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明代外长城进入山西的位置,正好是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的三省(自治区)交界处,形成一个"金三角"的区域,其中山西一侧是大同市天镇县。这里长墙蜿蜒,烽燧林立,城堡密布,仅明代"国帑"所修就有新平堡、保平堡、平远堡、桦门堡、瓦窑口堡、镇宁堡、镇口堡、永嘉堡、天成城,此外还有地方所修的几十个村堡,可谓"巍然天镇",构成了牢固的京西屏障。本文关注其中的镇宁堡和镇口堡。今天的行政区划地图上找不到"镇宁堡"和"镇口堡"这两个名字,因为它们  相似文献   

2.
正一弘法寺在208国道东侧,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堡子湾乡堡子湾村。堡子湾名字叫得远古而又写实,明朝时,村子向南有宏赐堡、会远堡,向北有得胜堡、镇羌堡、四城堡。二十里内,五堡齐聚,沿饮马河形成了"堡"的大湾,用堡子湾概括总结最恰当不过了。"堡与堡,二十五"在堡子湾一带表现得最为突出,穿越时空,从堡的密集度能感到狼烟四起、烈马嘶鸣的悲壮,更能  相似文献   

3.
《文史月刊》2015,(2):2+81
恒贞堡恒贞堡。俗称红门堡,位于静升村道左沟与肥家沟之间的山梁上,由王梦鹏、王梦简支系创建于清乾隆四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39—1793),历时54年。恒贞堡是一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总面积25000平方米,建筑布局为"王"字造型,既有天地人三横一竖沟通引福致祥的含义,又有训戒子孙世守祖业的教化之意。整座城堡三个出口处,分别开在东、南、西三个方位,南堡门为正门,堡门楼上悬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桂月恒贞  相似文献   

4.
得胜堡     
正得胜堡位于大同市新荣区堡子湾乡。得胜堡是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隘,它是由"一口三堡",即得胜口、得胜堡、镇羌堡、四城堡组成的古堡群。得胜堡平面近方形,只有一个出口南门。南门外建有瓮城、瓮城外还有月城,形成了三道城门的防御体系。四城堡位于得胜堡北0.5公里处,是明清时期著名的马市交易市场。得  相似文献   

5.
正保安堡是一处明长城军堡遗址。根据《三云筹俎考》记载,保安堡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土筑,万历元年(1573年)砖包。"本堡设在极边,地势平衍,与破、灭二堡相为唇齿。"所谓"保安",大约蕴含着"保国安民"的初衷。以上这段文献中所提到的"破、灭二堡",即"破虏堡""灭虏堡",从字面上看,这俩名字颇有杀气腾腾的味道。灭虏堡也是明大同长城沿线的一个军堡,今天大部分堡墙尚存,也衍生出了一个古村落,但"灭虏堡"这三个字在今天的行政区划地图上是找不到的,因为它早已经改  相似文献   

6.
<正>"六堡茶"的发源地是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因地域而得名"六堡茶"且流传沿用至今,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也就是说,六堡茶的核心产区就是六堡镇。核心产区的六堡茶,当地人叫"三原"六堡茶。"三原"为原种、原产地、原工艺。即采用原产地的原种六堡茶叶利用原工艺(传统工艺)制作的六堡茶,简称为"三原"六堡茶。"原种",即生长在六堡镇(含旧称五堡的狮寨镇,下同)境内的本地六堡茶群体种。"原产地",即六堡镇,也就是六堡茶的发源地。整个六堡地域独特的气候环  相似文献   

7.
<正>时值春社前几天,一位朋友拿来一包茶叶,确实是很嫩绿的社前采制的茶,但很明显不是六堡茶原种。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了:同样按六堡茶工艺加工的绿茶,有存储价值吗?绿茶存放成为陈茶,会出"槟榔香"吗?我们选购六堡茶(传统工艺)新茶,是为了后期仓储"出香"及形成槟榔香,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品种必须是原种。即选购六堡社前茶首先是需要甄别品种。  相似文献   

8.
明代延绥镇把都河堡、镇罗堡,均是长城沿线的重要城堡之一。关于把都河堡的始置年代,史籍有"成化八年"、成化十一年"之说;镇罗堡的始置年代,有"嘉靖二十九年"、万历十八年"及"万历二十八年"三说。经过详查史籍,本人认为延绥镇把都河堡的建置年代为明成化九年,镇罗堡的建置年代为万历十九年。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六堡茶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并喜欢,很多茶友特别是北方茶友对这个"堡"字颇有疑问:何为"六堡"?"六堡"之堡何意?"六堡"这个堡字该怎么念?有人认为这个"堡"为军事防守构筑之城堡,有人认为是土筑的小城或村镇,更有人认为是一个里程单位,或与"铺"通假,作驿站,念做"pù"(北方多用作地名)。据笔者考据,这些用法都不是六堡这个"堡"  相似文献   

10.
李哲  张玉坤  李严 《人文地理》2011,26(2):103-107
明长城军堡是与长城唇齿相依共同承担防御任务的一系列屯兵城。作者通过对我国北方近百个军堡实地考察,结合相关史料,初步探讨军堡的选址问题,提出影响军堡选址的因素主要有长城的位置、受作战距离制约、传统风水理论和地形四点,其中地形对军堡选址的影响最直观体现古人"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军事防御思想,根据军堡与自然地理的关系将军堡分为四类,并通过实例分别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1.
杀虎口     
正杀虎口,位于朔州市右玉县晋蒙两省交界处。这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这里战火绵延不断。历史上"走西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杀虎堡位于杀虎口关东南,由杀虎堡、中关、平集堡三部分组成。杀虎堡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平集堡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后来在南北两堡中间筑东西二墙,将两堡连接起来,称为中关。  相似文献   

12.
正久闻六堡茶美誉,笔者偶得机缘,随同调研组来到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商埠之称的梧州市考察,在六堡茶制作技艺体验馆内,访问了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第六代传承人石濡菲。她是集茶叶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厂长,茶厂经营的"濡菲"牌六堡茶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石濡菲是2014年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堡茶制作技  相似文献   

13.
正新平堡位于大同市天镇县北26.5公里,东经114°04′20″,北纬40°39′25″交汇处。西邻内蒙古兴和县,北傍西洋河,东面是西阳河堡,向南翻过山是瓦窑口堡。新平堡原是明大同镇的军堡,明清时期在西洋河两岸方圆近百里的众多村庄里一直都有"老大"的地位。如果把中国的明长城看作是一条长龙,那么大同长城正是这条龙的"七寸",而新平堡就是这个"七寸"的喉尖。新平堡的长城如今依然壮观,残高数米,多是土夯墙。这里是明大同镇下辖阳  相似文献   

14.
<正>梧州目前生产的六堡茶产品,在加工工艺及原料上均有很大差异,形成的六堡茶品质风格大不相同。归纳六堡茶所有茶品及其加工工艺,目前六堡茶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主要由六堡乡农家或小型规模茶厂生产的农家传统型六堡茶,其中包括细嫩的六堡社前茶、原料中等的夏秋茶和原料粗老的六堡老茶婆;第二类为大中型茶厂以传统硬化地板渥堆  相似文献   

15.
正明大同镇所辖分守冀北道的井坪城遗址,在今天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的井坪镇。井坪城与乃河堡、灭胡堡、将军会堡,共同组成井坪路的"沿边四堡",共同"分边沿亘三十一里有奇"。根据《山西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19年1月第一版)第二册记载:"平鲁区共调查长城2 3段,47334米;堡13座;单体建筑共477座,其中敌台128座、马面58座、烽火台191座。"这些长城均为黄土夯筑,靠近村落或沟壑地带的,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新文化史的研究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80、90年代。"新文化史"研究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在西方史学界出现了。新文化史经典之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E.P.汤普森著)在1963年问世,《夜间的战斗》(卡洛·金兹堡著)也在1966年出版。70年代较有名的作品,包括拉杜里的《蒙塔尤》(1975年)、卡洛·金兹堡的《奶酪与蠕虫》  相似文献   

17.
江浙长三角地区因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是明清海防的重点设防区域,海防部署十分完备。通过对古代文献、古舆图的分析比较以及对历史遗迹的实地勘察,指出在江浙长三角地区曾构建有独特的"海塘——墩堡"海岸防御工程体系,该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趋于完善,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多层次复合型的体系结构和一体两翼、海防与江防相衔接的空间布局。"海塘——墩堡"海岸防御体系是卫、所、堡寨多层级城池体系的屏障和前沿,是明清三级海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南宋扬州蜀岗上城池的相关名称有堡寨、堡砦、堡砦西城、堡城、宝祐城、平山堂等,近来有学者就堡寨、宝祐城的位置范围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认识。基于相关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献记载,通过再次探讨南宋扬州蜀岗上城池的位置范围,可以认为传统观点就宝祐城位置范围的认识无误。南宋扬州蜀岗上城址大致可分为东、西两半部分,西半部分外围有土垄,是一座独立、完整的城池,其使用下限要晚于东半部分;文献记载中,南宋扬州蜀岗上城池的沿革较为清楚,淳熙二年(1175年)郭棣"依古城旧基帮筑堡寨",绍定三年(1230年)李全"布置筑围"围堡砦西城,宝祐三年(1255年)贾似道"复广陵堡城"改称宝祐城,景定元年(1260年)至咸淳五年(1269年)间李庭芝包平山堂;另外,明代墓志文中有"葬于堡城之原"。综合来看,堡寨包括蜀岗古城的东、西两半部分,其范围与唐子城的基本相同,蜀岗古城北城墙东段上南宋时期的遗迹或与之相关;堡砦与堡寨相同,堡砦西城系蜀岗上的西半部分城池;堡城是宝祐城前后乃至现在蜀岗古城西半部分的称谓;宝祐城在蜀岗古城的西半部分,不可能包括东半部分,与堡寨名实均异;平山堂通过蜀岗古城西半部分西门外的瓮城及其南侧向南的高地与该城池连结。  相似文献   

19.
清初的土默特蒙古以游牧为生,康雍乾时期则以土地放垦为契机,吸引大批汉人从山西移入。此后,蒙古、汉人逐渐定居,形成大量村落。清末以来,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社会动荡,"匪患"频仍。地方政府和蒙汉民众通过修堡与并村等措施,应对时局变化。人们在采取上述举措之时,又受到特定自然环境制约。在山地,村小人稀,很难组织人力物力修建围堡。在平川,村落规模相对较大,有能力修建围堡。总之,在自然、人文等各种因素促使下,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聚落形态发生了深刻改变。  相似文献   

20.
正在山西左云县的长城边上,有一处非常独特的景观,高高的山坡上,耸立着一座尖尖的西洋式教堂,旁边就是长长的土夯长城,蜿蜒向上直至山顶。山是死火山,山脚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名叫"八台子",附近还有明长城的军堡宁鲁堡、威鲁堡(古称"宁虏堡""威虏堡")等,以及山西长城沿线罕见完好的"镇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