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46年 4月, 作为多学科文化史研究计划的一部份, 戈登·威利 (GordonWil ley) 和詹姆斯·福特 (JamesFord) 开始了秘鲁北海岸维鲁河谷的地面勘察。与此同时, 他们的考古学同事唐纳德·科利尔(DonaldCollier)、温德尔·贝内特 (Wen dellBennet)、威廉·邓肯·斯特朗 (Wil liamDuncanStrong)、克利福德·伊文思(CliffordEvans) 和朱尼斯·伯德 (JuniusBird) 进行了一系列层位学研究的发掘工作, 以便在维鲁河谷建立一个初步的文化史编年和陶器的年代序列。威利和福特设计了一个史前聚落形态的试验研究方案, 他们利用吉普车和航空摄…  相似文献   

2.
唐启翠 《华夏考古》2012,(1):47-53,62
为了探索正在急剧消失的成都平原"林盘"聚落形态与史前聚落的关系,本文借由聚落考古与环境考古,比较集中地综览了平原上史前各聚落城址之间的历时性共性,对史前城址聚落群与成都平原的地貌、水系、文化习尚、宗教信仰等关系的研究,以及各聚落城址的内部特征予以研究述评,以求探究成都平原上这种"林盘"聚落形态与史前聚落城址及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环境、文化及保存状况与聚落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址资源域分析(又译为"遗址领地分析"或"遗址域分析"),是一种西方考古学界应用很广泛的关于遗址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适用于环境考古和聚落考古。它的英文表述有两种,即Site Catchment Analysis(简称SCA)和Site Exploitation Territory Analysis(简称SETA),前者是维塔芬兹等人1970年最初创用时的名称,后者是贝利等人在1983年提出的新名称,所指都是同一种分析方法。遗址资源域分析是指通过对遗址周围自然资源的调查与分析,来恢复古人以遗址为中心的日常活动范围和获取资源的种类和途径,进而考察人地关系演变。简单说,就是通过调查遗址周围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分布区域,来复原遗址占有的领地。这一分析的基本前提是:人类开发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是以减少所需时间和能量的合理方式进行的,换言之,离居住地越远,获取资源所需时间和能量就越大,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就越小,最终到达无开发价值的边界,这个边界就构成了古人日常活动范围即遗址资源域的范围。显然,其核心是确定遗址资源域的范围和域内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按照这一原理,其工作程序主要有两步:首先根据现代原始部落的观察和分析,提炼出适用于古人日常活动范围的理论模式,具体是农耕定居社会以5公里或步行1小时为半径的正圆圈,狩猎游动社会是以10公里或步行2小时为半径的正圆圈,这一模式已被西方多数遗址域分析所通用(有的则做小幅调整);再据此进行实地调查,根据遗址性质的不同,从遗址中心出发向不同方向步行1小时或2小时,记录并分析沿途观察到的资源分布和土地类型、地貌景观等,由此可建立一个以遗址为中心的不规则圆圈(受实际地形影响,其范围通常会与理论圆圈有所出入),这个范围尽管是以现代当地地理环境为依据的,但仍可视为古人获取日常生产和生活所需自然资源的最可能范围,即古人以遗址为中心的日常活动范围——遗址资源域。对一个地区的多个同时期遗址开展遗址资源域分析,就可恢复整个地区的资源开发和控制的方式、范围以及人地关系演变。因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聚落考古和区域覆盖调查的兴起,部分地区经过细致有针对性的考古工作,已经发现了大量特定时期共存的先秦遗址,再加上此前进行的全国范围文物普查,都为遗址资源域分析提供了重要基础。但已有的聚落考古多是从遗址内部的面积等角度进行等级划分,而已有的环境考古也限于遗址内部的取样分析,都是孤立地看待各个遗址,缺乏走出遗址的意识。而遗址资源域分析的精髓就是提倡走出遗址,并且提供了可以实地操作的野外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倡导将出土遗存整合在一个超越单个遗址的更加广阔的空间环境之中,将人及其聚落等文化景观还原到整个自然环境的地理景观当中去研究,充分重视对人类生存须臾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重建的古代人地关系演变过程更加细致,也相对较为可信。因此,这一方法在我国应该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如果能不断实践,将会有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社会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通过对偃师商城及其所处区域同时期聚落的分析,可以发现该城址是洛阳盆地中东部二里岗文化三级聚落体系中的中心聚落,不同阶段性质可能存在着差异,该区域二里岗期聚落是整个二里岗文化四级聚落体系的一部分。对偃师商城发现墓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遗址缺乏大中型墓葬,层级相对简单。总体来说,该城址一直是区域性的中心聚落和二里岗文化的次级中心聚落,在个别阶段可能是二里岗文化的中心聚落。  相似文献   

5.
陈秀容 《人文地理》1995,10(3):68-70
土地利用的型式、结构、强度及其变化是人地关系在特定地理区域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人口压力及相应政策都会对它发生影响。作者在多次实地考察与调查访问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将印尼爪哇岛农业土地利用演变过程划分为:强迫供应制和实物地租时期(1602-1829),强迫种植制时期(1830-1870),"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时期(1870-1942),日本侵占时期(1942-1945),及独立以后与粮食优先政策时期(1945-)等阶段。各阶段土地利用的变化都充分体现了市场、人口和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分析、认识这一变化过程起因和后果,对我国当前的土地利用问题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考古学完成了考古学物质文化史的构建,积极转向考古学文化的功能性研究及其社会研究。20世纪80、90年代之交,中国考古学的研究范式从考古学文化向聚落考古转变。18世纪至今,在全球范围内考古学的空间概念经历了地点、考古学文化、聚落考古等三次的嬗变。考古学史研究表明考古学空间概念的三次嬗变均使学科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些不同的空间观源自于考古学及社会学用来理解人类行为的各种各样的观点及其各不相同的哲学理路。考古学的空间性研究包括文化、生计、社会组织等,尤其是文化秩序与社会秩序互动是考古学必须从经验和理论上解决的基本问题。聚落内和聚落间社会关系的处理是古人每天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因此聚落考古为研究不同区域从居无定所到城池林立的社会关系的异质性和社会组织变迁提供了战略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16和17世纪是华南地域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的转折时期,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粤闽交界的韩江流域因山贼、海盗和倭寇空前活跃而引致地方动乱的严重情势,乡村聚落形态因而发生重大变化并出现明显的军事化趋势,这一变化最终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经过长达一百余年的筑城建寨运动,韩江流域21个县都出现了大量的军事性城寨,而清初的迁海政策也对该地域的社会组织和聚落景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复界之后粮户归宗的举措,则导致聚族而居的单姓大村的普遍出现。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方志学学科的现代建构中,认清、梳理、把握方志学内在的研究范式,是现代方志学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对方志学研究范式的概念、功能以及历史进行简要考察和阐述,明晰现代方志学研究范式的基本范畴,便于更好地推动方志学学科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何光强  宋秀琚 《人文地理》2014,29(2):113-122
地缘政治分析离不开地图。在全球地缘政治分析中,作为世界地图基本空间框架的地图投影通过变形为人们架起了一座"认知的桥梁"--一种空间认知的视角,包括结构、中心方位、距离和面积四种认知。它们在人脑中组合成世界意象地图,为全球地缘政治分析营造了一个多维的空间思维条件。世界观念研究、地缘动态研究,地区研究和全球性问题研究都离不开全球地图投影。总之,地图投影对于国际关系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新史学和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现代史学是同时循着两条几乎完全不同的路线一步步产生出来的.从乾嘉汉学逐步演化而来的化经为史的过程,是其中的路线之一;生发于"西洋史学"、对中国学术传统而言意味着炉灶重起的过程,则是其中的另一条路线.前者是所谓的"新汉学",后者是所谓的"新史学"."新史学"是指向历史本体的,"新汉学"则从一开始就是着眼于历史记录的.这两条路径起初各有轨辙,齐头并进,但由于"新汉学"凭借深厚,一段时间内压倒了"新史学";而"新史学"因为符合社会历史潮流、国际学术潮流,又后来居上,再立潮头."新史学"中经"唯物史观派史学",如今已经开花结果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新汉学"最富有象征性的学术遗产,事实上已经归并到当今的"古籍整理"和"史料学"学科中来了."新汉学"所主要致力的"文本考据"工作,已变为现代学术构成中的一个部分,治学过程中的一个初始环节;在"文本考据"之外和之后,实际上还存在一个更大的学问世界.  相似文献   

11.
12.
流动、旅游与后现代——一个研究视角与一种精神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凌  孙九霞  朱竑 《人文地理》2017,32(3):146-151
后现代思潮作为对现代性的全面反思甚至批判,为我们理解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视角。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可以开始重新思考和重构旅游的意义,并在新的后现代和后结构哲学思潮以及更广阔的流动背景下探讨旅游的新特征和旅游体验的新方向。流动作为一种批判语境,意味着对传统以稳定和界限为主体的文明形式的挑战,也在更深层意义上代表着新的社会精神内涵。随着社会流动的增加和人们意识的改变,人们将习惯一种流动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在流动中居住,在居住中流动。在此意义上,旅游的内涵或者是生活化了,又或者是生活旅游化了。文章最后从"何为旅游世界"、"旅游体验"以及"再谈游的精神"等三个方面对后现代语境下旅游发展的趋势进行了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13.
石峁城址是四千年前中国北方城市发展初期阶段的一个主要中心遗址。本文对石峁遗址的东门和韩家圪旦居住区出土的19件陶、石工具进行了微痕和残留物分析,以便了解遗址中不同区域的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两地点出土的石器功能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区别,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两地点人群活动特点。东门的石刀和石杵具有厨房用具的特征,包括制作发酵酒一类的食物,可能与宴饮备餐有关。韩家圪旦的多种类型陶、石工具显示出比较复杂的使用功能:有些专用于收割谷物、加工韧皮纤维或加工粟黍,有些为厨刀,还有一些为多功能工具;其中有些工具也具有加工发酵食物的特征。制作发酵食物的原料主要包括红曲霉、大米、粟黍及小麦族植物,可能与酿造红曲酒等食物有关。这些结果丰富了我们对石峁东门的礼仪性功能及其城内居民生计模式的了解,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城市发展初期城内不同区域的社会生产分工问题。  相似文献   

14.
如何利用创伤历史遗产促进和平城市构建,是所有遭受战争破坏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关系到一座城市的身份定位与未来发展、乃至国家形象与国际和解。英国的考文垂、德国的德累斯顿、日本的广岛、波兰的华沙以及中国的南京,在历史上都历经了沉重的战争创伤,形成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只有深刻记住曾经的苦难并以此为镜,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作为一种被F.R.安克斯密特称作“崇高的历史经验”的创伤历史,我们对其记忆与认知非常重要。历史事实证明,构建和平城市是对苦难历史的一种最好的纪念和修复。当一座城市的创伤历史记忆升华为人类共同的记忆,我们对过去灾难的认知就可以超越陈规定型的政治记忆。唯此,痛苦的历史才能与未来的和平相连,才能促成昔日敌对双方的和解,从而为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希望。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迈向构建和平城市之路,进而形成全球和平城市网络,和平记忆终将超越战争记忆。本组笔谈愿为此崇高的人类目标略尽绵薄之力。同时,本组笔谈也尝试为陷入瓶颈的城市史和文化史研究贡献一条新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西传统伦理文化之间有诸多共同之处,也存在诸多差异。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人们正在努力倡导文化对话、寻找普世文明。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探索中西传统伦理文化之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差异的根源、差异的基础、差异的视角,从中西传统伦理文化的奠基者、反对者、发展脉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与其他武术拳派相比,梅花拳在攻防实用性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别,而真正的不同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拳种,还是一种社会组织,更是一种民间信仰,而组织的广泛性和信仰的坚定性正是梅花拳能够扎根民间并繁荣昌盛的两大法宝。明白了这一点,可为当今的武术拳种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实现民间武术与民俗活动的有机融合,并促进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幕府制度的特征、形态和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幕府制度的特征、形态和变迁郭润涛幕府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作为一项用人行政的制度,在历代国家政治中,尤其是在地方政治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就我国幕府制度的基本特征、存在形态和变迁诸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一、幕府制度的基本特征“幕...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17,(8)
正刚做完从艺50周年展览的刘富业,一脸的轻松与淡然。他师从陈永锵、黎雄才、方楚雄等多位名家,在艺术创作上颇有造诣。除了画家身份,他还是业内资深的收藏家。在他看来,收藏是一种难舍的机缘,也正是这种机缘,他的收藏之路才越走越广阔。创作与收藏并行刘富业自幼酷爱绘画,上世纪70年代在西樵文化站工作的经历让他进一步坚定了艺术从业的决心。他先后拜陈永锵、黎雄才为师,学习花鸟画和山水画,并与很多书画名家、诗人相识,如  相似文献   

19.
一种可回收、变形的包装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健  何晓华 《神州》2012,(20):238
本文介绍一种可变形且可多次利用的包装箱,主要应用于快递行业。本包装箱内部为气囊机构,可起到固定物体且缓冲作用。包装箱材料为韧性强、耐磨的材料。箱体外部有弹性带捆扎,可起到保护箱子,稳定箱子构架的作用。本包装箱操作方便,一般的包装只需几秒钟。适应当今经济优化的原则,在节能减排的同时降低了成本。  相似文献   

20.
陈星灿 《中原文物》2001,15(4):24-29
黄河中游山西地区前仰韶时代文化的缺失,很可能同山西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关.本文对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试图提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