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彪 《文史天地》2009,(3):21-23
清末有两个太监最有权势:一位是李莲英,臭名昭著;另一位是小德张,他成了李莲英的“接班人”,虽然名声不及李莲英那样显赫,但也同样得到慈禧太后的宠爱,威风十足。  相似文献   

2.
赖晨 《文史月刊》2012,(1):39-40
李莲英(1848~1911),出生在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贾村,祖籍山东齐河。李莲英13岁当了太监,在复杂的宫廷中生活了51年。  相似文献   

3.
李莲英故居在中南海西苑门外北夹道。这里原是皇宫的南花园,专为皇宫培养盆景花卉,种植,供应莳鲜菜蔬的基地,园里有座花神庙,李莲英告老出宫时,隆裕皇后赏赐给他作为归养住所。现为北京一六一中学。清代有品的宦官大都是家族聚集居住人口集中,财产集中,以求家大业大门面显赫。李莲英身为二品大总管(清代二品太监屈  相似文献   

4.
李莲英自9岁入宫当差,到暮年出宫养老,在宫中度过了55个不同凡响的岁月。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同、光年间,权欲熏心的慈禧太后,前后三次“垂帘听政”,独揽朝纲国政,统治中国长达47年之久。一生诡计多端的李莲英,紧紧依靠慈禧太后,为其出谋划策,效尽犬马之劳,极尽阿谀谄媚之能事,因而取得了慈禧太后的宠信。李莲英从迎合慈禧太后取得宠信到协助慈禧太后出谋划策,参与朝政,而进一步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和垂爱,终于成为清末一代权监。  相似文献   

5.
<正>新中国第一大案回忆我的姑母珍妃军阀孙殿英生平见闻录李宗仁和他的最后一位夫人胡友松周扬在"文化大革命"中李莲英墓被掘经过汪精卫河内遇刺始末外蒙古是怎样独立出去的台湾"孙立人兵变"案内幕记徐水"共产主义"何键派人挖掘毛泽东祖坟经过川岛芳子伏  相似文献   

6.
李莲英从咸丰六年(1856年)入宫,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宫,在宫时间长达52年。他是慈禧太后最宠爱的贴身太监,也是清代品位最高、权势最大、财富最多、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大宦官。  相似文献   

7.
晚清乱世人才辈出,即使身居宫中的太监们,也能随口举出几个有名的来。其中,像李莲英、安德海之辈,已被小说戏剧演绎得淋漓尽致了。但有的还不太著名,比如,那个晚清时期太监群里的异类,堪称愤青太  相似文献   

8.
李莲英从咸丰六年(1856年)入宫,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宫,在宫时间长达52年。他是慈禧太后最宠爱的贴身太监,也是清代品位最高、权势最大、财富最多、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大宦官。  相似文献   

9.
晚清乱世"人才"辈出,即使身居宫中的太监们,也能随口举出几个有名的来。其中,像李莲英、安德海之辈,已被小说戏剧演绎得淋漓尽致了。但有的还不太著名,比如,那个"晚清时期太监群里的异类",堪称"愤青"太监的寇连材。  相似文献   

10.
明朝的太监权利过大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清朝入住中原后,吸取明朝教训,从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到嘉庆、道光帝几乎各个皇帝当政时都对宫中太监严格管理,并制定了详尽的太监管理制度.清末,安德海和李莲英虽然深得慈禧太后的宠爱但是也没能过多干涉朝政.总的来说,清朝与其他朝代相比,太监较少有为非作乱者.  相似文献   

11.
正宋伯鲁(1854-1932,陕西醴泉人)是清光绪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也是戊戌变法的骨干之一。在清廷为官时,他不畏强权,先后多次上奏折,要求朝廷关心百姓疾苦,廓清吏治,就连权宦李莲英庇护其侄子的罪行他也敢当朝揭露。清朝灭亡后,宋伯鲁返回陕西老家,后经熊希龄推荐担任总统府高级顾问。在发觉袁世凯的称帝野心后愤然回陕,开始将精力转移到绘画、书法  相似文献   

12.
《旅游纵览》2013,(9):7-8
慈禧,一个令国民恨之入骨的女人,拥有铮铮政治手腕,强烈的统治欲望,可是,她依然是一个女人,她也有柔情的一面。现在热播的电视剧《大太监》,讲述慈禧在政治中追逐权势,步步为营,最终站在权力最高峰的过程。除此之外,剧中还对慈禧罕为人知的少女情怀进行了描绘,尤其是她让李莲英在雪地里教她骑自行车的一段,那股媚态和天真好学之劲让我们看到了慈禧阴狠跋扈之外柔情似水的一面。一、故宫一个女人的爱恨交织  相似文献   

13.
初冬的下午,中央戏剧学院会议厅里坐满了学生,他们正等着已走出中戏校门10年的姜文大哥。两点半,姜文准时到场。在同学们色彩鲜艳的冬装中,姜文那蓝灰色调的打扮倒真像老大哥。 也许,在戏剧学院容易出“戏”。院领导的开场白是给在坐的学生出道题:谁能说出姜文10年来都演过哪些电影?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芙蓉镇》、《红高粱》、《李莲英》……”“对,  相似文献   

14.
1943年的一天,重庆市内的某家剧院,一部名叫《光绪亲政记》的话剧正在举行首演。偌大的剧场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这是著名编导杨村彬先生《清宫外史》三部曲系列的第一部。观众们在关注舞台上呈现的宫廷内争、帝后斗法等场景之余,还被一个小角色所深深吸引与感动。这位小人物叫寇连材,是名年轻宦官。本来他聪明能干,很受慈禧和李莲英信赖,后被派去监视光绪皇帝。孰料他反而同情了光绪,最后不得不走上冒死上书的不归路。这小  相似文献   

15.
据慈禧心腹太监李莲英和他的侄子所著《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尸体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上三层金丝串珠绣花锦褥和一层珍珠,厚达一尺,计有珍珠16324粒,红蓝宝石85块,祖母绿2块,碧玺、白玉203块。在头前部放置一叶翡翠荷叶,重22两5钱,脚下部放置一朵重36两8钱的粉红色莹光夺目的碧玺大莲花。慈禧尸入棺后置于荷叶、莲花之间,寓意“步步生莲”,使亡灵尽快进入西方乐土。慈禧身上穿着多层寿衣,仅金丝串珠丝绣“佛”袍和外罩绣花串珠“寿”、“福”袍夹两件,就用了大珍珠420粒,中珠1000粒,小珠4500粒,宝石1135块。在慈禧胸前佩带着两挂朝珠和各种佩件,用珠800粒,宝石35块。另用串珠9链,围绕全身。在臂间摆放18尊蚌佛,在身上盖有织金陀罗尼经被,被上用真金捻线织出佛像、佛经,极为精致。经  相似文献   

16.
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七日(农历,下同)翁同和被开缺回籍。半个月后,即南返故乡常熟。不久,维新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幽禁瀛台,再度“垂帘训政”的慈禧太后又下严旨:“翁同和着即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同时,慈禧等人还图谋逼迫载湉禅位于端王载漪之子溥(?)。次年九月,翁同和的同乡门人、翰林院编修沈鹏(北山)上疏:首先请皇太后归政皇上,又请立诛荣禄、刚毅、李莲英“三凶”。按清朝规定,翰林院编修上疏必须由掌院学士代递。当时掌院学士为徐桐,徐桐正要想做大阿哥溥(?)的师傅,对此当然绝不可能应承,两次严拒了沈鹏之请。据当时在场的叶昌炽在《缘督庐日记》中所记:徐桐与沈鹏“龃龉久之”,徐甚至“离座斥之,声色俱厉……且语侵瓶生师(按翁同和号瓶生),云其指使。此事不得不告玉舟,万一决裂,林下巨公将有不测之祸”。可见叶昌炽亦早以沈鹏此举为翁同和担忧。  相似文献   

17.
祝伟慧 《风景名胜》2008,(12):28-29
泉,意为"水之源"。在汉语言的文字描述中,"泉"由"白"和"水"二字组成,"白水"也可意为纯净的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水常常与"好运气"相联系,而"泉"与汉语言文字"全"同音,可与"完整、全面"联系起来,因此,"泉"意味着各种好事像叮咚的山泉水那样源源不断。  相似文献   

18.
禅茶入腹,沁人心脾。禅宗茶之"四谛",乃"和"、"静"、"怡"、"真"。"和"是茶道的灵魂,而"静"则是茶道的境界与氛围。此时,我们已从"和""静"之中向"怡""真"过渡。欢"怡"之下,不讲形式,不拘一格。"清明茶香,到高峰山品尝。山僧佛德合十。"高峰山僧人佛德的短信邀约,使我禁不住诱惑,奔那茶香而去。  相似文献   

19.
在"朕即天下"的封建时代,宋真宗给宰相"封口费"而未采取极端手段,也算个"仁慈"之君了。官员追求政绩,或为摆平"劣政"的负面影响,常常不惜血本,通过掏"封口费"来扫清舆论障碍。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千年以前的宋真宗为了搞所谓"封禅泰山"大典,就给自己的宰相王旦一笔不菲的"封口费"。  相似文献   

20.
论文主要利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马华文报刊有关"女招待"的报道,梳理这一时期"女招待"职业的兴衰与殖民地政治经济及与政府限制措施的关系,探讨其如何被"色情化"和"污名化"以及"女招待"的困境及其根源。研究显示,新马华人"女招待"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初,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新马经济不景气,为吸引顾客,咖啡馆、茶馆等服务行业竞相雇用"女招待"。二是殖民地政府禁娼,一些娼妓转向咖啡馆、茶馆充当"女招待"谋生。"女招待"的职业定位是以女性魅力招徕生意,从一开始就被"色情化"了。"色情化"的结果,导致这一职业的"污名化",女招待要承担"伤风败俗""诱人堕落""祸水"的污名,成为殖民地政府限制和禁止的对象。当局的出发点是道德、禁娼和治安,而不是"女招待"的权益,也不将"女招待"视为正当职业,于是,不是"色情化"主要推动者的"女招待"承担了最大的"污名",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