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王寿梦之子剑铭文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在浙江省绍兴市出土了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剑,剑身铸有铭文40字,是目前知出土青铜剑中铭文字数量多的一件。从铭文可知,器主是吴王寿之子,即后来继位为吴王的馀祭。该剑的铭文中带有两位吴王的名字,与《左传》的记载恰好可以互证。同时也为我们解决吴国王室的氏名演变问题提供了新线索。铭文中所记载的吴国与徐、楚两国的关系,亦可补史籍之不足。  相似文献   

2.
江陵出土吴王夫差矛铭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11月,湖北江陵马山砖瓦厂5号墓出土1件青铜兵器,因其形制与矛相同,故一般称之为矛。器中脊两侧近基部有错金铭文两行8字:"吴王夫差自乍用(?)。"春秋时期的吴国铜器传世较少、铸有铭文的吴国兵器,过去只见有戈及剑,这件吴王夫差矛的出土,是近年来吴国铜器的重要发现。这件铜矛铸造工艺极为精美,与江陵望山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堪称为吴越兵器中的双璧,是稀世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3.
吴王夫差系吴王阖闾太子,立于周敬王25年(元前495年),曾败越于大椒,并多次北上伐齐,周敬王38年(公元前482年)北会诸侯,与晋定公争盟主于黄池.此时吴国的发展达到极盛时期.当时吴国的青铜冶铸业有了高度发展.遗存至今的有吴王夫差铭文的青铜器可为其杰出的代表.现将目前所知的吴王夫差铭的青铜兵器与礼器予以集录,并略抒己见,供研究参考.吴工夫差铭的铜兵器有剑、戈、戟、矛.  相似文献   

4.
河南汤阴新发现的吴王诸樊剑,是迄今唯一注明的诸樊在位时铸造的自用剑。结合已见著录的吴剑铭文,新出诸樊剑的铭文略有小误。铭文"自作元祀用",记明此是诸樊继位吴王后的元年铸造的自用之剑。"云用云获,莫敢御余""北南西行",是吴王诸樊炫耀自己即吴国的武力强大。  相似文献   

5.
吴王诸樊之子通剑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王诸樊之子通剑,2003年春季出土于山东省新泰市周家庄东周墓地,属首次发现。铜剑铸有铭文14字,据此可知剑为吴王诸樊之子通所铸,器主、年代明晰。这一铜剑出土地远离吴国故土,应当与伍子胥之子王孙氏及齐国鲍氏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无锡博物院新征集到一把青铜剑,据铭文系春秋晚期吴王僚剑,这也是目前仅见的一把吴王僚即位后自铭剑。此剑的器形到底是剑还是铍,铭文到底是铸铭还是刻铭?本文研究后认为该剑就型制而言,确系剑而非铍;剑上铭文当系原铸,而非当时或后添刻铭。  相似文献   

7.
1983年湖北江陵马山砖瓦厂M5出土1件形制奇特的青铜兵器(图1),因其器身有“吴王夫差自乍用铍”八字错金铭文而引起轰动。张舜徽先生释“铍”为“(矛昔)”之异文,读若“笮”、训作矛,故该器被定名为“夫差矛”。其实早在1977年就在安徽贵池的春秋晚期窖藏坑中出土过一体形制、大小、花纹与夫差矛几乎相同的铜兵器(图2),只是没有铭文,此器也被定名为矛。但是这两件兵器与常见的矛不同,一是长度比普通的矛长一倍左右,二是形状更象剑而不象矛。这种形制似剑、装法如矛、功能介于剑与矛之间的武器,应命名为铍。文献中关于铍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哀公十七年和昭公二十七年。《说文》释铍为“剑如刀装者”,意甚不明。汉晋以后文献中几乎不见“铍”字,因此铍一直未被辨认出来。1979年至1981年秦俑1号坑出土了  相似文献   

8.
杨泓 《文物》1994,(12)
台北王振华先生,近年致力于蒐藏中国古代兵器,又以商周青铜兵器为主,兼及汉代遗物精品。在其古越阁所藏文物中,古兵已达数百件,其中精粹,以吴王夫差剑和越王州旬剑为最,为大陆和港台学者所瞩目,张光裕、李学勤等先生曾先后著文论述。去冬王先生自所藏古兵中精选116件(组),集成古越阁藏《商周青铜兵器》出版,收录兵器以剑、戈、矛三类为主,其中剑类55件(包括小刀1件),约占总数量  相似文献   

9.
攻敌王者彶剑属首次发现,形制、纹饰和铭文字体具有春秋晚期特点,与寿梦之子(皻)(句)(舍)剑、诸樊之子通剑基本相同.经考证"者彼(皻)(虎力)"就是<左传>所记载的"州于",也就是吴王僚,吴王寿梦的庶长子,于鲁昭公十五年(前527年)正月继位,至鲁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四月被鱄诸所弑,在位12年.此剑是目前仅见的一把王僚剑,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吴国的青铜器以及吴越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攻敔王虘(收)此(余)剑与1988年湖北谷城县城关镇过山皮家洼出土的攻(虎鱼)王(皻)(句)此剑以及寿梦之子(皻)(虎力)(舍)剑,应是同一吴王所铸."(皻)(虎力)此(舍)"就是"(皻)(虎力)此(余)"."(皻)(句)(舍)"是"(皻)(收)此(余)"的省称.此吴王就是句余,也就是吴王余祭,自鲁襄公二十六年即位,至二十九年(前544年),在位4年.  相似文献   

10.
数字     
《南方人物周刊》2014,(16):20-21
由苏州市政府出资4250万元征集的58件台湾“古越阁”旧藏青铜兵器,将于12月18日-2015年3月22日在苏州博物馆展示。其中一柄被称为吴老大的吴王夫差剑,是已知存世的9柄吴王夫差剑中保存最完好的,堪称国宝。工作人员称,“时隔2500年,它依然寒光逼人。”  相似文献   

11.
王辉 《文物》1992,(10)
1985年8月,山西省榆社县城关村民烧砖取土时发现1件春秋晚期吴国青铜剑。剑身有铭文2行24字,原报道释为"工吴王(月古)发訾谒之弟季子所扃后余厥吉金旬曰其元用剑"。细读之后,觉得有些释文似不尽妥,因草此小文。1."(月古)发□谒"铭称"工(?)王(月古)发□谒",原报道释"谒"前一字为訾,说"‘訾’通疵,《说文》:‘疵,病也。’"又引《说文》:"谒,白也。"因此解释此句大意为:"吴王诸樊  相似文献   

12.
关于吴县严山春秋玉器窖藏性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文献、考古材料,对吴县严山出土春秋吴国王室玉器遗存的性质作了新的探讨,通过分析和比较,指出严山遗存应该是春秋吴国最后一代吴王夫差的陵墓,而不应是窖藏。  相似文献   

13.
春秋之际,雄踞于长江下游的吴国,以其兵器制造之精良而冠于诸侯。《战国策·赵策》云:“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此处,《荀子·强国》、《考工记·有章》、《史记·吴太伯世家》以及《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俱有对吴国青铜剑的赞誉之载,可见吴国之剑在其时声闻遐迩,名噪一时。  相似文献   

14.
石蝶 《文物世界》2006,(1):71-74,80
《考古》2005年2期刊发了一批收藏于贵州省博物馆的先秦至汉晋时期青铜器。多件铜器上还有铭文,且铭文的字数颇多,有的达到76字。这样一批有铭文的铜器,自然会引起学界的重视。文中刊布的先秦铜器有10件,其中剑7件,戈1件,笛1件,碗1件。其中除2件剑没有铭文外,其他8件皆有。我们认为这8件有铭铜器都是伪铭或伪器。有铭文的5件剑中,其形制可分两类。一类是扁形直茎,另一类是圆柱形直茎,有格。5件剑的铭文都刻于剑身一面的中脊两侧,由右向左作两行竖排。这5件剑的铭文摘录如下(括号中之字为笔者所释)。  相似文献   

15.
古越阁所藏青铜兵器选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北王振华先生,室名古越阁,积年收藏文物甚为丰富,尤以青铜兵器为最。1992年秋,我在南京参加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年会期间,得与王振华先生相见,看到其藏品的一部分照片、幻灯片,种种珍奇,令人惊诧。今承王振华先生允许,选取所藏兵器特别具有研究价值的十余件,试作论述,请读者指教。古越阁收藏兵器,最引人注目的有三柄剑,即吴王夫差剑、越王州句剑和错金几何云纹剑。下面就先从这三柄剑谈起,然后介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苏州博物馆新入藏的74字吴王剑铭文,认为器主为吴王馀昧,剑铭所记事件都发生在吴王馀祭之世,同时也讨论了绍兴鲁迅路出土的吴王馀昧剑,指出两柄剑铭所记五次战争并无重合之处。本文认为,《春秋》经传所记载的吴王馀祭在位四年,吴王馀昧在位十七年,是正确的记载。同时,也根据过去学者的研究,再次反驳了《史记·吴世家》对这两位吴王在位时间的误记。最后指出,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比研究工作中,应该注意裘锡圭先生的提醒,防止不恰当的趋同或立异。  相似文献   

1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有《吴命》篇,其篇章属性当是吴国外交辞令的汇编。其中第八简的下半段简文有"以陈邦非它也,先王姑婡大巸之邑"一句,是以吴国使臣的口吻,从吴国国君的角度,说及吴国与陈国之间的渊源关系。本文通过对简文和传世典籍文献的考察,证明这句话里的"大巸"是指作为周武王的长女同时也是陈国始祖母的"大姬";"先王"是吴国使臣从吴王的角度对姬周王室"先王"的称呼,在《吴命》篇这句简文中特指周武王;"姑婡"一词是周武王与大姬之间亲缘关系的称谓,含"女儿"之意。同时,简文中"姑婡"一词也恰好可以与现代方言中作"女孩"、"女儿"讲的"姑来"、"姑娌"相对应。  相似文献   

18.
侯毅 《文物》2006,(12)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商周青铜器中,多件器物带有铭文或族徽。其中一件利鼎腹部有铭文69字,从铭文可知其制作年代为西周晚期,即夷厉时期,作器者利是西周王室的贵族。此鼎铭文是研究西周晚期礼仪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另一件铜盘的年代为西周晚期,属典型的晋国铜器。  相似文献   

19.
泰安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淳于右造”铜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4月,在泰山虎山东路拓宽工程中,发现了一处战国墓葬群,出土1件带铭文的铜戈。此戈援长而狭,胡上三穿。内微上翘,上有一穿,内末端及下侧有刃。通长27.2、援长18.6、宽2.5~2.9,内长8.3、宽2.9厘米。穿右侧自上而下铸有“淳于右造”1行4字铭文(图一~三)。从“淳于右造”戈的形制、铭文看,应属战国中晚期的遗物。铭文中的“右”,应是铸造兵器的“右库”之“右”。齐国当时在都城设有左右库冶造兵器,下属小诸侯国亦设兵器冶铸库。从目前所发现的铜戈铭文中,已有“淳于左造”、“淳于右造”可证明。铭文中的“造”字从“舟”则为齐国兵器铸…  相似文献   

20.
1974年,安徽省庐江县汤池公社边岗大队开挖水渠时,在距地表1米多深处,发现吴王光剑一把。出土时剑外还残留腐朽的纺织物。剑长54厘米,无锈,有光泽。柄作椭圆柱形,上置两道箍棱。剑首出土时被损毁,剑格较宽厚,上有镶嵌绿松石花纹,绿松石已脱落。茎部较宽,中有脊,近剑格处有大篆铭文二行十六字。初释为:"攻吴王光自作用剑,(走亘)余以至克肇多攻"(图一、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