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南和华南地区已经发现22件南朝买地券。它们依券文可分为三类,在内容、书写格式和行文语气上均有区别。总体上,南朝买地券一方面包含了强烈的道教因素,表明道教在南朝底层社会的广泛影响,另一方面,券文内容也反映了南朝社会的生死观念和埋葬习俗。  相似文献   

2.
"刘氏二十四娘买地券"是经正式考古发掘的第一方五代南汉时期买地券。券文基本完整,内容丰富,书写格式较为特别。墓主人刘氏二十四娘,五代南汉国兴王府人,葬于大宝三年(960年)。券文道教色彩浓厚,同时又含有佛教用语,反映了墓主人的佛教信仰,这在以往的买地券材料中并不多见。此券的出土进一步完善了买地券的时代序列,对研究五代南汉时期的社会面貌、葬俗、民间信仰,以及买地券的流变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海南宋代墓葬中出土几方买地券,出土情况及特点、年代及涉及的地名,买地券所反映的民间风俗信仰等方面进行梳理和考证,尽可能地揭示出隐藏在这些文字背后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贵州古代墓葬发现的买地券主要有汉魏之际(早期)和宋明时期(晚期)的,早晚期地券各有特点但又有内在联系,早期地券内容简单,类似生人买地契约,晚期地券受道家化的影响和渗透,完全变成道教的迷信工具,内容既复杂多样又神秘莫测。晚期地券受四川地区唐宋时期买地券的影响较大,但有独自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5.
"盗葬"一词作为丧葬习俗中的特殊用语,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指"窃用他人土地、墓穴埋葬死者",在典籍中较常见;另一个重要义项是"葬不斩草买地立券,谓之盗葬",在买地券中常见,主要出现在宋元明时期,且只在江西地区,并与道教内容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道教词条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买地券是我国自汉代以来随同死者埋葬在墓中并反映死者对墓地购买和私人占有权属观念的一种明器。相当于现在的“土地证”。四川达州市共出土了4方,其中2方宋代,2方明代。这4方买地券从券文来看均属晚期买地券。  相似文献   

7.
河北盐山出土明代买地券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4年4月29日,盐山县盐山镇西门外村民孙连山在西三里村北芦家台子拉土时,在距地表约1米处,发现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年)买地券两方。盐山县保所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孙连山家,将买地券征集回所。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9.
周兴 《东南文化》2021,(4):121-128
江西宋元墓葬中出土有一类较为特别、数量偏少的买地券,基本发现于吉安市境内.以张重四地券为代表,券文中将西汉梅福作为知见人,文句有固定范式,券末附咒语、符箓,体现了较高的文化水平.结合《道藏》等文献,对劵文中一些术语进行了简要解读,并提出吉安市为这种买地券及其背后风水流派的中心传播区域.元代以后梅福因神职降低不再作为知见人出现,但劵文末符咒有所保留,在一些地方仍旧继续流传.  相似文献   

10.
张驰 《陇右文博》2001,(1):63-65
买地券,又称“墓Bie”.当地人俗称“楦砖”.为丧葬时随葬之冥器。宁县境内屡有出土,但因其属于“阴间”所用之物,人们望而弃之,随见随抛,收藏不多。宁县博物馆成立以后,加强了物征集工作,对因修庄建院、水利改土而出土的买地券,一经发现,一般都能收集起来,  相似文献   

11.
绍兴富盛跳山东汉建初买地摩崖是现存浙江境内有确切纪年的汉代摩崖,也是我国现存最早体积最大的买地券,被列为我国的汉刻重宝。通过追溯摩崖发现经过和结合相关史料,凸显此摩崖在金石学、社会政治经济学和书法艺术上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2.
从南北朝交接的三个关键地区墓葬文化因素的构成,及相关的历史、地理背景和文化传统中可清晰看出,陕南、豫南鄂北、山东地区是南朝文化向北传播的三个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研究南北朝人口史时,尽量利用现存史籍中潜在的有用信息,得出以下结论:(1)《魏书》中所云“倍而已矣”应作“倍而余矣”,是指北魏境内各地正光以前的在籍户口,约为西晋太康年间该地区在籍户口的两倍有余,即2.46倍。(2)作者估算,北魏熙平、神龟年间有人口2025万人左右。并估计从北魏到隋,全国户口比在6.0左右。(3)陈朝灭亡时的户数,实为刘宋时该地区的户数。  相似文献   

14.
南朝女性墓志是珍贵的献资料。其内容不仅反映了南朝时期的世族门阀制度、联姻制度、丧葬制度、侨郡制度和里坊制度,亦可补史之阙和正史之误,同时也填补了六朝学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东晋南朝的铁甲和皮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组成的考古队在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两口水井内清理出东晋南朝时期的铁甲和皮甲各1件,铁甲有53片形状不同的甲片,皮甲应为马甲上的胸甲。这类铠甲的出土在岭南属首次发现,同时也填补了这一时期铠甲资料的欠缺。  相似文献   

16.
李灶新 《华夏考古》2020,(2):114-123
广州是五代十国南汉国的都城兴王府所在地,自1995年以来,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出南汉国时期的宫殿和池苑等遗迹,出土大量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器,部分瓷器还刻写有"掌要局""要""女""卢""昌""官"等款识,内容涉及南汉宫殿、内廷官署、职官和皇帝宠臣等。这些瓷器既有五代越窑生产的秘色瓷,也有定窑和景德镇窑白瓷,还有南汉本地生产的青瓷等。这些瓷器为研究南汉宫廷用瓷来源,南汉与中原及吴越、南唐、闽等周边政权关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7.
通过造型、纹饰、胎釉、工艺等的分析与比较,证明福建两晋青瓷与浙湘赣粤所出共性较多,而南朝青瓷则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其文化成因应与历史沿革、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有关联。  相似文献   

18.
当涂县新市镇来陇村南朝墓群,是安徽省马鞍山地区讫今发掘的最大的南朝墓群。墓葬形制印证了文献中南朝初期礼制沿袭东晋旧制的记载,显示了长江下游东晋墓葬形制向南朝演变的规律,以及南朝早、晚期的变化特点,出土文物40余件,其中有莲瓣纹刻画成熟精美的青瓷托盏,为研究南京及周边地区南朝墓制演变和葬俗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