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贾敏 《旅游纵览》2013,(6):90-91
西安作为我国西部的重要城市之一,建设智慧城市对整个西部经济的发展都将有重要意义。如何协调人文景观、现代生活与智能科技三者协作互动是"智慧西安"要考虑的问题。西安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未来发展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但可以全面提高城市的综合管理效率,还有助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且能提供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2.
关于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骊明 《人文地理》2002,17(5):25-28
首先将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放置在中国和世界性文化保护的背景下进行评价,提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西安城市发展的战略资源。文章从城市个性保持和古都特色塑造的角度,对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定位、存在的矛盾、重点课题、政策环境等提出了战略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于秋阳  杨思涵 《人文地理》2017,32(1):145-151
高速铁路的开通大幅提升和拓展了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和客源市场的范围,也对沿线枢纽城市的旅游产业供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中西部高铁枢纽城市西安作为实证对象,借助专家调查法和AHP分析法构建高铁影响下的枢纽城市旅游产业供给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武汉市、南京市作为参照对象展开比较评价。研究显示,高铁条件下的西安旅游产业供给水平总体呈增长态势,但各供给要素水平差异明显,且整体城市旅游环境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4.
胡勇  琚婕 《史学月刊》2013,(5):73-82
1934年,陇海铁路通车西安,促进了西安城市近代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交通环境的改善,西安凭借便利的交通区位成为陕西重要的商品运销地、集散地和中转站,并且取代了三原、泾阳成为陕西的经济中心。陇海铁路通车以后,西安迎来了近代工业发展的黄金期,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由原来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逐渐向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转变。抗战爆发后,东南部各省工商业的大量内迁使西安商业资本额大增,促进了西安工商业的繁荣,金融业在这一时期也快速发展起来,提升了西安在军政、商贸、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沦陷区难民沿陇海线西迁,使西安城市人口激增,性别比例失调。铁路的修建促进了市政建设的加快,西安新市区的发展,社会文化日趋丰富,社会生活日趋开化,西安的城市职能得到加强,并带动了陇海铁路关中段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五"时期,西安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在此期间,西安工业的兴起,奠定了西安作为新兴工业城市的基础,带动了西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西安工业的兴起和建设又对"一五"时期西安经济发展的方向有着引导和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西安城市问题及其新世纪城市空间发展构想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前西安城市发展出现了无序扩张、生态环境破坏、交通拥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与西安城市的过度向心聚集有关。为适应新世纪西安大发展的需要,应拓展西安城市发展空间,建立西安都市区。西安都市区应采用双轴线空间发展结构,并以此重新构建其交通、产业和生态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西安城市国际化条件评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姚蓉 《人文地理》2000,15(1):73-75
本文从城市国际化理论入手,以90年代初初级国际性城市的指标值为参考,分析了西安城市国际化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西安城市国际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倡导全新生活理念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太特殊,任何的变迁、波澜都在千年时空中变得无足轻重,"春风不度"的城墙内外,没有什么新鲜。直到1990年代初,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诞生,突破了西安城区建设40年来未曾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活质量与生活空间质量研究评介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的社会-文化进程阶段,新人本主义强调人与社会(文化)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其目标体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其焦点是城市(社会)生活质量构成与城市(社会)生活质量空间耦合的建构。从新人本主义理念出发探讨城市(社会)生活质量与其对应(社会)生活空间质量对政府部门和学术界都是全新的课题。二者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并行不悖。对前者的研究是人文社会与管理学科聚焦的方向,对后者的探讨是区域与城市诸学科聚焦的方向。它们充分体现学科融合的新理念/原理及其前沿性。本文从研究源起、研究意义、研究阶段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等不同角度对二者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方向进行了评介与展望,目的在于明晰二者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与研究趋势,为社会与城市发展及其规划指明方向,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秦瑞英 《人文地理》2008,23(1):88-91
国外对旅游景观及其评价的研究已由客观到主观,由宏观到微观,由对景观特征研究延伸到对其内涵的研究,由景观形态到对其功能的研究。在城市旅游区,不同旅游者和城市居民通过"理解"所经历过的空间对其自身生活或旅游的"意义",产生对不同旅游景观区的认知,从而形成旅游认知景观结构。本文以我国城市旅游区(西安)为例对区域旅游景观结构进行探讨,并对景观(要素)空间配置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李兆中  甄峰 《人文地理》2019,34(6):53-61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城市生活空间质量成为居民、学界与政府关注的焦点。采用多源数据,拓展了已有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评价维度与评价方法,从舒适性、便利性、健康性、安全性、社会性五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南京为例进行了生活空间质量评价并识别其空间分布规律。实证分析表明:①南京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异。高质量生活空间呈现明显的等级集聚特征,主中心位于核心区周边1-3 km的圈层,低质量生活空间总体分布较为分散。②在构成生活空间质量的五个维度中,舒适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质量呈现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递增的趋势,便利性的发展质量呈现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递减的趋势,健康性受城市环境质量分布趋势的影响,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安全性的高值集聚不显著而低值集聚于城市中心区。  相似文献   

12.
对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问题的研究是(新)城市社会地理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从人本方法论的空间公正视角探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已形成的"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是开展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石。本文研究基于大数据理念,借助城市商业、服务与休闲资源场所数据挖掘城市社区、社区资源体系与居民空间可获距离的关联信息。以"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为理论依托,结合大数据、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学信息图谱表达方式,提出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的图谱表达理念。在改进"社区资源可获性指数"CRAI的计算方法和对城市社区资源可获性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的图谱表达形式,以期为深入研究城市社区资源空间剥夺规律及其统筹规划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3.
当代国外对城市生活空间评价与社区规划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陆续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城市的空间问题主要涉及到社会空间方面。地理学对其研究的核心是在探讨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准确地理解、判识生活空间的质量与类型,并通过规划制定出社会-生活区域治理对策,以提高城市空间(社区)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对以上命题的探索涉及到当代社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城市社会地理学前沿性研究。本文从综合理念与研究模式的角度,概括当代西方国家地理学对其的探索现状、研究内容、运用的方法论以及代表成果类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的视角、结合国外相关研究文献,首次系统地分析了国外对空间剥夺以及城市社区资源剥夺研究的现状、内容,及其所涉及的相关学科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研究理念、流派、原理与方法。总结了这一研究命题对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社区规划与商娱场所空间布局的指导意义,以期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城市公租房社区生活空间质量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理念为研究框架,运用核密度、缓冲区分析等方法从社区物质环境以及居民对社区感知两个维度对城市公租房社区的生活空间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发现:西安市公租房社区空间布局较为偏远,集聚特征明显;除教育资源外,医院、商业以及游憩等资源均处于低可获性状态;社区居民对公租房社区房屋面积、房屋质量、物业管理、社区绿化等方面满意度较低,社区归属感及长期居住意愿不强。西安市公租房社区在社区资源可获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空间剥夺现象,社区整体生活空间质量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16.
城市社区的社区资源公正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和谐社区建设的开展,如何在社区建设中体现公平公正理念成为我国社区研究和实践的核心问题。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社区资源概念、研究内容、分析方法等相关研究,在对第三条道路思潮的社会公正理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空间公正理念下城市社区体系与生活场所体系的社区资源配置原理,并对社区资源公正配置的衡量指标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常芳  王兴中 《人文地理》2014,29(1):55-60
从现代人本主义思维出发,以城市社会地理学原理,即从社会空间结构与社区规划角度,探讨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的质量构成,体现在城市要满足各阶层居民(社会)生活的空间结构上。而城市(社会)生活的空间结构的健全与否取决于生活空间行为的社区体系与场所体系的空间构成上。主要体现在居民以居住为主的生活行为对立的居舍类型的可获性上。由此,不同阶层居舍类型体系是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区域基础,其空间分布类型的可获性决定对应阶层人群能否获得以居舍为主的生活空间。本文首次从居民选择居住地行为规律以及形成的城市居舍类型空间结构演化的理念下论及城市社会区域空间体系公正配置与空间控制原理。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人本主义理念的城市社区生活空间公正结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立  王兴中 《人文地理》2010,25(6):30-35
本文以城市各阶层日常生活行为的工作(上学)、家务、购物、闲暇活动完成的区位空间结构为议题,运用行为地理学的人本主义研究方法,以社区为基本研究尺度,探讨微观领域社会空间公正体系的结构与模式。得出城市社会空间体系发育阶段,影响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结构的基本因子为城市资源、社区资源、社区类型-体系与场所体系,社区资源与城市资源在城市内部空间的布局呈"点-轴"结合模式,城市资源的线性空间体系格局与社区资源与场所的点状空间镶嵌映射了市场经济规律下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结构的"集聚-碎化"倾向,缺失空间公正。最后,尝试性提出了人本、公平理念下的城市社区生活空间公正结构。  相似文献   

19.
张侃侃  王兴中 《人文地理》2012,27(2):78-81,61
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以提升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为目的,运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的理念分析了城市社区体系结构的公正性和客观可获性的内涵。构建了城市社区体系结构可获性评价的模式,即阶层化居舍剥夺指数评价模式和阶层化社会区剥夺指数模式。阐述了基于"城市资源的配置是均等的"这一假设,结合城市社区体系结构可获性评价要素,提出了城市社区体系结构可获性评价的操作模式,以期构建完整的城市社区体系结构,提升城市社会空间的阶层可获性。  相似文献   

20.
汪丽  王兴中 《人文地理》2008,23(2):43-48
基于学术界共识的后工业化大城市社会空间中产阶层化的理念,本文首次提出社会阶层化的概念并指出社会阶层化主要研究在社会阶层的生活行为扩散和变化规律下,所构建的城市日常居住社区体系和日常生活行为场所体系的时空模式,以此探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认为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其对应有不同主导阶层的社会阶层化空间结构。进一步从解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动态角度,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下,社会阶层化与城市娱乐产业的对偶空间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