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热纳维耶芙·马萨-吉波教授谈法国环境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访谈的主要议题是 ,法国环境史研究如何兴起 ,为什么滞后 ,它的动力和特色是什么 ,如何看待农业生态史模式与城市环境史模式的争论 ,如何分析把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看成是资源争夺战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城市环境史在其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学术现象。首先,一场关于城市是不是环境史研究对象的学术争论不仅肯定了城市环境史研究的必要性,更推进了环境史的理论思考。其次,在城市环境史研究范式的转变上,新一代学者提出了用“政治文化路径”分析补充“技术路径”分析的主张,并最终改变了城市环境史研究的面貌。再次,因为空间尺度和研究对象的差异,城市环境史研究出现了“内在论”和“外在论”两种方向。但不同学者在坚持各自方向的同时,也在尝试进行综合,力图写出更全面的城市环境史。回顾城市环境史以往发展历程中的这些现象,有助于中国学者开展新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4.
《这片破碎的土地:一部印度生态史》(以下简称《印度生态史》)是印度环境史快速成长和发展时期的“标志性”著作。该书由印度著名生态学家马德哈夫贾·加吉尔(MadhavGadgil)(1942一)与知名历史学、环境史学家拉玛札德-古哈(RamachandraGuha)(1958一)合作著就。  相似文献   

5.
唐纳德·休斯是美国丹佛大学约翰.埃文斯历史学杰出教授,环境史的开创者之一,从环境史诞生伊始到现在,一直活跃于环境史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的相关成果。休斯对环境史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取得的丰硕成果,更在于他所作的理论思考。这突出地表现在如下方面:1)对生态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的论述;2)对"什么是环境史"及其与其他学科之关联的分析;3)对环境史与其他历史门类之区别和联系的阐述;4)对环境史的丰富意义的揭示。通过对休斯环境史著述中的理论思考的梳理,我们既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他对环境史的一般理论问题的认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领略他从事环境史研究的个性特征。而休斯对环境史的意义的揭示,还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历史学家在研究和叙述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历史。  相似文献   

6.
千百年来,环境史并不总是沿着同一条直线发展的,而是有许多变化并且有多个转折点存在。为了创造一个新版本的历史,环境史学家应该研究这些转折点而不是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的专业范围内。但是怎么来识别这些转折点呢?什么是决定性的点呢?在这里作者认为为了重建漫长的历史演化进程中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历史学家应该抛弃那些深深根植于西方社会与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性化自然的传统观念。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以及与人类本性的联系是紧密相关的。通过这种研究,环境史将占据历史研究中的很大比重,而不是仅仅处于其边缘地位。在这种理念的基础上,作者认为重建环境史的转折点是有可能的。首先他提出了人类早期历史的四个转折点即渔猎活动的产生,农耕文化的起源,人工灌溉农业的开端以及游牧业的兴起。在各种情形下,新的环境管理方式总是与人性化自然的新形式相联系的。在过去的500年中,这一重建工作变得更加困难了。鉴于这个时期的历史特征,作者提出并讨论了以下的六个转折点(1)流行病,吸毒成瘾,糖与殖民化(16世纪)。(2)公有制的结束以及计划性可持续发展的产生(约1800年)。(3)自然保护的发现以及现代神经病和社会卫生学(约1900年)。(4)沙尘暴,土壤保护以及水利工程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以后)。(5)世界范围的美国生活方式的繁殖(20世纪50年代以后)。(6)生态革命是否为幸福的终结(1970年以后)。  相似文献   

7.
唐纳德·沃斯特和美国的环境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纳德·沃斯特是美国著名的环境史学家 ,对世界环境史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环境史理论、环境知识史和新西部史等三个方面介绍沃斯特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部分是作者对沃斯特的访谈 ,他就环境史的兴起、农业生态史模式、世界环境主义运动的发展、“9.11事件”后美国环境史研究的新趋向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马丁·麦乐西与美国城市环境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丁·麦乐西教授是美国著名的环境史学家,曾经担任“美国环境史学会”(1993-1995年)、“公共史全国委员会”(1992-1993年)和“公共工程历史学会”(1988-1989年)的主席。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基础、概念界定、功能发挥以及具体的历史研究成果等方面介绍了他的城市环境史成就。第二部分是作者对马丁教授的访谈,他就城市环境史与农业生态史的关系、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关系、技术在城市环境史中的作用、环境正义运动的性质等问题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另外,本文在注释中附有朱尔·A·塔尔教授对相关问题的简要回答。  相似文献   

9.
全球环境史探讨生态环境因素在洲际、甚至全球范围内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全球环境史研究的兴起,与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有密切关系,是全球史和环境史两个领域相互融合的结果,它还受到近年来兴起的“大历史”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推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史研究在克罗斯比和约翰·麦克尼尔等学者的努力下,取得了明显进展.全球环境史有助于从整体上揭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扩展了史学的研究范围,有助于克服西欧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深化对历史的认识.与此同时,全球环境史的发展又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周琼 《史学集刊》2020,(2):13-18
中国环境史的研究已从2008年学科初建时对有关学科名称“环境史”“生态史”“生态环境史”等的名实之辩、学科归属及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讨, 周琼:《中国环境史学科名称及起源再探讨——兼论全球环境整体观视野中的边疆环境史研究》,《思想战线》,2017年第2期。 经过了接受、内化国外环境史的理论方法,到探讨并初建本土环境史理论及方法,研究区域环境史及具体问题,再到反思及总结目前研究瓶颈突破及转型的学理思考, 周琼:《承继与开拓:环境史研究向何处去?》,《河北学刊》,2019年第4期。 中国环境史学逐渐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By and large,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research on environment: the history of environment as a field of natural history studies, the history of environment as within the scope of history of society studies, and environmental history as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ity and environmental distinguishes the third from the previous two. From this perspective, when we probe the mutual effect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we will stress on their interactions. The new era and the realitie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foster the rise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which has not only theoretical values but also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ranslated from Xueshu Yanjiu 学术研究 (Academic Research), 2006, (9):12–22  相似文献   

12.
英国的环境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的环境史研究的起源与美国不同,它是英国深厚的环境研究基础和英帝国多元学术文化交流相结合的产物。在英国的环境史研究发展进程中表现出了三个突出的特点:农业生态史与城市环境史研究并重;强烈的南方环境史研究取向;优秀的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另外,对西蒙斯教授和娃岑博士的访谈也会有助于我们弄清楚英美环境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打破美国在国际环境史研究领域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3.
环境史及其对自然的重新书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由于根深蒂固的静止世界观及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消极影响,再加上人类对自然的生态价值缺乏认识,自然长期被历史学家所忽视。自19世纪后半期,一些美国学者尝试将自然纳入历史的写作范畴。经过长时间摸索,这一努力日臻成熟,集中表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环境史。环境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畴,提供了观察历史的新思路和新视角,它还可以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理论问题重新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逐渐在学术界兴起,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建立了正式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编辑出版了大量档案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发表或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推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为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今后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拓宽研究视野,加强学科建设,挖掘档案文献。  相似文献   

15.
国史学理论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下简称国史)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国史是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整个史学领域中最年轻、最有活力和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科之一。国史研究随着我国历史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国史研究的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所关注。  相似文献   

16.
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研究中,国外的相关机构、学者及其研究成果是一个有别于国内学界的研究群体和范围。国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末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他们开展研究的历史背景复杂,研究成果显著,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既有各国研究的个性和特点,也呈现出某些共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多年来,社会史研究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史领域中最令人瞩目的方向。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经历了学科复兴、体系建构和稳步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为:区域社会史成果突出,其理论研究也日趋深化;近代乡村史研究方兴未艾,走向深入;新理念下的社会性别史引人关注。对于传统的中国近代史学科而言,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贡献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突破教条,重构体系;汲取新知,更新方法;三大转向,完成转型。跨学科的交叉渗透、多学科理论方法的汲取,为社会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深广的学理基础和诱人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探讨司马光的史学与其经学之一的易学之间的关系。司马光通过其易学形式表达了独具特色的历史观。他提出易道的观念,认为凡宇宙之间皆易,易就是阴阳之变、五行之化,这就对自然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原则作出了界定;又提出圣人作《易》,为数亦为义,义急、数亦急,以义与数作为历史发展普遍性原则的重要内容;并认为《易》是对易道的表征,《易》有见微而知彰、原始而知终的史学功能;在探讨自然和人类历史存在的形式时,司马光还提出阳非阴不成,阴非阳不生,阴阳之道表里相承的观点,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揭示了其应有的价值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包茂宏 《史学月刊》2004,(10):91-95
亚克西姆·纳得考教授是德国著名环境史学家.2002年笔者在美进行环境史学研究期间,专门就德国环境史学问题访问了纳得考教授.访谈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德国的环境变迁,尤其是对环境变迁的感知,如自然的思想、景观的概念、绿党的历史、生态现代化的理论、疾病与环境的关系、社会制度与环境的关系、自然保护与文化的关系等;二是从与美国比较的角度分析德国环境史学史,重点探讨环境史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它与全球史的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这个访谈为中国学者了解德国的环境史学提供了基本线索,有助于中国学者深入认识德国环境史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conceptualizes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Holocaust as a subdiscipline of Holocaust studies. The authors approach this emerging field of research through the context of environmental humanities with its current interest in the Anthropocene, soil science, forensics, multispecies collectives, and explorations of relations between ecocides and genocides. Proposed approach considers post-Holocaust spaces and landscapes as specific ecosystems and examines relations between its actors (human and non-human) in order to show the Holocaust’s spatial markers and long-terms effects. The article outlines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subject, identifies the central research problems and questions, and discusses sources and methods. The authors demonstrate that the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Holocaust applies a hybrid methodology that uses methods from various disciplines with the aim of creating new theories and interpretive categories and thus should be considered complementary to existing approaches in Holocaust studies. The authors follow the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grounded theory in generating new concepts and seeking multidisciplinary methods for explaining nature’s role in the Holocaust and how Holocaust has changed nature. The authors claim that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Holocaust broadens Holocaust studies as a field of research and opens up new questions concerning relations between nature and extermin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more holistic perspective for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nature, genocide and ecocide. The approach proposed here shows Holocaust and post-Holocaust landscapes in terms of ecological/natural heritage, which might influence the way these spaces are commemorated, conserved and preserved, as well as used for tourist purpo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