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涿水试考     
《水经注》记载了两条涿水 ,一条是卷 12《圣水注》所记流经涿县的涿水 ,在今河北涿州市境 ,我们称之为南涿水 ;一条是卷 13《漯水》所记注入漯水的涿水 ,在今河北涿鹿县境 ,我们称之为北涿水。历为涿县、涿郡、范阳郡、范阳国、涿州治所的涿城是因哪条涿水而得名 ,南涿水的源流、流向怎样 ?长期以来聚讼纷纭 ,莫衷一是。本文经过考证 ,认为今涿鹿县南部的东、西灵山古称涿鹿山 ,南北涿水因分别发源于涿鹿山南北麓而得名 ;南涿水包括小西河 (紫石溪水、矾山水 )、紫石口以下至铁锁崖的拒马河 (巨马河、涞水 )干流和北拒马河(桃水 )三段 ;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这条河流已经主称桃水 ,但仍保留有涿水之名 ,应劭“涿水出上谷涿鹿县”和《水经注》中桃水涿水互称即其实例 ;北宋时期的涿水涿河仅指今北拒马河主河道 ,这一名称仍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涿水之名与古涿鹿山 (今东西灵山一线 )某种联系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关于南涿水“源出保安州之涿鹿山”的记载虽然晚出却是富于启发意义并暗合历史事实的观点 ;历为涿县、涿郡、范阳郡、范阳国、涿州治所的涿城是因南涿水而得名  相似文献   

2.
赣水、赣县得名的来源及其得名的先后历来备受学者们的争议,有"赣巨人说"、"章贡合流说"等多种说法,本文通过对已有的传统文献进行梳理和论证,同时利用古代地名学的地名命名规律,得出赣水得名先于赣县,且赣县之得名来源于赣水,"赣巨人说"是一种带有神话色彩的解说,"章贡合流说"是后人根据"赣"字的字形进行的揣测附会之说。  相似文献   

3.
汉唐间瓜州冥水流域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冥水不是汉代籍端水,冥泽也不是位于冥安县西北籍端水注入之湖泽。冥水是指疏勒河昌马至布隆吉河段,因河水渗漏成为潜流而得名;冥泽位于瓜州东部,因冥水入注而得名,即唐代大泽。这个地区也是十六国和归义军农业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寰宇访碑录》12卷,(清)孙星衍、邢澍合撰.孙星衍(1753—1818)宇伯渊,一字渊如,号季述,江苏阳湖(今武进)人,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他平生博览群书,学问渊博,著述甚丰.邢澍(1759—1823)字雨民,一字自轩,号佺山,甘肃阶州(今武都)人.也是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他与当时的海内名流钱大昕、孙星衍、洪亮吉、章学诚、阮元、张澍等人友善.钱大昕称他“滚滚源流万斛才”,孙星衍称他“著述中年渐等身”,洪亮吉称其“作宦已十年,读书近万卷”.  相似文献   

5.
豫章郡是江西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第一个名称,有设置于秦朝或西汉初期二说.关于其得名的原因,历史上有因树得名、因水得名和自江北迁移而来三种观点.古今学者多持因树得名说.然而,从因树得名说的历史渊源,古代政区命名的一般规律,樟树本身的植物学意义及其分布以及先秦秦汉古籍所记“豫章”二字的真实含义来看,因树得名说不合逻辑,也不符合历史的客观实际,因此是错误的.豫章郡的得名原因是因豫章水而得名的.  相似文献   

6.
三峡的得名和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的得名和演变蓝勇在历史上三峡的得名和概念内涵屡有变动。汉代《水经》载有广溪峡、巫峡和西陵峡,但汉代三峡作为地名还没见于书面。东汉扬雄《蜀王本记》:"时巫山峡雍而蜀水不流,帝令鳖令凿以通江水也。"似东汉对今三峡习惯称巫山峡。估计是到了东汉末魏晋时期...  相似文献   

7.
■水考辨     
古水,一名宜禄川,今称黑水河,明以前并非指今水。今水明以前称阁川水,水有古今之别。《读史方舆纪要》等史书将两者混淆,今《中国历史地图集》亦不辨真伪。本文对古今水作一考辨,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草海观鸟     
孔繁毅  苗麒麟  唐福德  晓临 《文史天地》2009,(2):I0001-I0004
贵州草海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威宁县境内,是贵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以水草繁茂而得名。草海四面青山环抱,林木茂密,栖息着100多种珍奇水乌,素有“鸟的王国”之称。草海观鸟,已成了当地一大旅游热点。  相似文献   

9.
风陵渡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是黄河中游的一处重要津渡,其地以风陵而名。风陵得名,明清以来则素有"女娲墓"与"风后(或称"风伯")墓"两说。其与此地相接三省的地方志中关于风陵得名的记述不尽相同。笔者考察风陵得名之由来及嬗变过程,认为其地名在魏晋时有由"封陵"变为"风陵"之过程。此后,风陵也有"伏羲墓"→"女娲墓"→"风伯墓"之嬗变。风陵地名的嬗变与得名缘由的变化反映了千百年来地方文化的变迁、地域文化的相异,同时又与上古至中古的汉语语音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南江即罗定江,汉时在交州治所(今封开)西江德庆附近南岸流人得名。今德庆县南岸仍存南江口小镇为证。古代以其水多急滩,称为泷水。晋置龙乡县于此,梁时又建建泷洲,在今太平镇潭白,向为汉人南下徐闻要道。中游名建水,以唐天宝一年(742)设建水县于罗定附近而得称,‘下游名晋康水,以南朝宋初于龙乡置晋康郡至唐又置晋康县于郁南县连滩而得名。而以南江一名为早,罗定江为今称。最早也不叫南江,称端溪。因汉灭南越设端溪县于南江口北,南者端也,故当时称端溪。  相似文献   

11.
水一支穿过神禾原人工河道与御宿川大河 (唐称福水 ,后称氵高水 )交汇 ,称交水 ,西入沣。古本《水经注》如此记载 ,今本《水经注》无。《长安志》引《水经注》时 ,将二水交汇为交水句与交水段割裂 ,作为福水源头 ,曰“福水即交水也”,曲解了《水经注》的原义 ,在学术上造成混乱。后世以氵高水为交水者 ,其源盖出于此  相似文献   

12.
尚友萍 《文物春秋》2004,(2):15-17,59
以往说汤都者皆以“汤居亳”为据,笔者认为“汤居亳”并不是灭夏以后建立都城,而是“从先王居”回到了商民族的发祥地,即先祖契所居之蕃,蕃即亳。蕃与葛为邻。蕃即博水,葛即葛城,均在冀中今保定辖区。古博水从望都发源,东至高阳入黄河;葛城即今安新县安州镇,汉时属高阳,古文献习惯以“高阳葛城”称之。  相似文献   

13.
从“齐”得名看古代齐地纺织业陈昌远齐国何以得名,近年来史学界讨论意见分歧较大,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五说:一,齐得名于临淄附近的天齐渊入二,根据《说文》解释“齐”,认为“齐”之得名与种植小麦有关②。三,认为齐得名于己。因用人读音与山东不同,故读“己”为...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历史上的划界原则,大致出于两类:"随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地方行政境界形成之初并没有一定之规,由于山川是人类空间扩展的自然障碍,往往就成为政权、部族彼此之间的界限,依凭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物作为行政区边界,使行政区与自然地理区保持一致的划界方式。后来称这一境界构成原则为"随山川形便"。战国时期燕太子丹易水边送别荆轲,荆轲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  相似文献   

15.
若木·神树·鸡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叫若木的树,《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洞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若木生于若水之滨,《海内经》曰:“南海之外,黑水青山之间,有木曰若木,若水出焉。”若水因水滨多若木而得名,《水经注·若水》云:“若木之生,非一所也。黑水之间,厥木所植,水出其下,放水受其称也。”一条河流能以一种树木而得名,这种树必然是该流域最常见的植物。根据《山海经》的记载,若木并无什么奇特之处,只是生于若水之滨的一种青叶赤华的树木,所以《山海经》对若木的描述应是最为原始,最为…  相似文献   

16.
陈坚 《文史精华》2008,(1):12-17
第一次见到夏衍(沈端先)是在1980年冬天.为了编写现代作家资料丛书中的<夏衍卷>,我与北师大会林、绍武同志一起去北京朝阳门北小街夏衍寓所.……  相似文献   

17.
南海郡之得名,旧说皆以为因郡地濒临浩瀚之南海而得名。如:“秦置南海郡,以地滨海名。”“南海以水得名,番禺以山得名。”“南海郡是以我国南方的辽阔浩瀚南海而定名的”,“(南  相似文献   

18.
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认为青稞有雄雌之分,而尼木的青稞都是雌性的,藏语称“乃木”,即母青稞之意,尼木因此得名。尼木的先民为什么把青稞认为都是雌性的呢,并以此命名家乡地名,大概是先民对雌性的刻意溢美,因为尼木的青稞特别肥美。由于译音的差别,尼木在历史上曾有多种称谓:元代译为“聂摩”,明代译为“聂母”,清代以后,又译作  相似文献   

19.
周人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部族,关于周人的来源和发展,一直是历史学界,考古学界注重的问题之一。三十年代,钱穆提出了周族本来居住在山西南部的新张、闻喜一带,后来在古公亶父时才开始向陕西境内迁移的观点。钱穆先生认为《公刘》“于京斯依”,“于豳斯馆”,及《史记》载庆节“国于豳”,其京与豳在汉代的临汾,今新张县东北廿五里处。豳邠古今字皆得名于汾水。汾水为一条古水,古公得名由此水。尽管钱氏之说曾得到诸如陈梦家,邹衡,许倬云等名学的赞同,  相似文献   

20.
绍兴上灶官山越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绍兴是越窑青瓷的故乡,它因唐代绍兴称越州而得名.这里烧瓷历史悠久,上启东周,下至唐宋,在长达1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不间断.上灶官山越窑是唐代晚期越窑鼎盛时期的产物.它发现于1980年.近年来对该窑址作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