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松林 《文博》2023,(4):54-62
本文根据考古材料将汉墓出土的镶棺铜璧形饰分为两类。第一类铜璧形饰孔径较大,年代为西汉至东汉初,分布较广,其性质与镶棺头挡玉璧相似,意旨是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第二类铜璧形饰孔径较小,年代为东汉中晚期,主要分布于重庆巫山一带,是巫山工匠在第一类铜璧形饰基础上改造创新而形成的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圆形铜牌饰,其性质有引魂升天之意,亦有表现仙境场景。随着东汉墓葬结构及用玉方式的转变,第一类铜璧形饰衰退与消亡,出现了更多装饰于棺头挡悬璧图、十字双弦穿璧图、龙穿璧图。  相似文献   

2.
无锡鸿山越墓是仅次于绍兴印山越王陵的贵族墓葬,墓葬年代为越国最强盛的越王勾践时期。该墓葬出土了青瓷器、陶器、玉器、琉璃器等随葬器物千余件,其数量之多,器类之全,为江浙一带越国贵族墓葬之最。鸿山越墓出土的玉器玉料精良,造型奇巧,工艺细腻,纹饰繁缛,神采灵逸,寓意奇幻,显示出超然的个性。鸿山玉器是"工"与"艺"的完美结合,是"形"与"意"的完美结合,鸿山越墓出土的玉器有龙纹玉覆面、蛇凤纹玉带钩、龙凤首玉璜、双龙首玉璜、龙首玉璜、螭凤纹璧形玉佩、出廓龙纹璧形玉佩、双龙管形玉佩、兽面纹形玉佩、凤鸟形玉佩、盘蛇神兽纹玉管、云纹削形玉佩等1,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玉器中独领风骚。鸿山越玉精美、流畅、灵逸、奇幻,不仅有着繁缛细密的局部纹饰,还有着流畅不滞、纤若毫发的"微雕"工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遗址和墓葬里发现多处和祭祀有关的遗迹和遗物,如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大型石砌祭坛和“女神庙”;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的玉制琮、璧以及上海福泉山遗址的“红烧土”和祭祀坑遗迹等。这些祭祀遗迹与我国后世的祭天活  相似文献   

4.
良渚文化“玉敛葬”述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墓葬中随葬璧、琮等玉器的现象,本世纪三十年代已经有所发现。 1930年,浙江省杭县良渚镇的茅庵村、荀山周围、近山,安溪的后湖村,长明桥的锺家村、金家衖,瓶窑的宋村等地,因群众破土而发现大批玉器,以璧、琮为主,还有穿孔玉斧和多种佩玉、饰玉。1936年西湖博物馆发掘良渚遗址时,为此作了调查和试掘。据发掘者施昕更先生判断,这批玉器"都是墓葬物","形式俱全,多者竟达百  相似文献   

5.
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西安市南郊上塔坡村东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61座,其中战国至汉代墓葬34座,出土陶鼎、盒、蒜头壶、灶、罐、甑、盆、缶、灯、璧以及铁削、石串珠、铜钱等大量遗物。这批墓葬保存较好,出土器物的组合关系明确,部分墓葬出土陶器上还多戳印“杜亭”陶文,为完善关中地区战国至秦汉之际考古学文化序列,探索秦汉时期杜县周边丧葬习俗及社会组织形态的变迁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计算机考古年代序列分析系统的结果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墓葬的随葬器物、墓地分区、墓区分群和墓葬的排列规律,尝试考察楚中小型墓葬的埋葬规律,发现使用雨台山墓地的人在生前的关系可以相应的划分为几个层次,墓葬排列很可能是按亲属关系的不同分别进行埋葬。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此长文的中篇,主要探索黄河上中游地区,在公元前3000年—前1600年间的玉器文化。从考古资料可知,约于公元前2300年前,分布于六盘山周围的客省庄文化、常山下层文化、菜园文化、半山文化等与齐家文化的形成关系密切,笔者统称之为"先齐家诸文化"。齐家文化可能形成于公元前2600年前后,但约自公元前2300年以降,迅速发展成地域甚广的强势文化,尤其是在该文化晚期,已分布至陕北高原西侧,北达河套地区。承袭了可能萌芽于庙底沟文化时的"璧琮礼制",先齐家时期已在祭祀坑里将琮与璧上下叠压掩埋,此时玉石琮也有了浅圈形的射口,或是为了固定二器的叠压而设计。齐家文化遗址较多,本文从墓葬、房址、祭祀坑等各方面作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就礼乐制度而言,南、北方地区自唐代以来就存在一定差异,墓葬形制也多有区别。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北方移民大量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开发及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对南方地区墓葬材料的梳理,发现南渡后的北方移民及其后裔墓葬,与本地墓葬之间无明显差异,多数采用南方本地流行的墓葬形制埋葬,而并未沿用北方原籍墓葬传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与北方移民的"权葬"思想有一定关系,可能也与南方地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潘家庄秦墓地墓葬的分析,依据随葬品的差异把墓葬分为四类,并对这四类墓葬在墓葬形制、墓葬方向、葬式、陶文、随葬器物的类别和组合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指出不同类别墓葬的墓主人之间有社会阶层或身份地位的差异,同时也暗示着潘家庄秦墓地的死者生前可能是属于不同人群或不同文化系统。他们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的社会形态,属于同一个地缘组织,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地缘政治的发展结果。  相似文献   

10.
<正>联璧,形似玉璧相联,后约定俗成以孔数多少定名为几联璧,目前已发现的有双联璧、三联璧及四联璧。联璧在我国黑吉地区、辽河流域、海岱地区和江淮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及铜石并用时代早期遗址和墓葬内均有出土,但出土数量不多,延续时间不长,用途也不甚明了。目前,关于联璧的研究文章相对较少,专门研究文章仅有一篇~①。本文对考古出土的双联璧、三联璧及四联璧进行类型学分析,从其年代、  相似文献   

11.
凌河类型石构墓葬出现在西周晚期,并一直延续到战国早中期,保持了长期的连续性。伴随燕文化势力向本地区的渗透和扩张,石构墓葬遗存在战国中晚期衰落。凌河类型石构墓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周邻不同文化发生交流,石室墓是辽东地区和本地区石构墓葬文化之间融合的产物。凌河类型石构墓葬的埋葬习俗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特征,传统因素表现出了持久的影响力。对凌河类型石构墓葬的渊源及与相关遗存的关系的探讨表明,石构墓葬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元文化因素影响并同时对外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四川战国墓葬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四川发现、发掘、清理了大批战国时期的墓葬,对研究四川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可贵的材料。根据墓葬内涵看,四川的战国墓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本地土著居民的墓葬;一类为外来移民的墓葬。在前一类墓葬中也有多少不等的外来文化因素,说明战国时期土著居民不同程度的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他们和外来移民的墓葬还是有明显的区别。这两类墓葬都有一些较为集中的墓地,当然也有单座墓葬的发现,(这应是工作的关系,他们很可能属于  相似文献   

13.
张海博 《丝绸之路》2011,(16):40-41
本文通过对敦煌唐代墓葬出土的模印"龙首犬身怪兽砖"的形制与敦煌写本中有关"伏龙"的记录、分析和比较,推测此砖应称"伏龙砖",取材于唐代民间信仰的宅神"伏龙"。  相似文献   

14.
刘富良  安亚伟  尚巧云  胡小宝  胡瑞  高向楠  高虎 《文物》2011,(5):4-11,1,97,98
2001年9月,在洛阳市体育场路东侧发现了3座东周时期的墓葬,其中2座为"中"字形墓,1座为"亚"字形墓。2002年1~4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对编号为C1M10122和C1M10123的两座墓进行了发掘。C1M10122为带4个墓道的"亚"字形墓,是目前发现的两周时期唯一的此种形制的墓葬,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及铜器铭文判断,此墓可能是周平王的墓葬。C1M10123为带2个墓道的"中"字形墓,此种形制的墓葬在洛阳为首次发现,根据晋侯墓地的情况可以推断,它与另一座"中"字形墓可能是周平王夫人的墓葬。  相似文献   

15.
2016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清理发掘了开鲁县金宝屯一号辽墓,在甬道内发现了用汉字和契丹大字书写的墨书题记。通过对墨书题记的初步研究,确定一号墓主人为《辽史》中记载的耶律蒲古。题记中提到了"葬扵龙化州西",为我们探寻"龙化州"的地理位置提供了佐证。根据金宝屯一号墓葬墨书题记、福巨古城的调查钻探成果、新发现的两处佛寺遗址并结合文献资料,推测通辽市科尔沁区的福巨古城即辽代的龙化州。  相似文献   

16.
蒋璐 《文物春秋》2007,(1):28-33
张家口地区所发现的汉代墓葬中,怀来官庄和阳原三汾沟的随葬品相对丰富,组合关系明确。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两者在墓葬形制和随葬陶器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官庄西汉早中期墓葬受残余燕文化的影响,而三汾沟西汉晚期墓葬表现出与北方长城地带汉墓更多的共性,并出现了一些匈奴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7.
商文化墓葬的二层台上有放置动物腿骨的现象。本文结合晚商墓葬制度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考察。发现同一墓组或分族的墓葬二层台放置的动物腿骨的种类具有一致性,这或是血缘关系或族在商代社会生活中发挥较大作用的体现;二层台有动物腿骨的墓葬在其所在墓组的同时期墓葬中规模较大,二层台所置动物腿骨种类多少和墓葬的等级没有必然的关系。二层台放置动物腿骨的现象与文献记载的周代"奠竁"礼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新书介绍     
《文物》2012,(2):28+42
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一辑)巫鸿郑岩主编本书是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和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古代墓葬美术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书中讨论的内容既包括墓葬出土的艺术品,也涵盖了墓葬的整体设计、墓葬中不同视觉和物质形式的配置、墓葬所反映的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发掘的高台地埂坡墓葬壁画,内容丰富,出现了髡发形象,这些髡发形象不免让人想起文献中的"河西鲜卑"。文献中对于河西鲜卑的记载并不十分明确详细。本文试图通过对考古发现的玉门蚂蟥河、官庄、白土良、高台地埂坡等河西墓葬中的部分墓葬形制、陶器、壁画等来分析其中含有的鲜卑因素,并通过与东北、内蒙古中南部鲜卑墓葬的比较揭示河西墓葬与鲜卑墓葬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四川文物》2021,(4):57-69
西昌新庄墓地的发现为构建和细化安宁河流域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根据其随葬品的差异,这批墓葬可分为A、B、C、D四类,分为四期。A类墓葬是该地区目前可见最早的墓葬,与横栏山文化遗存差异明显,可能来自盐源盆地;稍晚出现的B类墓葬与齐家文化有较明显的关系,但晚期受到了C类墓葬的强烈影响;与B类墓葬大致同时的C类墓葬可能是本地早期横栏山文化的延续;而D类墓葬的出现则与西周的兴起或有一定联系。以此为基础,对以往认为与"大石墓遗存"联系密切的礼州、大洋堆等遗址进行了再分析,讨论其遗存的性质、年代以及与周边其它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大石墓遗存"的起源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