一个短暂低潮期后出现了蓬勃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华文文学的认同:创造与传统周宁一在地区概念上使用新加坡华文文学或许会选择1919年作为起点。①它是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的产物,是一种中国化的侨民文学,从作家身份、思想意识到题材主题、语言风格,莫不如是。然而,侨民文学并不是方向。早在1927年...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华文文学史初稿》日前已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公司联合在新加坡出版。该书可说有两个第一 :这是第一部纯粹勾勒新加坡华文文学近百年 (1 91 9— 1 995)发展面貌的新华文学史 ,也是第一部由中新两国专家联手写作完成的文学史。参与执笔者以中国学者  相似文献   

7.
1989年冬天,新加坡文艺协会会长骆明先生专程送稿来京,并与我们中国华价出版社签订了编辑出版大型丛书《新加坡华文文学大系》的协议。这套《新加坡华文文学大系》大型丛书,分小说卷、散文卷和诗歌卷,共计一百余万字,是活跃在当今新加坡文坛上的二百多名华文作家代表的选集。从协议签订之日起,骆明先生与文艺协会的同行们就马不停蹄地工作,向报界发布征稿启事,征集作品、作家小传与照片,精选精编,只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把稿子交到了我们出版社。这速度在中国大陆是很难想象的。我捧着交来的这一摞沉甸甸的书稿,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这是中新…  相似文献   

8.
本文先论析在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情境下 ,“新加坡华文知识分子”的语义 ;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殖民地时代、独立建国时代和踏入二十一世纪后 ,新加坡华文知识分子的出身和特征 ,以及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如何从政治、教育和文化舞台上逐步退缩 ,而今后又将会有怎样的转变和突破  相似文献   

9.
由厦门市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会、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厦门文学》杂志社及厦门大学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海外教育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等六家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 ,于 2 0 0 2年 4月 1 4日至 1 7日在厦门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来自东南亚、美国、法国、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海内外学者、作家 1 80多人 ,盛况空前。会议的主题有两个 :东南亚华文文学及其研究的问题探讨 ;菲律宾华文文学的历程及特点。与国内其他华文研讨会相比 ,此次会议最大的特点是文学研究者与创作者进行了面对面的广泛交流 ,理…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各国华人文学,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华人用其母语——华文创作的文学,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国都有此类文学,而且得到程度不同的发展;另一类是华人用当地通用语创作的文学,印尼土生华人用马来语创作的文学,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福建会馆借助教育,通过设立多种华文教育奖学金、资助属校举办各种华文教育活动的措施,鼓励学生学习华语和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具体措施表明,会馆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华文文化教育,注重对中小学教师的华文素质的培养,同时在其他族裔中传播中华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儒商现象,堪称当今世界华文文化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在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的海内外人土中,有一批人属于“全取商人,业余写作者”,我称之为“儒商作家”,或称之为“双才(财)作家”。他们各自为国家的华文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现象在东南亚诸国,如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最为显著。人们称这些有文化素养、热衷于传播中华文化的商人为,儒商”。他们中大多数自动接受儒学文化的灌输,从商之后,长袖善舞,成了富翁,便格外热心于精神方面的追求,利用商余时间,潇洒做文章,佳作迭出,誉满南洋;或出钱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学在新马流播极早,它们主要是通过早期劳工口头传播、私塾授受传播、文人沙龙传播、华人社团传播、峇峇群落马来文翻译传播等渠道,使中国传统文学在当地被广泛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中国文学由此对当地的华人与华文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 0 4年 1 2月 3 -4日 ,由台湾玄奘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办的“海外华人与侨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台湾国父纪念馆召开。来自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地区的 1 0 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此次研讨会提交的论文以海外华人与侨民教育为主题 ,也涉及海外华人社会的其他方面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在华文教育的整体性研究方面 :暨南大学高伟浓的“历史的思索 :海外华文教育的功用变化及因应之道” ,通过对当今形势下的海外华文教育与数十年前的华文教育对比 ,认为华文的功能大大地走向经世致用。北京华文学院彭俊…  相似文献   

15.
在海外华文教育史上,新加坡南洋大学(简称南大)的创办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作为海外第一所华文高等学府,她达到海外华文教育体系的最高峰,曾有力地推动了新、马,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该校于1980年被迫关闭,从而造成海外华文教育史上最令人扼腕痛惜的一页。近年来,新、马华教界人士又不断发起“复办南大”的吁请活动,其影响日渐扩大。本文试探讨南大兴衰的历史原因,并对“复办南大”之前景做一浅析。一南大的简短历程①南大是在以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陈六使先生为代表的华人先辈们倡导下,集合全东南…  相似文献   

16.
“新移民文学”:“新”的悖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新移民文学”术语的权宜性特征;从定义和身份认同两大层面对“新移民文学”概念和内涵进行剖析,认为“新移民文学”概念蕴含了很大的悖谬,从身份认同角度考察,则尤其明显;探讨了“离散华文书写”和“华语语系文学”替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来,在华文文学世界里有一种新兴的文学现象,令人瞩目。它为世界华文文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并正逐步形成一支生力军,它所创造出的欣欣向荣的文学新景观,成了世界华文文学走向新阶段的标志。这就是人们称之为的"新移民文学"。这是一个新的命题,是一个较之过去所谓的"留学生文学"更为宽泛更为切实更为现代的新的文学命题。"新移民文学"主要是对20世纪80、90年代从中国内地移民海外的留学生、学者、知识层的文学创作的一种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下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成果和新水平,并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丛绿 《中华遗产》2006,(2):12-15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兼翻译家,自称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文”,在华文文学圈享有很高的声誉。  相似文献   

19.
黄孟文先生祖籍广东梅县(今梅州市),1937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是一位有着华人血统的新加坡公民。他在六七十年代先后获得南洋大学学士,新加坡大学荣誉文学士与硕士,美国华盛顿大学哲学博士的学位,是一位知识渊博、通晓中西文化的学者。现为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亚洲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新加坡分会会长、新加坡狮城扶轮社创社社长、《新加坡作家》双月刊主编。  相似文献   

20.
速写     
忧心忡忡李光耀呼吁华人讲华语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最近表示,如果新加坡华人失去讲华语的环境,今后要再造同样的环境将极为困难。他说,新加坡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和公共场合讲华语,使新加坡华人生活在华语环境中。李光耀的担心自有其道理。新加坡华人人口最多,但近年来,英语已有取代华语之势。华语的“没落”,正在使新加坡人失去一大“个性”,也将影响他们与中国人的交往。他指出:“我们必须努力促使3%,甚至5%能通晓双语的华人掌握高水平的华文,以方便到中国做生意,以及为在新加坡营业的中国公司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