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莱基的“泛欧”思想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欧洲联合思想.前人研究认为,“泛欧联邦”的模式是美国.本文认为,卡莱基把美国视为欧洲统一的重要参照系,但他反对全盘照搬美国的模式.卡莱基主张,在政治联合的初级阶段,“泛欧”应该循序渐进,学习“泛美”联合的经验,建立大陆区域国家间组织.在政治联合的高级阶段,“欧洲合众国”不应复制“美利坚合众国”的联邦模式,而应效仿瑞士的联邦模式.卡莱基的“泛欧”联合思想是对美国统一及“泛美”联合经验的借鉴与超越.  相似文献   

2.
自19世纪末开始,西利、卢卡斯与艾格顿相继注意到了英帝国的历史,但是三人的英帝国史书写并非处在同一个学术与政治脉络当中。西利支持帝国联邦论,把国家当作历史学研究最主要的对象,认为英帝国就是英格兰国家的扩大,其撰写英帝国史仅是延续了以往清理麦考莱史学遗产,重整英国历史学的思路,所以他没有开辟新领域的自觉意识。英帝国史的学科化与普及化得益于帝国联邦论没落后出现的帝国研究热潮。卢卡斯与艾格顿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可以被视为奠定英帝国史研究与教学框架的主要推动者。他们的英帝国史书写中个人的角色及道德说教的意味更加明显,而这与其证明英帝国是一个"好帝国",维护帝国统治正当性的意图有关。  相似文献   

3.
杨松 《史学集刊》2024,(1):121-133
文化治理策略是英帝国殖民统治的关键要素。18—19世纪,英国人发明了符合现代社会的新型体育,并赋予其文化标准和道德规范。现代体育以英帝国的外扩性为动力,通过多种路径持续传播,在帝国空间内建构起“共有”的体育传统,呈现出帝国扩张与殖民权力的增长。现代体育是英帝国扩张与治理的重要工具,它强化了公学毕业生为帝国服务的意识,培养出优秀的管理者和继承人。在维系英帝国层面,现代体育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加强了帝国统治的合法性及殖民地对帝国的忠诚感,是影响英帝国秩序的一股重要力量。作为启发式工具,现代体育在帝国的传播及其功用反映了英国的殖民扩张、治理方式,以及文化与帝国主义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9月20—22日,由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欧洲学会、英国驻华大使馆、英国驻上海领事馆、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南京大学英国与英联邦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英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来自国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期刊的八十多位专家学者。会议在两天的时间里举行了9场学术报告会,就英国史、英帝国史、海洋大国与海洋战略以及其他世界历史上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张钺荻 《南方文物》2023,(6):156-167
茶叶作为中英贸易、文化交流之重要商品与物质,是英国早在18世纪前后就想要占有的重要物质资源,同时作为该时代下英国文学书写的一重要元素屡被提及。本文采用比较文学的视角,以18世纪诗歌、文章、小报等文学形式对茶叶的书写为切入点,深度分析自茶叶进入英国之初有产阶级颂诗嫁接于中国民间传说之起源,嵌入西方众神之辩论;到茶叶在英国社会各阶层风行,乃至传入欧洲民间的饮茶风气;再到英国社会各界人士对于茶叶的批判,及其最终无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并试图辅助以同一时期英国乃至欧洲的史料及艺术资料,提炼其中蕴含的英帝国渴望发展文化融合,以及占有他国茶叶生产资料的政治与贸易野心。  相似文献   

6.
正1883年,正值英帝国的扩张达到高潮的时刻,约翰·西利出版了经典著作《英格兰的扩张》,推动了英帝国史研究的出现。(4)显然,英帝国史学的产生是英帝国扩张的产物,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殖民主义辩护的一种意识形态,激励英国人担负起全球性帝国统治者的责任。(5)但是,随着英帝国的解体,英帝国史学也走向了衰落,甚至到20世纪70年代,帝国史学已经成为历史学科中最死气沉沉的研究领域。(1)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英帝国史学受到人类学、生态学、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及后  相似文献   

7.
王黎  王梓元 《史学集刊》2013,(3):103-109
19世纪中期,英国面临美国追求平等的挑战。虽然帕麦斯顿首相在维护英帝国利益时,惯以海外用兵或以武力相威胁,但面对来自美国的挑战,他却常受掣肘以至有所妥协。这不仅为日后美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而且挑战了大国间"难逃权力和平转移厄运"的观点。为此,探析帕麦斯顿时期的英美关系是必要的。毫无疑问,加拿大易受美国攻击的考虑、英美之间日趋互补的经贸关系、困扰英国的欧洲时局等均为重要原因。然而,英美在磨合过程中形成的对世界体系的认同,则是促使拥有全球利益的英国最后接受美国以平等地位加入其主导的世界体系的主要考虑。  相似文献   

8.
自18世纪末期以来,美国人在界定自身文化身份时将欧洲视为美国的对立面和文化"他者",信奉的是"美国例外"论;在思考美国的地缘政治特性时,把欧洲视为威胁,奉行的是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大陆主义。一战后,美国精英逐渐用突出美欧文化同源性和一致性的"西方文明"叙事取代"美国例外"论,用强调美欧休戚与共的"大西洋共同体"观念瓦解大陆主义,从而完成了美国文化与地缘政治身份的重塑。二战后,美国利用这一新的国家身份观念,把实施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约解释为保卫"西方文明"和"大西洋共同体"、从而维护美国自身文化存续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步骤,成功地将美国与西欧凝聚成文化、意识形态与安全共同体,最终打造出一个新"西方"。  相似文献   

9.
保卫印度:19世纪英国东方外交的全部秘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本英 《安徽史学》2003,2(5):65-72
印度在英帝国内具有特殊的地位。印度以及通往印度贸易通道的安全因此成为英帝国战略防卫的关键。19世纪英国在东方的全部外交与军事行动几乎都围绕着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0.
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型,经历了较漫长的渐进过程。二战后,丘吉尔政府继续推行非殖民化政策,继续推动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型。其政策原则和目标是在英联邦的框架内逐步实现殖民地的自治。导致这场转型的因素有:第一,民族主义运动对英国的殖民统治造成巨大的冲击;第二,英国国家利益是决策的基础;第三,冷战的新形势促使英国调整其政策;第四,反殖民主义运动成为世界潮流;第五,英国的资源和力量已经难以维持庞大的帝国体系。就丘吉尔个人因素而言,还在于:其一,丘吉尔将英国国家利益置于政府决策的优先位置之上;其二,丘吉尔在冷战中的立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其三,丘吉尔将维持英美特殊关系视为对外关系的基石。总之,丘吉尔在相当程度上顺应了非殖民化的潮流,实际上违心地成为了大英帝国的掘墓人之一。因此,丘吉尔政府的非殖民化政策对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型的继续和完成,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非“白人国家”及其崩溃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航路开始后的大迁徙中,英国一直是移民输出国。在17世纪起的两个世纪里,英国移民的足迹遍及美、澳、亚、非渚洲,并创建了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移民型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将英国及欧洲文化全盘移植过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化,或成为独立国家,或变成英帝国内拥有充分自治权的自治领。这样,在世界的版图上便出现了一批新的白人国家。 英国在19世纪末瓜分非洲的争夺中夺取大片土地,除将其中大部分地区变为非移民型殖  相似文献   

12.
庄园法庭、村规民约与中世纪欧洲“公地共同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经在欧洲农村长期广泛存在的"公地共同体"的管理中既存在领主专制,也包含一些共同体的民主因素。作为共同体最高权力机构的庄园法庭和村民会议,大多是由共同体的全体成员——非自由农和自由农组成。作为"公地共同体"最高法律的村规以及许多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很多情况下必须得到共同体全体成员的同意。  相似文献   

13.
坚守还是让渡——二战后英国人主权观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邮生 《世界历史》2012,(1):30-42,158,159
英国人对主权让渡的认识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从欧洲一体化初期不愿让渡主权,到加入欧共体时出现"无关主权"、"共享主权"和"威胁主权"三种认知,之后逐渐形成主流共识:一方面,让渡部分主权、融入欧洲一体化有利于增进英国国家利益;但另一方面,无论"亲欧派"还是"疑欧派"都坚持英国的核心主权不可让渡的原则,并且不认同欧洲联邦是欧洲一体化的终结目标。英国政府采取务实主义的态度,既通过"非政治化"努力避免主权让渡成为与欧共体/欧盟合作的障碍,又坚守英国的法理主权地位,部分主权的让渡与否取决于对本国利益的权衡和国内政治的需要。英国人对主权让渡的"保守"态度是他们认知主权的一种"英国方式",但它并没有改变英国人的上述主流共识。  相似文献   

14.
英联邦是一个有着70多年历史的老牌世界组织,其前身是英帝国,是一个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联合体。目前,拥有成员53个。英国女王被尊为英联邦的元首。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多数成员国都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其移民组成、文化背景大多程度不同地保留有英国殖民统治的烙印。在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上,多沿袭英国模式,甚至本国发行的硬币上,亦往往铸有历代英王头像。  相似文献   

15.
在英国近代史上,"孤立主义"是其对欧洲大陆长期奉行的一项外交政策。从17世纪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到一战前英法俄三国同盟建立之前,英国一直致力于运用"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来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状态,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推行有其时代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但同时也存在大国强权政治的野蛮性与霸权性。本文着重就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出台、实施、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对当下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方面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德国史学界的国际关系史研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研究内容不仅仅包括传统的外交关系,而且也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人跨民族、跨文化的交往。虽然强调文化的重要性的观点只在小范围内得到贯彻,但是对外交官身边的人的研究、对正式外交关系建立之前的前外交活动的研究日益增多。以往有关国家关系研究主要是以欧洲为中心的,现在,欧洲国家同欧洲以外的"异文化边缘共同体"的关系也被列入国际史学研究的日程表了。  相似文献   

17.
正英国学术界对中国的关注始于清朝。在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收藏的最早中文文献中有博德利爵士(Sir Thomas Bodley,1545-1613)的手迹,其时间为1604年。a不过,尽管中英贸易不断发展,但"英国汉学"却进展缓慢。虽然汉语教育起步较迟,发展缓慢,但英国还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成为中国与西方交往的领路人。英国在华的实质存在意味着清史研究以及英国汉学的进展与英帝国的经历以及通商口岸和租借地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帝国的衰落,区域研究的兴起以及清朝逐步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英国也开始为清史研究做出卓越贡献。除了主流  相似文献   

18.
对于研究中国西北部乃至整个亚洲中部地区历史、民族、民俗、美术、宗教等方面的学者来说,马·奥·斯坦因(M.A.Stein,一八六二——一九四三年)的古物搜集品和考察报告已是不可缺少的原始资料。这位出生在匈牙利的犹太人,从一九○○年开始,以英帝国学者兼教育家的身份(一九○四年正式加入英国籍),曾对中亚(主要是中国新疆、甘肃等地)地区进行过四次探险性考察,其结果,是导致大量中国西北文物流落到欧洲和印度的一些著名博物馆与图书馆中。对斯坦因运往国外的文物进行整理、编目与研究,是当今国际敦煌吐鲁番学所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刘成 《史学月刊》2004,(10):113-118
在“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上,众多国内研究英国史的专家学者围绕“英国制度创新及其世界意义”主题展开了研讨,分别从英帝国与外交政策、英国政党与政治文化、社会与经济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观点,展示了中国英国史研究的最新水平。  相似文献   

20.
自由主义与加拿大宪政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世纪上半期加拿大建立责任政府的过程中,自由主义观念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不仅表现在自由主义思想对加拿大殖民地人政治意识觉醒的推动上,更表现在英国社会与政坛对英帝国与移民殖民地关系认识的改变上.由于美国独立的教训,维护帝国统一和防止殖民地与母国分离,曾是英国人心中一个不解的结.因此,旧观念支配下的英国统治集团,几乎一致地拒绝了达勒姆关于授予殖民地责任政府的建议.随着英国自身现代政党制度的确立和自由贸易的实现,新的自由主义帝国观开始形成,并直接推动了加拿大的宪政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