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浅谈中国古代勾啄兵器──戈的演变杨平在先秦时期,戈是古战场的主要兵器之一,它是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在甲骨文、钟鼎文中,经常可以见到绘戈的图像。今天我们汉字中的"武"、"战"等与战争有关的象形文字,都从于戈,这说明了戈与战争息息相关。现在出土的戈大多...  相似文献   

2.
徐清华 《收藏家》2011,(11):23-26
"国之大事,在戎与祀。"青铜时代,战争频繁,为了获胜,当时的天子诸侯、皇胄贵族毫不吝惜珍贵的青铜,或开采、或掠夺,铸造了大量的兵器,以卫社稷,以保家园。虽然经历了当时战争的消耗,又历经几千年的风云变幻,仍然因为种种原因有大量的青铜兵器留存至今。青铜戈即是其中兵器的一种。  相似文献   

3.
兵器是伴随着战争的发生而出现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与人类战争的存在而相伴始终。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兵器亦经过了数千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作为不可佚缺的史实,有关兵器的记载散见于多种古籍文献中,同时,大量的兵器实物也以各种形式(如墓葬随葬、战争中丢弃、财富储藏、收藏传世等)被存留下来。可以说兵器不但对于古代战争、军事史的研究有着其它物质文化遗存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古代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由…  相似文献   

4.
洛阳出土的中胡二穿戈与战国铜鍪杨平1994年初,军事博物馆在河南洛阳外国语学院征集了古代两件中胡二穿戈和一件铜銮。这三件文物的出土,对我们了解古代兵器以及对古代战争中士兵的炊食用具,均提供了很珍贵的实物资料。现将这几件文物分别介绍如下:1、之时戈(图...  相似文献   

5.
刘弘 《四川文物》2007,(5):66-74
西南地区的青铜戈根据其分布的区域与器型特征可以分为若干个系统,但它们都与蜀式青铜戈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从考古器型学角度观察,它们在形制上都以蜀式戈为"祖形"。蜀式戈向南传播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并形成了四个不同时期的辐射圈。透过蜀式戈的南传可以寻找出蜀文化在历史上逐渐向南传播的过程与路线,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西南地区各青铜文化。  相似文献   

6.
宝丰县文化馆最近收藏了两件制作工艺别致的古代勾杀兵器——青铜戈。一件是商晚期的銎内戈(图一)。出土于前营公社前营村,是农民郭正在翻地中发现并献出。出土时戈的锋端己残断。戈身全长20.5、援宽6.5、銎宽3厘米。内的尾部两面均铸有铭文,据分析,一面为族徽(图二:1),一面可能是使用者的姓氏铭  相似文献   

7.
曾子戈小议     
本文介绍笔者所见四件铸有"曾子"之名的青铜戈,器物出土时间及地点不详,本文研究指出戈的年代大约在春秋中期偏晚阶段,铭文中所谓"曾子"之"子"当为美称。  相似文献   

8.
戈戟小议     
戈、戟作为古代军中之重要兵器已多被方家论述考辩,甚至周纬《中国兵器史稿》在论述戟时,认为郭宝钩先生《戈戟余论》一文“见解正确,以后关于铜戟形制,似无辩论之余地①.”然郭德维在《考古》1984年第12期发表《戈戟之再辩》一文,对周纬所作的“结论”提出质疑,并就戈、戟问题谈出了三点看法,他认为:“戈与戟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戟头较戈头窄而瘦长”;  相似文献   

9.
戈体援与胡夹角之大小直接关系到戈、戟的使用功效,其变化是戈、戟形制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考工记》指出了援与胡夹角过大或过小对戈、戟功能的危害,并提出"倨句外博"的技术要求。本文运用力学分析的方法,对"戈体已倨已句二病"进行阐述,并对已有注释进行分析。《考工记》"戈体已倨已句"是指戈的两种功用对其形制的要求。也是对青铜戈、戟形制演变规律的技术总结。  相似文献   

10.
新乡市博物馆收藏有相当数量的从商代到唐代各个时期的青铜器,对研究古代青铜冶铸、造型艺术有着重要价值。在这里介绍两件青铜器,以飨读者。一、商代◇翅戈(图一)戈是古代兵器中的一种“勾兵”,用于钩杀。常见的有直内戈、曲内戈、銎内戈三种形式。◇翅戈是直内戈,系商代晚期的遗物。此戈重425克,通长24.4厘米,制作极为  相似文献   

11.
青铜器     
金石 《文物》1976,(10)
戈古代兵器中的一种"勾兵",用于钩杀。由铜制的戈头、木或竹秘(bì7音必,柄)、柲上端的柲冒和下端的铜鐏(zūn音尊)四部分构  相似文献   

12.
王蔚波 《收藏家》2011,(3):43-46
戟戟是由戈和矛组合而成的复合兵器,既可刺杀,也可勾啄,还可披斩,是一物而具三用之古代独特格斗兵器,用途广泛,威力较大。同样安装木或竹柲(柄),柲端也有铜镦,商代有戈、矛分铸的戟,用时把矛装在戈柲的上端。西周时期的戟,多将戈矛合铸成一体,出现了十字形的戟。  相似文献   

13.
青铜戈、矛是中国青铜时代广泛使用的金属兵器。山西是中国青铜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区,青铜戈、矛也曾十分流行。据目前所知的资料,作为用于实战的兵器,山西出土的青铜戈、矛,最早可追溯至商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晚期。 本文依据确有出土地点的实物资料,对山西境内发现的青铜戈、矛分别加以阐述,并按时代的顺序,依次划分型式,探讨山西青铜戈、矛的地区性特征及与其它地区,主要是中原诸省青铜戈、矛的关系。本文的中原,从广义上包括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和陕西。 一、青铜戈 迄今为止,山西出土的商代青铜戈,均为商晚期。可分四型。 一型 长条形援,援、内间有栏,无胡。又可分出a、b二式。 a式 直内。永和,石楼二郎坡、褚家峪、后兰家沟,长治长子,灵石旌介,洪洞出土。二郎坡的1件(图一,1),援、内间有上、下栏和侧栏,内后部饰兽面纹。褚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古代兵器馆位于山东广饶县城东新区孙子文化园,平面布局呈平整摆放的汉字"戈"字形状,寓意为"止戈为武",建筑面积约521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六个单元:入口大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的代、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以及互动体验大厅,动静分离,互不干扰。整座展馆以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为线索,以古典文化元素为设计灵感,创新打破了原有空间局限,华丽打造了一场永不落幕的中国古代兵器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15.
铜戈起源考     
<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古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两件头等大事.礼器是"祀"的代表,而关乎国家生存兴衰的"戎"事,其物化形式即是兵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出土于山西临县窑头村的"王何立事"戈的铭文进行了研究,认为"王何立事"是古代一种纪年方法,王何并非此兵器的监造者,此戈的监造者为赵国某位地位较高的大臣,"王何立事"所记之年可能为赵武灵王去世之年.  相似文献   

17.
澳门萧春源珍秦斋藏青铜戈一件,戈援细长上翘,中长胡三穿,内上有刻铭2行14字。铭“王二十三年”指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前284年);“家丞”为魏冉封邑陶之丞,也是器物的监造者。本文据此戈及十四年、二十年相邦冉戈、二十六年丞相戈等相关秦兵器讨论魏冉五任相邦的情况,昭襄王时期秦戈形制及战国晚期秦的工官制度。  相似文献   

18.
泰州市博物馆最近征集到一件春秋中期的青铜戈,该戈在姜堰市大泗乡大马村附近的稻田边出土。  相似文献   

19.
戈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用于勾、啄的兵器。据考古发现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石戈。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铜戈开始出现。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夏代遗址中曾出土有铜戈。商代晚期到西周时期,戈是最重要的格斗兵器。东周时期随着作战方式的变化(即由商、西周时的车战为主变为春秋战国的骑步兵为作战的主要力量)和铁质兵器的出现及大量使用,戈的数量逐渐减少。西汉时在个别地区偶有使用,东汉时期已难觅踪迹。 在戈类兵器家族中,有一种形制特殊的戈──有銎铜戈。有銎铜戈的出土数量甚少,其存在时间也稍短于其他戈类兵器。本文仅就有銎铜…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 青铜戈是中国青铜时代中原地区的一种主战兵器。据目前所知的考古资料,青铜戈始见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以后历经商、西周、春秋,至战国晚期渐趋衰落。青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