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近年来中俄贸易步入高速增长期,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音符。"灰色清关"问题引发两国贸易摩擦不断,成为制约双方经贸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2008年9月11日晚,俄罗斯官方以打击"灰色清关"为由,对阿斯泰(ACT)市场进行突击检查,查封了华商储存在仓库里的鞋、服装、袜子等日用品。如何规范中俄民间贸易秩序,怎样引导中俄贸易进入健康轨道,亟待中国政府和俄罗斯政府的协商并尽快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将中俄贸易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2.
陆南泉 《百年潮》2009,(11):64-69
俄罗斯有关部门于2009年6月29日下令关闭位于莫斯科东部已存在20年的切尔基佐沃大市场。该市场占地超过20公顷,是俄罗斯乃至欧洲最大的从事零售批发场所,它被华商称为“一只蚂蚁”市场。其实它与蚂蚁无关,这个叫法是因该市场的所在地叫伊斯梅洛沃,按该地名谐音,华商为方便就叫成“一只蚂蚁”。  相似文献   

3.
伊斯梅洛夫 “美元雨”终结灰色清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豪伊斯梅洛夫在土耳其制造的一场疯狂的"美元雨",让"灰色清关"走向尽头5月23日,俄罗斯富豪伊斯梅洛夫在土耳其制造的一场疯狂的"美元雨",不仅终结了自己在莫斯科的摇钱树、亲兄弟法济里.伊斯梅洛夫的政治生命,也最终成为了压向  相似文献   

4.
论文基于对柬埔寨及东南亚华人经济研究的三种解释范式,探讨了华人尤其是华商在整个柬埔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与功能,分析了他们如何将自身社会嵌入本土社会结构之中,适应并巩固如今的地位,并提出了柬埔寨华商的"中间层"模式。认为华商曾推动柬埔寨历史上出现过两种转变:一是推动柬埔寨从农耕之国转为海洋贸易之国;二是在柬埔寨沦为法国的保护国的过程中,推动西方外来者适应土著市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战乱后,华商经济发生两次复兴,分别与历史上的两种转变相对应:华商建立起"区域性的贸易体系",再次使柬埔寨经济融入外部世界;而后华商转向发展土地经济,使新的外来者适应本土社会。华商的"中间层"模式与柬埔寨的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相嵌合。柬埔寨华商与土著社会和更广阔的外部世界互为他者,他们认识和理解不同的社会文化机制,使自身融入其中而又超脱其外。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实地调查资料为主,借鉴移民及海外华人研究中的移民网络和本土化理论视角,分析阐述了俄罗斯华商新移民的形成与概况、华商移民网络及其特征和作用,以及华商的本土化调适与融入。认为华商移民群体不断扩大与发展,首先依靠的是移民网络。这种移民网络不仅构成了一种迁移链,同时也是华商淘金重要的社会资本。俄罗斯华商为适应当地的经营环境,在经营模式、经营策略和本土商业销售网络构建三方面采取相应的本土化适应方式。这些本土化适应方式有利于华商在经济层面的融入,但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则仍然面临着融入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既有的海外华商网络研究大多缺乏空间的视角,难以勾勒华商网络的复杂面相以及文化、社会及经济因素之间的交织和互动。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之上,结合海外华商网络既有研究成果,以义乌市场为切入点,从空间角度探究改革开放以来在海外从事义乌小商品贸易的华商群体构建的华商网络结构体系。研究显示,从事中国商品贸易的海外华商构建起以义乌市场为中心的"四重结构"网络,其空间分布表现为产地市场、义乌市场、口岸市场、海外"中国商城"类销售市场等。这些市场自身拥有的网络、相互之间的网络以及与义乌市场之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的网络,协力构建起海外华商网络的空间结构体系,打破了民族国家和地域的限制,构建起一个全球性的华商网络。  相似文献   

7.
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海外华商谈抗疫"在线观察系列活动,邀请和连线世界各地侨领、华商及学者,介绍当地的疫情状况与应对措施,探讨华人生活与华商经营所受影响,分享华侨华人驰援祖籍国及与各国人民共同抗击新冠病毒的感人故事。自2020年3月30日以来,"海外华商谈抗疫"在线观察已相继举办了西班牙、美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非洲、东南亚、法国、俄罗斯、巴西十个专场,来自五大洲20个国家的华人学者、华商、留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成为疫情期间跨地域、跨越商界和学界的多元化国际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8.
论文将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中国学界对海外华商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在梳理和分析不同阶段研究成果及特点基础上,对当前华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和建议。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商研究成果丰硕,在华人经济性质及其在居住国经济中的地位、海外华商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华商资本与中国经济发展、华商网络和华商跨国实践等几个方面引起不同学科的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扩大华商研究对象和空间;从不同层面考察华商特性;从长时段系统考察海外华商的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构建和深化华商网络研究的相关理论;进一步认识"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外华商与中国经济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由王辉耀与康荣平主编的《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8)》一书,于2018年7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约32万字,由总报告、评选篇、专题篇和案例篇四部分构成。总报告总结了华商群体发展的现状、特点、变化与趋势,重点研究了华商与中国经济的关系,华商在"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4月24日,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讲席教授方涛应邀以"移民、侨民和贸易:经济发展与一体化的驱动力"为题主讲了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讲座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5号会议室举行,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张秀明主持。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春旺,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审宋燕鹏,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伊巍博士、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副研究员张琪然、中新社记者付强以及侨研所同志参加了讲座。  相似文献   

11.
《攀登》2017,(6)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精英)与团体的独特作用以及制度合作的重要性,这对中国侨务公共外交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通过分析中国与海外华商在世界华商大会等信息交流平台上互动的实例及成效可发现,中国释放的政策善意与合作取向,满足了华商在追求转型升级中的个体利益,促使海外华商在推动中国对外经济文化合作中发挥桥梁作用。华商实力的壮大、不断丰富的华商信息交流平台及中国崛起与华商经济的利益趋同等,成为侨务公共外交的动力因素。据此,中国应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树立大数据管理的意识来加强中国与海外华商的信息沟通;同时,加强对华商招商引资工作的服务意识,推动海外侨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文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浙江义乌及青田三地田野调查之基础上,以从事中国商品国际贸易及相关产业的海外华商为研究对象,探析中国传统熟人社会中的"信任"与海外华商族群网络的关系问题。研究指出,人际信任,尤其是特殊信任是海外华商族群网络建构的基础。借助于信任,华商可以获得赊款采购、赊款货代、信用担保等优惠,进而有助于拓展其商业网络。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信用实践、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以及"集体制裁"等,促成了华商族群网络中信任的产生及维系。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6月8日,第四届清华国际华商论坛在加拿大多伦多怀亚逊大学管理学院举行。本届论坛以"海外华商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怀亚逊大学加拿大——中国商务发展中心、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和清华国际总裁俱乐部主办。论坛由上午的"华人学者学术论坛"和下午的"北美华商创业论坛"两部分组成。"华人学者学术论坛"由8位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了学术讲演。林小华教授在"移民创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文借助"博弈论"工具,结合案例分析,探讨了自1834年马尼拉开港到1942年二战菲律宾沦陷期间,"头家制度"的形成及其稳定性。研究显示,"头家制度"是建立在血缘、地缘以及华商之间信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的,其与西方基于契约基础上的信用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头家制度"中,通过委托各地的代理商,头家一方面获得了用以出口的产品,另一方面又将进口商品通过代理商顺利地销售到菲律宾各地,不仅解决了货物流通问题,而且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头家制度"与华商网络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了菲律宾华商杰出的商业成就。由于菲律宾华商非常注重信用和长期利益,他们之间的商业联系牢固而稳定,这不仅有效降低了华商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商业活动的效率,而且最终形成了一个由马尼拉向菲律宾各地辐射的菲律宾华商网络。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11月15日,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和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华商与侨团:历史演变和地域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隆重举行。国侨办国外司原副司长林旭出席了研讨会。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春旺致辞,对来自欧美、东亚、东南亚的学者和华商表示欢迎和衷心感谢。本次研讨会从不同的视角,探讨海外华人社团与侨领的特点与作用,特别是其历史演变和近期的深刻变化,既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意大利、巴西等欧美国家的侨团,也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7月20日,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国际华商清华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国际华商与丝路交流:源流与比较"。来自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以及中国学界、商界、政界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施祖麟分别致辞。此次论坛围绕以下  相似文献   

17.
17世纪上半叶,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为了主导高额利润的东亚贸易,展开激烈竞争。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窃据台湾,并以此为基地,从事辗转中国大陆、日本、东南亚和欧洲的多角贸易。荷兰侵占台湾初期的转口贸易,与明朝私人海商提供商品有密切关系。关于明末海峡两岸贸易主导权问题,有"荷兰东印度公司主导"与"华商主导"两派观点。本文则认为,影响明末海峡两岸贸易主导权的因素很多,明朝海商和荷兰殖民者都无法单方面主导。从天启四年(1624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荷兰殖民当局在台湾的转口贸易,经历了起步、发展和逐步衰落三个阶段,海峡两岸的贸易主导权则在不同阶段在明朝私人海商和荷兰殖民者间转换。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的"山丹贸易"是指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由山丹人在山丹地区和库页岛进行的以貂皮、丝绵织物为主要商品的贸易活动.山丹贸易的基础是清王朝对东北少数民族实行的贡貂赏乌林制度.其实质与明王朝的定期朝贡制度一样,属于赋税制度.19世纪以后,随着日本和俄罗斯势力的渗入,山丹贸易的实质和具体贸易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更使清王朝对山丹地区的统治渐趋弱化,山丹贸易也因此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10月19—20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与广西防城港市文化委员会联合主办、防城港市博物馆承办的"海丝寻踪—华侨华人与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防城港召开。三位嘉宾进行了主旨发言。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教授在《海外华商与"一带一路"》的演讲中指出,自古至今华商在"海丝"之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丁见祥在《水下考古研究中的几点思考—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线索》的演讲中探讨了水下考古资料对东南亚华人社  相似文献   

20.
又是一年冬至时,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使我情不自禁地又想起了多年前的往事. 那是非常寒冷的"三九"天,滴水成冰,我和翻译去莫斯科返回途经俄罗斯布拉格维申斯克市海关,夹在等待出关的人群中.当时正是中俄贸易如火如荼之时,海关大厅里挤满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