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概念解说】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的特点是相关、相似。通过联想由某一事物生发开去,以拓宽思路,从平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如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由“叶子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舞女的裙”;南“白花”联想到“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正是通过这种联想,很好地抒发了作者对月色下荷塘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2.
何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即这一事物自身的特殊性,个性。因此,对于事物特征的确定,应当考察两个方面:事物自身的性质;同他事物的比较。如何确定“民间文学的特征”?“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①从民间文学自身来看,既要考察它流传久远的时间长度,又要考察它传播广阔的空间跨度;既要考察它创作、流传的表层征象,又要考察它思想、艺术的里层特质。从民间文学与他物相比较来看,主要是同与口头创作相对的书面创作的比较。根据这样的认识,我曾在《“民间文学”之我见》一文中,确认了六个民间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有成语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它喻指有的人被某事物的某局部表象所迷惑,从而看不到该事物的整体与本质。实际上,俗语所说的“挂羊头卖狗肉”说得正是这一码子事。当前,在社会上的书画艺术品鉴藏活动中,就严重存在着一种现象:由于一些参与者不能正确对待来自非物质本体的所谓“出处”,固而做出相悖于客观事物真相的错误判断从而倒致上当受骗悲剧的屡屡发生。或者说,在如今书画造假手段不断“更新”与多样化的现实背景下,若是书画鉴藏者工作思路单一、行为草率就极有可能酿成大错。  相似文献   

4.
有人总结志书编纂有“八难”,其中之一就是“处理交叉重复难”。由于事物之间,尤其是异源同流事物之间,相邻相近事物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性和渗透性,因此,交叉重复现象难免。无论卷篇之间,还是章节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现象。为完整记载某一事物,方便人们应用,适量交叉记述是允许的,但不恰当的简单的重复不仅浪费时间、精力和劳动,而且使内容臃肿拉杂,损害志书质量。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交叉重复问题。常用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5.
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但是,一些同学常常偏离这个“中心”,随意表达,这样写的内容再多,也是枉然。主要表现有:一、大话邻近话题。如要求以“珍惜”为话题,他却大书特书某某字画价值连城,非常贵重。这说明写作者把话题确定在“珍贵”的范围之内,而不是“珍惜”。写“珍惜”,就必须写出人对某事物的珍视。  相似文献   

6.
陈庆洪 《神州》2011,(5X):41-42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倡导的“大众数学”的教育价值取向观背景下,由于聋童的生理缺陷,生活经验比普通儿童少,认识事物都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要求特教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必须让聋生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事物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在教和学的互动活动设计中,必须充分渗透体验学习的理念,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体验学习必须做到:自主探究一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相似文献   

7.
姚金果 《百年潮》2003,(6):47-52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对某一个人在某一时期所犯错误的定性,从来没有像对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所犯错误的定性那样曲折多变。从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前夕至今,在漫长的75年时间里,对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的错误的定性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机会主义”、“陈独秀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名词.究竟哪一个真正代表了所界定的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金文以及秦楚瓦文、简牍中所见的“封”(“夆”)乃是人工堆筑的土堆,其上或植有树木;“封”多沿着道路设置,用以表示其地域之归属;田地中的“封”则置立于田畔或阡道上,用于标识田地的归属。金文与秦楚简牍中所见的“疆”“畺”或“彊”,则是人为地划出的界线,它可以但并不必然表现为自然或人为的地理事物。“界”也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却有具体的自然或人为的地理事物作为标识;用于表示“界”的地理事物主要有关、垣、离、格、堑、封、刊、坞、虎落、天田、立石等人为的地理事物,以及山、川等自然地理事物。  相似文献   

9.
徐振宁 《神州》2014,(9):163-163
“隐”,义称隐语,是中国古代俗文体之一种。《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杂赋”部分录有《隐书》十一篇,然仅存目而无书,书早亡佚。文心雕龙·谐隐》说:“穗者,隐也;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即用隐约的语言来暗示某种意义,用曲折的譬喻来暗指某一事物,这可以说是给“隐”下了—卜比较确切的定义。然而倘若再加仔细推究,“隐”又与譬喻存在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一本哲学书,它具体阐述了事物的发展,运动的规律。首先,它用两个符号“—”和:“——”抽象两种反的性质:“—”是积极的,运动的,变化的……。“——”是消极的,静止的,稳定的等等。它们是一些抽象的性质,而不是具体的事物。进而通过“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步步更加具体地描述事物的各种更加细微的性质。发展到六十四卦后,每一卦都能相当具体的表征某种状态了。卦辞,爻辞是对这种状态的抽象的语言描述。所谓“抽象”就是说不能把卦辞,爻辞“当真”,而且它不是单单描述一种事物,比如“利涉大川”,不是说要去过大河。而是说可以克服困难。在物理上可以理解为“突出势垒的隧道效应”“电子作轨道跃迁”等。  相似文献   

11.
王文青 《神州》2012,(19):45-45
联想,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跨越时空界限的一种思维方法,作为一种写作方法,指在写某事物时又想到了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并把这些事物按一定方式写进文章。  相似文献   

12.
第二轮志书在编纂实践中牵涉到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记述中的“三点一线”。三点指任何一项事物的起点、末点和拐点。一线则指任何一项事物从起点到终点。起点是事物的发端,末点是事物的终端,拐点是事物的转折,一线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3.
释“中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字在“内”、“正”意义上是对天人之际诸事物初级本质的概括:事物的根据在事物的内部,事物的本质力量是中正;在“合”、“和”意义上是对天人之际诸事物次级本质的概括:事物内在对立面相契合的经验事实是人们判定是非的标准,事物的本质力量来自于事物内在对立面和多因素的中和。根据《中庸》本,在本来的意蕴上,中庸精义乃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4.
"叶公好龙"是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成语,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真正面临某事物时,反而畏惧。然而,成语中说的叶公,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德才兼备、德高望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那么,是谁给他编排了这样一个成语呢?  相似文献   

15.
地方志要准确地记述各种数字范正秀,卢兆洛志书要较为完整而准确地记述某一事物的发展讨程,往往离不开数字,经济部类的篇章尤其是这样。因此,作为修志工作者,一定要对数字的记述子以足够的重视,做到“胸中有数”。但据笔者见闻所及,在新出版的志书中,数宇的差错是...  相似文献   

16.
樊仲然 《神州》2012,(18):275-276
在客观世界中,千事万物有着不同特征,在这些不同特征中又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当我们反复接触某些亭物,感受这些事物的特征后,在观念上就把这些事物的相通之处联系起来,产生习惯性的感觉挪秽,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感觉移借”。“感觉秽借”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的感觉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它好比“桥梁”一样,使事物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转化,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也使艺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后被“移借”到修辞学中,称为“通感”。  相似文献   

17.
《宁夏史志研究》 2 0 0 1年 4~ 5期《新志书续修之管见》 ,作者 :吴忠礼一、续修的意义续修是方志文化形态的特点 ,是一个传统。社会不断发展 ,人类历史永无止境 ,方志通过代代续修 ,汇成一条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长河而亘古不竭。前无志者创新之 ,前有志者续修之 ,这在旧时代也是地方各级官员的官责 ,谁也不敢承担“前无所传 ,后无所继”的历史性过失 ,何况今日 ?通过续修 ,方志特殊的价值才能得到广泛充分的体现。只有通过对某地、某行业较长时间的连续记载 ,人们才能看懂事物发生、发展的运行轨迹 ,通过运动的全过程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二…  相似文献   

18.
韩旭 《巴蜀史志》2013,(5):22-23
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服务功能是年鉴的基本功能。“工具”泛指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年鉴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满足人们了解某一事物的需求,为这一需求提供信息资料.并且便于我们查找这些资料。由此可见,工具作用是年鉴的基本作用.最大程度发挥年鉴的工具作用是编辑年鉴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从编辑角度讲.要充分发挥年鉴的工具作用,除了资料取舍要得当、文字表述要精到、检索系统要便捷之外。结构设置尤其重要。只有结构分类合理,年鉴内容才能对号入座,年鉴的工具书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体现。  相似文献   

19.
情感与真理     
艺术家说:“情感是我生命的激情,在我的作品中,情感可以替代真理。”学者说:“真理的探寻需要严肃而一丝不苟的态度,真理的探索不应受情感的干涉。”哲人说:“真理和情感是可以相互交融的。”的确,如果把情感看作感性认识,真理就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需要感性认识的指引,理性认识更需要科学理智的分析。情感的靠近与专注可以激发我们更好地寻找真理,获得正确的认识。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以极大的热忱投身于某一事物的探索中,往往  相似文献   

20.
《湖南文史》2013,(10):32-32
我们经常用“鸿沟”比喻事物问明显的界线,其实在历史上,“鸿沟”是真实存在的,它本是战国时开凿的一条运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