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论1929年中东路事件的发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左双文 《民国档案》2004,(2):120-127
在民国时期的涉外事件中,中东路事件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例子,因为一般的涉外事件往往由外国势力引起,中方处于被动,而中东路事件是由中方主动挑起的。东北地方当局、张学良是事件的主要决策,南京国民政府对此采取了积极鼓动和支持的态度。张学良、蒋介石此时将苏联视为头号敌国,主动出击,而忽视了日本对中国由来已久、日渐扩大的威胁,对国际战略局势的把握发生了严重偏差,造成了对外战略中的一连串失误和损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2.
王维远 《炎黄春秋》2003,(10):62-68
1929年,在我国东北发生一起历时半年、震惊全国、轰动世界的中东路事件。对于这重要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  相似文献   

3.
左双文 《民国档案》2005,11(4):66-78
中东路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继续对苏强硬,一再放弃和平解决事件的机会,并几度阻挠东北地方当局和平解决的尝试,中苏交涉陷于停顿。苏联遂在边境发起一系列军事进攻,使东北方面损失惨重。在苏联强大的军事压力和国内变乱频生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应对乏力,只得放松了对东北方面自谋局部交涉的限制,事件乃以中方接受苏联最初提出的条件而草草收场。  相似文献   

4.
蒋介石、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之交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1929年,藉南京国民政府推动“革命外交”之机,年轻气盛的张学良在东北挑起了中东路事件,意图强行收回中方在中东铁路经营管理上应享之权。此举得到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的鼎力支持,蒋并且试图藉机收回全部路权。对此,苏联方面以1924年中俄及奉俄条约为依据,亦不惜以武力相向。蒋则运用外交手段,希冀得到各国列强的支持而获得压制苏联的效果。却不料各国政府多不赞同中方的做法。结果,苏联大举兴兵,东北边防军损失惨重,张学良被迫单独与苏联订立了城下之盟。此举虽令南京不满。蒋却因顾虑到逐渐形成气候的反蒋风潮.而不得不曲予承认。  相似文献   

5.
付朝 《黑龙江史志》2013,(17):34+36
1929年发生在我国东北的中东路事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件由中国方面主动挑起的对外事件,也是张学良执掌东北政权后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对外军事行动。中东路事件的发动主要是张学良自我意识膨胀,错误判断形势和南京政府出于多种目的,支持张学良收回中东路主权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何立波 《纵横》2009,(7):37-42
1929年7月,中国国民政府和东北地方政府为收回中东铁路主权,派军队以武力接管中东路,对苏联宣战,同苏军之间发生了一场震动中国乃至世界的武装冲突,史称“中东路事件”。这场冲突持续近5个月之久,双方动用的一线兵力超过20万,使用了重炮、坦克、飞机和军舰等重型装备,其规模和持续时间远远超过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成为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冲突。它是20世纪2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史上的大事。“中东路事件”的结局,对于东北的局势乃至全国的时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930年间,中苏两国拟为解决中东路事件善后问题举行会谈,正式开议之前,中方委派东省铁路督办莫德惠为全权代表,于同年5月1日赴莫斯科筹备。这里所辑莫德惠、外交部特派员钟毓与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张学良、外交部长王正廷等人的相关来往函电,反映了会前中苏交涉及筹备情况。  相似文献   

8.
张持坚 《炎黄春秋》2008,(10):53-58
1984年8月11日中午时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悄然出现在了中苏边境的黑龙江边。 这条界江的两边,已然对峙了二十多年。  相似文献   

9.
张学良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史学界多有深入研究,唯独对中东路事件稍显薄弱。究其缘由,一是因为这是张学良打的一次败仗,张学良为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学者不忍心揭这块伤疤;二是他打仗的对象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苏联,他后来发动的西安事变不仅挽救了中华民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共产党渡过了一次生存危机,他有功于共产党,大陆学者多出于为尊者讳的传统心理,不愿意碰这一问题。张学良是坦荡做人的典范,他在晚年自己揭开了这块伤疤。  相似文献   

10.
范峰 《湖南文史》2010,(4):53-55
1990年8月25日,黑龙江某航空兵团飞行一大队的一架歼-6飞机,在中午12点左右起飞后不久失踪,飞行员是该大队的王宝玉。当天晚上,苏联塔斯社播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一架中国军用飞机于当天下午12时45分,在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附近的克涅维契军用机场降落,飞行员要求到美国政治避难。  相似文献   

11.
<正>1929年5月27日,东北当局宣称苏联在中东路"宣传赤化",搜查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没收领事馆文件,扣押领事馆内39名人员。与此同时,迫使苏方局长和副局长停职,封闭了苏方职工会。7月10日,东北当局用武力强占中东路全线,驱逐中东路苏方高级职员,封闭苏联驻哈尔滨的一切外交和商务机构,南京国民政府对苏方抗议给予强硬回应。8  相似文献   

12.
<正>十九世纪末,沙俄为侵略中国东北和称霸远东,在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同时,为了在远东寻求一条到达海参崴的便捷通道。中日甲午战争,为沙俄找到了胁迫清朝同意修筑铁路的契机。清朝于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同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其中有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的规定。俄国一直视中国东北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蓄谋把东北变成它的黄俄罗斯。于是,联合德、法两国进行干涉,迫使日本退还辽东半岛。沙俄在还辽事件以后,即向清政府索取报酬。李鸿章于1896年与沙俄政府签订的中俄《御敌互相援助  相似文献   

13.
1926年1月中苏中东路危机后,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的确就用人及利润分配等方面向中方作出了一些让步.但苏联的让步是在苏联主导下的有原则的让步,其实质是要保住中东路,维护在中东路的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14.
15.
中苏均视日本为远东地区的主要威胁,将对日政策置于各自远东外交政策的首位,因此在两国谈判中优先处理中日关系与苏日关系,结果导致中苏谈判断断续续地进行了5年.1937年7月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为了与苏联合作抵抗日本,中国做出妥协,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简言之,中苏各自的对日政策,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两国互不侵犯条约谈判和两国关系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事变当日西安方面向外界发出了第一份明码通电,即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八大救国主张”。此份电报是张、杨早上8点多在捉到蒋介石之后发出的,而南京国民政府在当日下午六七点才收到。也就在当天凌晨的寅时(3时至5时),张、杨曾提前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讲述了发生在1929年中苏两国最大规模的一场边境武装冲突,后被称为中东路事件。通过资料考证简单阐述了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及其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对于研究东北近代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苏关系史中的重要事件,1969年中苏之间一系列的边界冲突不仅是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苏关系恶化到达顶点的标志,而且是影响未来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甚至冷战结局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外学术界对于中苏边界冲突已经有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从最初着重探寻事件发生的真相,到后来较多地探讨该事件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中苏走向分裂,中国与大多数东欧国家的关系也随之波动。其中,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的关系恶化尤为严重。然而从1963年年底开始,出于现实外交利益的考量,民主德国调整了其对华政策。不久后,中共中央也正式做出了争取民主德国、分化德苏关系的决策。此后中国和民主德国在一系列领域进行了合作,是中国和东欧各国关系发展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在中苏关系继续恶化、德苏关系缓和的情况下,中德关系仍可维持,一旦双方公开的意识形态斗争压倒了对国家关系发展的考量,双方关系也难以维系。  相似文献   

20.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凌晨,150万苏联军队越过中苏、中蒙边界,向日本关东军发动大规模进攻。8月11日,延安总部从莫斯科电台广播中得知,苏联骑兵机械化兵集群(司令普利耶夫上将)西路部队,包括第27摩托化步兵旅、第30摩托团、第7装甲旅及第3炮兵团,连同蒙古国一支机械化骑兵部队,从二连方向出兵,穿越300公里多盐沼泽地、戈壁沙漠,可能直趋张家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